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雪
摘要:CDIO工程教育模式源于歐美工程教育改革,這一模式的核心價值是以工程思維來實施教學改革,也即將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的構思—設計—實現—運行(CDIO)過程視為教學過程,將工程知識、個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工程系統能力視為對學生實施專業培養的預定目標。CDIO工程教育模式對我國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本文僅就實施“大國工匠計劃”發展模式的啟示展開討論。
關鍵詞:CDIO工程教育模式 建筑工程專業 大國工匠計劃
中圖分類號:TG6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174-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要越來越趨于立體化和層次化,固然高知人才需要積極的培養,同樣,工匠級人才也需要積極的培養。而且就高知人才和工匠級人才的比例看,處于金字塔狀的不同層級,工匠級人才作為金字塔底座級別的人才更需要以大批量和高質量來增加荷載,方能夠保證高知人才乃至整個人才層級的承重結構夠穩重、夠科學,適合國家對人才層級和人才質量儲備和利用的需求。我國工匠級人才培養依靠中高職學校教育,為此,近些年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于2014年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國發[2014]19號文件。貫徹這一文件精神就必須體現在激發中職學校辦學活力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來,借鑒CDIO工程教育模式來探討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教學,就是基于激發中職學校辦學活力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并且將探究視角集中于“大國工匠計劃”發展模式的探討。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對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教學的適用性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內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源于歐美工程教育改革,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這一理念的核心價值是以工程思維來實施工程教育改革,將工程思維的流程引入教育教學流程。工程思維是圍繞產品的打造來進行的,也即要充分考慮到從產品的研發到產品的成型,再到產品的生產運行的整個生命周期的構思—設計—實現—運行,可見,工程思維對于生產產品的過程是精細化管理,并具體到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將各個環節相聯系,一環扣一環,環環聯系緊密,相互承接,最后形成合格產品。將工程思維用于對于學生的專業培養,就是要講求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要借鑒工程產品打造之意,實施好對于學生這個學校的教育產品的構思—設計—實現—運行,要有培養教育的總體目標,對達成這個總體目標的每一步驟和環節做好細化設計,拿出標準和可操作可測量的方法,讓學生被量身定制成為合格的人才。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我國的嘗試
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我國工科高等教育,旨在解決我國工科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重理論、重學術、輕實踐、忽視團隊精神和開拓創新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問題,而我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所欠缺的方面恰恰是國際化公司選人用人所看重的素質。“2005年汕頭大學工學院率先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經過近十年的改革實施,現已經取得明顯效果,并根據我國的國情在CDIO的基礎上創新性的提出EIP-CDIO工程教育模式。EIP(Ethics,Integrity,Professionalism)是指講道德、講誠信和職業化,EIP-CDIO就是強調要注重職業道德與誠信,與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緊密結合,以培養高級工程專業人才為目標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1]2008教育部開始同時在高校和高職抓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并以同濟大學和天津大學等所實施的“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體系項目為帶動,以國家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為統領,至今已經取得一定的經驗,但還沒有全面推廣。
(三)CDIO工程教育模式適用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教學
CDIO工程教育模式為工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精密設計、標準化流程、學做一體、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與誠信同步培養的范式,從知名的歐洲工程教育體系引進并發展到我國工程教育中正在嘗試進行的“卓越工程師計劃”,從理論到實踐,從國外工程教育的探索到國內對工程師人才的培養,都說明和驗證了這種教育模式對工科人才培養的實用性。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教學的啟示在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人才培養層級從上一個層級向下一個層級的延伸,也即從工程師的培養延伸到工匠的培養,施行“卓越工匠計劃”或“大國工匠計劃”,對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教學體系乃至工程專業教學進行試點探索或模式化轉型。
二、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教學體系轉型“卓越工匠計劃”教育發展模式初探
針對于我國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教學體系的借鑒歐洲CDIO工程教育模式,吸取“卓越工程師計劃”經驗,向“卓越工匠計劃”教育發展模式轉型,是對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教學理念的開放、教學體系的變革、實踐教學的淬煉、大國工匠素質的提升。
(一)“卓越工匠計劃”的定位
“卓越工程師計劃”由三個特點來顯示:“一是,工程教育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轉型的需要;二是,重視與工業界的密切配合;三是,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工程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四是,重視工程人才培養中的領先意識和國際視野。”[2]“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定位總體思路適合于“卓越工匠計劃”的定位,在具體表述上應針對辦學主體和培養對象的不同而有所調適,調適后的“卓越工匠計劃”的定位的表述是:服務國家工業的快速發展和轉型,秉承人才培養先行的理念,加強與建筑工程業界的密切配合,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工程素質、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的培養。
(二)開放教學體系
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動力,鎖國閉關只能是囿于自我封閉而停滯不前。我國中職教育包括具體到中職建筑工程專業工匠人才的培養不能被學校現有的教學體系模式和教學經驗所束縛,因為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向著更先進、更文明、更科學的方向前行,我國工業發展的轉型和提速也在召喚各級各類創新型和拔尖行人才脫穎而出,唯有改革開放才能激活發展的生機和活力,才能奮發創新進取。中職建筑工程專業教學體系乃至中職學校教育體系必須開放,要強化職業教育溝通,既包括同高等教育的溝通,更包括同職業教育體系中不同類型教育的溝通,不同層級教育的銜接,使教育發揮補充和轉換的作用。應大力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舉措,其中推動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是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手段。通過運行機制建設,各職業院校和企業相互補充、相互協作、相互促進,初步形成一個完整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鏈條,有效提高職業教育的育人水平。
(三)淬煉實踐教學環節
“卓越工匠計劃”要更重視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現,將整個人才培養計劃中的實踐教學環節按照建筑工程產品的構思—設計—實現—運作流程化分解為各個不同階段,細分每個階段的標準,以學中做,做中學,仿真崗位實踐培養學生的工匠能力。“把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作為一個整體考慮。將教學內容科學地融會在教、學、做過程中,從做開始,發現問題。在教與學中了解問題的答案,再通過教、學、做,理解其原理,實現知識與能力的相互融合、螺旋遞進,最終達到教學目標。”[3]淬煉中職建筑工程專業工匠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環節要優化工學并舉與校企合作經驗,追求實踐環節的真實、具體、真練、精練,追求工匠標準的具體化、量化、可操作化、可考評化,在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必須趕幫超的強烈進取意識,為社會建筑工程企業提供合格且有發展創新潛力的合格工匠。
參考文獻:
[1]朱克敵,張紅,王靜.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實施框架研究與實踐[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0-113.
[2]李志勇,李迎春,侯華.“卓越工程師計劃”教學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教書育人,2015(11):76-77.
[3]龐興華,解芳.CDIO教學模式在機械設計教學中的研究和實踐[J].教書育人,2015(11):88-89.
責任編輯:劉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