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桐菲
摘要:隨著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巔,全球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漢字、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偏向語言能力的培養,一些外國人由于缺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在日常交際中存在說話不得體而導致交際失敗的問題,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立足于傳統文化,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融合,使漢語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關鍵詞:對外漢語 教學 節日文化 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184-02
一、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
(一)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現狀
目前大多數的對外漢語課堂偏向于語言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語音、詞匯、語法,卻忽視了漢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不同國家的人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想真正靈活得體地運用一門語言,就必須深入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
以泰國職業學校為例,筆者所在的學校所使用的教材是泰國本土教材《Chinese for Communication》,該書分為1、2兩冊,但是有關中國節日文化的章節非常少,只在第一冊第一課介紹中國概況時提及了部分中國節日。但是在一些其他章節的對話里卻使用了“春節”“端午節”這樣的詞匯,學生雖然能正確發出讀音,但是對“春節”“端午節”的起源和節日習俗等卻知之甚少,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停留在表面。
(二)學習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
傳統節日文化在幾千年的傳播和沉淀中,已經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形式,相關的書籍、影視作品等也比較豐富,其更具直觀性,這也為我們的漢語教學提供了便利。漢語老師更應抓住此優勢,在對外漢語的課堂上,將節日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語言教學相融合,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還能幫助他們以傳統節日文化為切入點,讓他們更直觀地了解中國的傳統美德、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從而更好地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二、傳統節日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
筆者以端午節為例,根據《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制定了教案設計以進行相關的節日文化教學,具體如下。
(一)導入
通過播放關于端午節的小視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且讓學生對端午節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引起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
同學們好!首先我們一起欣賞一個小視頻!(播放端午節的視頻)
同學們知道這是中國的哪個節日嗎?(展示視頻中出現的粽子、五色絲、龍舟的圖片)今天老師帶領你們一起過個難忘的端午節好嗎?
(二)講授
老師生動演繹端午節的小故事,以此引入端午節起源的講解。
1.端午節的起源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恰逢夏季,天氣炎熱,蚊蟲較多,病毒滋生也很快,古時候由于醫療水平的落后和生活的貧窮,很多人在夏天會感染疾病,因此民間一致認為五月是不好的月份。為了祈求平安、健康,人們會掛艾葉菖蒲、飲雄黃酒來驅毒避邪禳,久而久之,五月初五就變成了一個夏季大節。
2.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時間在仲夏時節,濕熱的季節里,蚊蠅肆虐,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們從生理與心理上都強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脅。“人們在節日期間開展驅疫、采藥、清潔活動,懸艾避瘟,用艾做成人形,懸于門戶之上”[1]。還有佩帶彩絲避瘟,以五色絲系臂,據說五色絲是可以避兵災、瘟病的,后世民間多用五色線系在小兒手腕上,男左女右,稱為“端午索”或“長壽線”。
端午節也是祭祀先人的時節,在多數地區人們祭祀具有高尚人格或對地方有特殊貢獻的先賢,以此來緬懷他們的高尚情操。如楚地的屈原、吳越地區的伍子胥、勾踐與曹娥、廣西蒼梧的陳臨、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等,不同的地區祭祀的先賢不一樣。其中,端午節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的這一說法比較流行。每年端午節長江中游隆重而熱鬧的賽龍舟活動,就是為了追悼屈原。
提到端午節,不得不提粽子。它不僅造型獨特,而且其包裹的方式與包裹的內容都有特別的含義。隨著社會的更替,粽子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現在粽子已經不僅僅是用來投入汨羅江紀念屈原,而是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粽子的品種、樣式也是層出不窮。我們今天也可以親自嘗試包粽子。
端午節最著名的節日活動就是“賽龍舟”。“賽龍舟”既是為了紀念屈原,也是為了驅邪逐疫和表達對人神崇拜的信仰。端午節賽龍舟傳統至今在南方水鄉地區傳承,人們會在這一天圍繞在江河邊,江河里龍舟爭相駛向終點,龍舟上還會敲鑼打鼓,一番熱鬧景象。尤其是在多江河的南方,龍舟競賽是端午節最主要的活動。
(三)提問、討論
(1)什么時候是端午節?(2)端午節有哪些習俗?(3)人們為什么在端午節這天熏艾草、戴五色絲?(4)端午節最著名的節日活動是什么?
(四)課堂活動
包粽子和編五色絲。
(1)活動材料:糯米、芭蕉葉(地區限制,沒有蘆葦葉,以芭蕉葉代替)、彩色絲線。
(2)活動計劃: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包粽子,一組編五色絲。老師講解并示范包粽子和編五色絲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兩小組同時進行,最后小組相互交換禮物。
(3)活動過程:1)老師講解、示范包粽子和編五色絲的方法。2)分組并發放相關材料。3)學生按照分組,編五色絲和包粽子。(根據泰國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鼓勵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創新。)4)活動結束,老師展示學生的作品,對創新性的作品提出表揚。5)讓兩組學生互相交換禮物,并祝福對方端午節快樂。
(五)活動總結
兩節課的時間,我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我們不僅了解了端午節的起源、習俗、活動,還親手包了粽子,編織了五色絲,讓同學們對端午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endprint
(六)課后作業
五個人為一組,形式不限,可以講故事,可以做幻燈片,可以表演一個話劇,介紹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挖掘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
三、對外漢語課堂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建議
(一)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多參與
漢語課堂里,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中心。在針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起源、習俗、活動等方面時,老師必須發揮好主導作用,但是不能一直是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在講解完節日的基本知識后,要鼓勵學生一起參加課堂活動,讓他們通過動手這一形式,從主觀上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從而調動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課堂活動的最后,讓學生一起交流或者交換禮物,會讓學生有更大的喜悅感和滿足感。
(二)活用多媒體,讓課堂多姿多彩
語言課本身就是枯燥的,學生也不能一直保持注意力集中,因此漢語教師要靈活運用卡片、視頻、幻燈片等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授課時,要多走動,站到學生中間去,拉進與學生的距離,展示圖片時也能讓學生看得更加清楚。漢語老師要靈活分配課堂教學時間,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適時增加課堂活動。在設計節日文化的課堂活動時,一定要耐心講解和指導,對表現好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和表揚,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活用對比、尊重差異
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漢語老師可以靈活對比相似的節日習俗。例如端午節的粽子,泰國也有類似的傳統甜點,因此可以鼓勵學生創新,開展中泰甜點的相互融合,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另外,漢語老師在講解傳統文化時,應以“不炫耀本國文化不貶低他國文化為原則,尊重文化差異,讓不同的文化在友好的氛圍中共同發展”[2]。尊重學生學習文化的意愿,只有學生主動學習文化,才能讓漢語文化課堂更加完美,讓中國傳統文化更加順利地傳播。
對外漢語中的傳統節日文化教學,要與語言教學相輔相成,這樣才能讓學習者更加全面地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針對不同的學生素質、不同的教學地點,靈活調整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真正地讓學生在掌握語言能力的同時提高運用漢語交際的能力。漢語老師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滿足外國學生學習漢語的多方面的需求,在傳承和創新中發展中國文化的傳播事業。
參考文獻:
[1]蕭放.端午節俗的傳統要素與當代意義[J].民俗研究,2009(4):229-238.
[2]黃萬友.對外漢語教學中典型傳統節日的教學設計[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劉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