劉美英
摘要:先秦諸子學的形成可分為三個階段:戰國時期以人論學的發端期;秦漢時期學派概念的形成期;《漢書·藝文志》九流十家的定型期。在這一構建過程中,先秦諸子學的學術劃分意識不斷加強,并逐漸形成開放包容的立場。
關鍵詞:諸子學 《莊子·天下》 《論六家要旨》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067-02
先秦為中國文化的源頭,諸子學為中國學術思想的開端,是我國古代學術體系的重要部分。先秦諸子學,即先秦諸子百家之學術,包括歷代諸子思想著作研究。正如章炳麟所說,諸子學不限于先秦,后學也可列入,但必然以先秦為主。 [1]諸子百家,我們所熟知的,主要是以儒、道、法、名等為代表的“九流十家”。然而,諸子百家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諸子學的形成是一個逐漸定型的構建過程。本文主要立足于《莊子·天下》《論六家要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等著作,分析諸子學的構建過程。
一、戰國發端期:以人論學
戰國時評價先秦諸子的著作主要有: 《莊子·天下》《荀子·天論》《荀子·解蔽》《荀子·非十二子》《荀子·不茍》《荀子·儒效》《荀子·富國》《韓非子·顯學》以及《呂氏春秋·不二》等。 [2]
(一)《莊子·天下》
《莊子·天下》為目前已知的最早學術史著作,其對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術思想進行了總體的描述。其開篇追溯古之道術,繼而對道術和學術進行分析。具體而言,莊子把百家之學分成了六類:第一類為墨翟、禽滑厘;第二類為宋钘、尹文;第三類為彭蒙、田駢、慎到;第四類為關尹、老聃;第五類是莊周自己;第六類是惠施、桓團、公孫龍等辯者。《莊子·天下》的特點是以人論學,即對學術的分類是因人而分。其對不同人物進行了歸納、分析和比較,大體涉及后世之儒、道、法、墨、名諸家,但尚未形成明確的學派意識。
(二)《荀子·非十二子》
《荀子·非十二子》是荀子批駁戰國百家學說的著作,他系統分析了諸子學,對它囂、墨翟、陳仲、魏牟、慎到、鄧析、史鰌、宋钘、田駢、子思、惠施、孟軻等十二人進行了批駁、歸納,兩兩并舉而攻之,批判的矛頭直指要害,提出要“一天下”“齊言行”。《荀子·非十二子》再次對先秦諸子學進行了總結,但是其對先秦諸子的評價仍是以單個的人為主,仍未形成學派的意識。
(三)《韓非子·顯學》
《韓非子·顯學》主要對孔子和墨翟進行了評論。它論及的學術范圍比較狹窄,只限于孔墨,但其在諸子學派的形成上具有很大意義。其所謂“世之顯學,儒墨也”“皆自謂真孔墨”“儒分為三,墨離為三”體現出一定的學術體系和學派特質。“從這個角度講,學派意識的真正成型乃是始于《顯學》,以學派系人無疑是學術史上的一個進步,這也是對《天下》篇以來的因人論學階段性的總結與突破。”[3]《韓非子·顯學》雖已體現出學派意識,但是僅涉及儒、墨兩家,其涉及的范圍較小,未對諸子百家進行系統劃分,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
以上諸篇,對先秦諸子百家的評價都是以人為主的評論,是一種因人立論的評價,為后世諸子學派的劃分劃定了基本的范圍。雖也涉及簡單的學術歸納和比較,但人物選取隨意性較大,分類標準不明確,沒有形成確定的流派意識和學派的概念。先秦諸子學在這一時期還未成型。
二、秦漢形成期:學派概念的形成
現存秦漢時期關于先秦諸子的著作主要有: 《淮南子·要略》、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以及班固據《七略》而成書的《漢書·藝文志》等。
(一)《淮南子·要略》
《淮南子·要略》對諸子的起源問題進行了分析,并認為諸子百家起源于“應時拯亂”。《淮南子·要略》對諸子學的產生背景進行了分析,并對其儒者之學、管子之學、墨家之學、縱橫之學、刑名之學、商鞅之學作了分析。《淮南子·要略》對不同學派及其起源的論述已具有初步的學派意識,但還未形成后世諸子學各派的面貌。
(二)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
漢初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對先秦諸子學進行了分析,體現出了明確的學派劃歸意識。司馬談將先秦諸子分成了儒、道、法、名、墨、陰陽等六家,并對每家的學說進行了評述,建立了學派意義上的六家,其六分法基本形成了后世先秦諸子學的框架。
《論六家要旨》講各家學術,虛陳六家,對各家長短都有所分析。但其局限于學理層面,各家的具體內涵,如人物、典籍等尚不明確,也未說明分立六家的標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論六家要旨》有自己的基本立足點,即道德家,也就是漢初流行的黃老之學。司馬談認為黃老之學順應陰陽之道、 兼采眾家之所長,且因時而變,因此,《論六家要旨》表現出明顯的道家傾向。
秦漢時期,諸子學雛形初步形成,形成脈絡較為清晰的學術體系,一改戰國時期以人論學、學派意識模糊的狀態,其研究也逐漸清晰化。[4]在論及各家學術的時候,開始以更全面的態度待之,優劣并舉,視角更加全面,也更加寬容。
三、《漢書·藝文志》:“九流十家”的定型
《漢書·藝文志》是東漢班固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七略》簡編成的目錄學著作,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在諸子學的構建過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漢書·藝文志》將歷代書籍做了分類,在“諸子略”一節中將先秦諸子分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即后世所熟知的“九流十家”。班固對各家做了考鏡源流、辨章學術的描述,并以“某某家之流出于某某之官”推闡其學術淵源。[5]由此,《漢書·藝文志》,確立了先秦諸子學“九流十家”的框架,先秦諸子學的體系基本確定。
《漢志·藝文志》從目錄學的角度為各家附以具體的典籍與人物,將司馬談虛陳的學派概念坐實、定型,諸子的內涵得到明確和充實。班固還對諸子的源流及其學派特點進行了考察,提出“諸子起于王官說”的觀點。最后,他指出“今異家者各推所長……亦六經支與流裔”,認為六經為各家思想之淵源,與諸子百家是源與流的關系。由此,可知他對儒家的推崇。
四、先秦諸子學的構建特點
先秦諸子為后世留下來彌足珍貴的思想, 從《莊子·天下》到《論六家要旨》,再到《漢書·藝文志》,先秦諸子學經歷了一個逐漸定型的構建過程,從他們對諸子百家及其特點的歸納總結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學術特點及中國古代學術發展的趨勢。首先,學術主體的評判由個體轉向學派,學術劃分自覺意識加強;其次,在對諸子學術的認識上,由偏執于一家之說轉向客觀評價諸家優劣,并形成開放包容的立場。
從先秦到兩漢,先秦諸子學經歷了“以人論學”的萌芽期、學派概念形成期以及“九流十家”的學派定型期的構建過程。研究先諸子學的發端與演變,對了解諸子學及其構建過程、了解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諸子學的流變并不是諸子思想的流變,而是后人思想的流變。我們在研究先秦諸子學時也應打破固定的分類觀念,還原諸子學本來面貌。
參考文獻:
[1]章炳麟.章太炎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4]劉昕.先秦諸子學的發端與形成[J].東岳論叢,2016(6).
[3]楊新賓.諸子學術的構建:從《天下》篇到《漢書·藝文志》[J].燕山大學學報,2015(4).
[5]班固.漢書[M].北京: 中華書局,1962.
責任編輯:劉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