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玲 蘇婉儀 毛媛媛 梁泳賢 吳奇穗
高校校園是傳授高深領域知識、培育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科學素養人才的場所,校園環境的安全情況直接影響高校辦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面對日益引起關注的高校治安問題,校園安全防控工作主要以“教育”為主,輔以一定的安保巡邏、設備監控等技術手段,但后者往往缺少針對實際犯罪問題的系統性部署。實際上,大部分的教育工作在犯罪預防方面收效甚微,既然如此,從規劃及環境設計這一“物理預防”層面的安全防范工作未嘗不是一個有益嘗試。另外,根據國外安全工作人員的實踐工作經驗,“物理預防”措施較教育類的“社會預防”措施具有見效快、成本低的特點[1],這對有效應對日益嚴重的校園安全問題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與現實意義。而從理論發展的角度而言,盡管學術界已對高校安全問題的對策有了較多的論述,但相關的文獻,尤其是在治安防范方面的文獻大多是從學生教育及校園管理的角度進行論述,通過環境設計進行犯罪預防的研究在國內尚在起步階段,而專門針對校園犯罪的研究仍然空白。因此本課題研究將是國內在該領域的一次較早的嘗試。
犯罪是指那些與公共秩序相違背,并因其社會危害性而必須被逮捕的行為。這些行為被認為是和公眾的日出生活模式相聯系的。早在20世紀70年代,這一觀點便被美國的社會學家Cohen和Felson所提出。他們的日出行為理論(routine activity)[2]指出,大部分的犯罪行為的成功實施必須同時實現3個要素:潛在的罪犯、合適的目標和缺乏有力的犯罪監督者。盡管現今社會已經出現一些似乎超出此模式的違法行為類型,如噪聲或亂扔垃圾等,但這一犯罪行為結構模式仍然給我們打開尋求有效犯罪預防理論和措施的一扇窗戶[3]?;驹砭褪峭ㄟ^控制一項或多項要素,降低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性。例如,作為社會犯罪預防措施之一的青少年教育工作便致力于減少潛在的犯罪者;而作為情境犯罪預防核心措施之一的閉路電視監視系統更是加強了對犯罪行為的監視力度。
Maurice Cusso將犯罪預防定義為:“一切針對犯罪行為的原因、理由和準備的非鎮壓行動,目標是減少犯罪的可能性或阻止其惡化?!盵4]法國的《地方安全契約操作指引》中指出犯罪預防的3個組成準則:行動的主要目的是作用于犯罪的某一要素或某一階段;預防行動為有組織的集體行為;行動為非鎮壓性[5]。
學術上習慣將犯罪預防理論劃分出不同的學派。西方學者對預防理論的犯罪學分類則傾向于:社會犯罪預防和環境犯罪預防。后者包括兩個主要分支學說:情境犯罪預防(SCP: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和環境設計犯罪預防(CPTE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3]。
2.2.1 社會犯罪預防
這一概念的定義比較明確,即一切直接或間接干預人性或個人生活條件的行動,以助于行為個體能形成一個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和價值觀,避免產生對社交的不適應性和異常行為,以抵抗社會上的犯罪誘惑[4-6]。進一步說,社會犯罪預防學說深入挖掘犯罪形成的根本原因,這一原因被認為和文化、社會和經濟等非物質因素有關。通常兒童和青少年是最有可能成為罪犯傾向的社會群體,也因此是社會犯罪預防所重點關注的人群之一。
2.2.2 環境犯罪預防
犯罪行為和物質環境之間的關系早已備受西方學者關注。例如著名的“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指出,人們更樂意在井然有序的場所中活動,缺乏維護的環境(如沒有及時更換打破的窗戶玻璃或修復損壞的環境設施)一方面被認為是街區衰落的標志,另一方面也給潛在的罪犯帶來良好作案機會的信號[7-8]。
在理論和實踐上,學者將環境犯罪預防理論劃分為兩大學說:通過對物質環境設計改造而達到預防犯罪目的的CPTED以及直接干涉與犯罪發生場景的SCP。前者更多是涉及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領域的工作,而后者重點針對各個特定的場景[3]。
情境犯罪預防的創始人Ronald V. Clarke將其定義為一切減少犯罪機會的措施:①它針對特定的犯罪類型;②它包括一系列持久的對犯罪發生的即時環境的改造;③它令犯罪行為變得更為困難、風險更大、收益更少和更為不可饒恕,以此達到減少犯罪數量的目的[9]。該理論的核心是降低犯罪行為的吸引力并增加犯罪所付出的代價。它基于3個基礎理論:日常行為理論、犯罪模式理論(crime pattern)和理性選擇理論。其基本觀點便是罪犯所作出的每一行為決定都是和所處的特定環境相聯系,該理論所提出的所有技術均是基于這些聯系所得出的,目的在于降低犯罪機會。
環境設計犯罪預防學說的原理于1972年由C. R. Jeffery首次提出。該理論認為對建成環境的適當設計和有效使用可以達到減少犯罪恐懼和犯罪發生的效果,以改善生活質量,它重點關注物質形態是如何影響空間使用和人類行為。該理論是從J. Jacobs和O. Newman的學說中發展起來的。Jacobs認為應當加強城市街道和公共空間中的自然監視,以阻止犯罪并減少罪犯作案的風險[10]?!敖值乐邸钡乃枷胱罱K成為CPTED理論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Newman的學說則著重對公共住宅區的犯罪問題提出建筑學解決方案。他詬病現代居住區的形態,并提倡小地塊及能提供更多監視機會的布局肌理,以創造出能為居民所掌控的社區環境[11]。盡管Newman的“可防衛空間”學說受到不少質疑,他仍為CPTED眾多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基石。
相比起其他犯罪預防理論,CPTED更為關注通過城市規劃、環境設計及建筑設計的手段實現犯罪預防的目標,其核心技術包括:用地加固、監視、入口控制、活動支持和形象管理[12]。這些技術不能單獨起作用,它們必須在城市規劃的整體框架下綜合應用[13],以實現最佳的犯罪防控的效果(表1)。
CPTED的策略中強調“自然性”,即有別于強調警力和守衛的“組織性”和強調安防設備的“機械性”,更關注空間設計本身如何利用自身條件開展犯罪預防。強調自然性的環境設計預防手段通常包括自然訪問控制、自然監視和自然區域強化三大策略。具體設計中需要針對空間的定位、定義及設計(3D)進行開展,常用的方法包括:定義可控空間邊界,明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及私密空間的過渡區;在安全性不同的地區舉辦安全等級不一的活動,空間功能定位時為潛在沖突預留隔離區等[14]。
研究表明,我國高校校園多發的犯罪類型主要有盜竊、搶劫等侵財犯罪以及打斗、傷人等暴力犯罪[15]。其中前者的實施帶有隨機性,罪犯選擇作案對象或場所具有一定規律性[16];后者則通常為激情犯罪或者預謀犯罪,犯罪實施與所處的即時環境有一定的關系[17]。據統計,高校校園犯罪中主要為盜竊案件,占所有案件的60%~70%,多發生在寢室、教室、食堂與自行車停放區[18-19]。有研究顯示,校園侵財案件的分布受校園環境特征的影響,處在郊區的校園更容易遭遇盜竊案件,而搶劫案件則可能與夜間照明程度有關[20];同時,校園環境設計還會影響師生心理安全感受,且其具體表現未必與實際案發情況相關,不同校園間具有共通性[21]。校園暴力也被認為是根源于校園文化和校園環境,校園整體文化氛圍對校園暴力問題有一定影響[22]。
美國校園暴力是困擾當地高校乃至中小學校園安全的嚴重問題。面對這些問題,美國學者Roark提出了一項多層次預防方法[23],以預防該情況的出現或惡化。第一層預防旨在降低在校個人成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或犯案者的風險,內容包括教育和培訓社交技能、個人魄力、性問題處理方式、憤怒和壓力處理能力、調節沖突能力以及自我防衛技巧等,使學生避免成為暴力犯或者受害人。第二層預防旨在盡早發現并糾正存在問題,并減小問題的影響,主要要求提升全校的共同意識,明確校園內哪些行為可以接受,哪些不能接受,制訂暴力行為的處罰規定。第三層預防具有一定的爭議性,涉及對暴力事件中當事人權益的干預,主要包括為受害者、施暴者、證人等提供包括醫療救助、人身保護、心理及法律咨詢,甚至可以推廣至有關人員的配偶、父母、家人、室友和朋友等。第三層預防可以更好鼓勵受害人去舉報暴力問題,也可以使第一、第二層預防措施有更明確的預防對象。Roark的這套方法被譽為是基于教育、管理和個人干預的傳統方法,而新的理念則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社會生態學”的觀點,認為校園暴力是源自文化和環境的問題之一[22]。
在上述的校園暴力及犯罪預防方法論指導下,美國不少高校都有結合自身特點的安全管理體制,例如美國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的校園安全管理政策,就包括依據美國《校園安全法》執行的校園犯罪日志的公布以及對校內所有學生及教職員工有效的禁酒、禁毒條例,此外還設有專門的咨詢機構、健康測試中心等援助機構協助學生解除酒癮、毒癮等[24]。華盛頓大學的《安全校園項目》也同樣包含類似的針對校園危險情況評估的免費咨詢會、校園秩序維護的方案、預防暴力犯罪進行全校范圍的培訓、被害人的事后援助、公共信息宣傳活動的開展,以促進暴力犯罪的預防和信息獲取、校園安全網站的設立,等等[25]。
3.3.1 警務及安保人員預防手段
通常,校園警務及安保人員主要職責為安保執勤、巡邏、門禁檢查、案件偵查、安全信息發布及警務后勤管理等,其中安保執勤、巡邏、門禁檢查等可以被納入環境預防手段之中。安保執勤和巡邏屬于環境犯罪預防中的“正式監視”手段,其目的是增加罪犯作案的風險,從而降低其犯案欲望;門禁檢查屬于“入口控制”手段,其目的是拒絕潛在的罪犯進入校園或者校園內的特點建筑物,增加罪犯犯案難度。人員預防手段是國內外高校的犯罪預防中最普遍的手段之一,然而其效果往往受到警務安保人員自身的使命感、專業程度以及運作機制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不少學者認為,我國的校園警務管理方面存在著責任與服務意識淡薄、職業技能落后等問題,且缺少國家層面的校園警務管理立法,使得管理效果不佳、執法難度較大等[26]。
以美國為例,其校園警務工作主要由校園警察負責,是與聯邦、州和市警察沒有隸屬關系的獨立警察機構,主要負責校園防盜、安全防護及反恐工作,具有執法和犯罪預防職能,并只對校長與法律負責[27]。校園警察首先強調的是對師生及校園安全的使命感,如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便是將“公正、公平和專業水平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并“維護最高的道德標準,從而保持公眾對我們的信任”等作為其工作使命[22-23,27]。其次,美國的校園警察中負責執勤的人員均是經過考試培訓取得資格的正式警察,并在錄用前接受一定期限的野外訓練以及每年接受不同的業務培訓[27],由此保證執勤警察的專業化水平以及可以用最新技術應對多變的安全狀況。最后,國家及州層面的校園安全立法是保證校園警務工作順利開展的法律依據,既限定校園警察的執法責任與權限,也確保安保過程有法可依。

表1 / Table 1 CPTED的技術[12]CPTED Technology
3.3.2 技術設備預防手段
如上文所述,與CPTED學說相比,SCP學說更為關注與設備、技術等相關的犯罪預防措施。通常認為,常見的金屬探測儀、上鎖柜子、閉路電視監視、門禁系統等均屬于常用的SCP技術防控手段。實證表明,具有門禁系統的校園,包括校門或教室及其他校園建筑,要有較低的財產犯罪發生率,這是由于潛在的罪犯需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去從事此類案件;然而對于暴力犯罪則有相反的效果,這是由于門禁使得潛在罪犯和受害者會處在同一空間中,從而更利于犯案[28]。
閉路電視監視系統是另一項廣泛用于城市公共空間的預防手段,其中也包括校園的設備防控技術。其作用和巡警類似,可以起到正式監視的作用,并且有助于案件發生后的偵查和舉證。此系統由實施實地監測的攝像頭和遠程控制中心兩部分組成。除了網絡設備外,此技術更多的依賴于人工管理與操作,即所謂的“視頻分析”。操作員必須同時監控數個屏幕以便及時發現監控地的非正常狀況。然而絕大部分時間里,屏幕中的內容都是平淡無奇的,對監控人員而言,這無疑“使人麻木、厭倦,甚至是精神枯竭”[29]。操作者的工作狀態直接影響到監控的效果。當然,在保證監控分析人員或操作者工作狀態的前提下,閉路電視監視系統至少在校園犯罪預防方面是較具成效的。此外,新的視頻分析軟件系統也可以提升舊式閉路電視監視系統的效能,通過編制程序設定特定監視目標,并及時傳送到安保人員設備中,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人員監控的工作壓力、判斷誤差以及應對延時。以美國霍普金斯大學Homewood校區為例,該校區于2005年在舊監視系統上加載視頻分析系統后,校園年自行車盜竊案件從原來的30輛左右降至5輛左右,且均發生在監視區之外;嚴重的犯罪案件從2003年的52起降至2009年的3起[30]。
校園環境設計犯罪預防的基本觀點認為環境會影響學生的行為、態度和動機。環境設計預防手段的具體措施有很多,如環境治理、活動流線控制、環境物的改造、增加監視,等等。通常認為,整潔、沒有涂鴉、維護得體的校園環境中,暴力犯罪較少[31],這可以用“破窗理論”進行解釋。
3.4.1 活動流線控制
活動流線控制可以限制潛在罪犯和受害者接觸的活動軌跡,從而減少其接觸機會,如在美國一些校園中會通過設計建筑物內的交通流線避免敵對學生碰面,并采用區分餐廳的出入口、調整用餐時段、控制自由活動時間等措施限定活動軌跡,從而降低校園暴力發生的可能性[28]。
活動流線的控制還可以延伸至整個校園的室外空間。臺灣省臺南護理??茖W校就對其校園進行“校園安全規劃”,對校園內的活動流線及監控節點進行統一安排,包括校園安全路線3條及求救點2處、安保人員巡邏點5處及監視攝像機16處,其目的是維護夜間部同學上課安全及預防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發生,規劃詳圖見圖1。

圖1 / Figure 1臺南護專校園安全規劃圖Diagram of Campus Safety Planning of National Tainan Junior College of Nursing來源 / Source: 臺南護專校園安全規劃文本 / Safety Planing Text of National Tainan Junior College of Nursing
3.4.2 環境物改造
環境物改造是最常用的環境設計預防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通過對特定空間內的物質環境要素的調整,使空間更不利于犯罪的發生,如提高空間的可視性、增加罪犯作案的難度等。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曾對校園的部分停車庫進行過環境物改造,在隨后的跟蹤研究中發現,經過改造的停車庫犯罪率比改造前下降一半,師生也比在其他停車庫有更好的安全體驗。具體做法是增加車庫內的照明效果,并對車庫的可入性進行限制:將照明設備從原來的梁底以上125mm處調到梁底,并將天花板使用白色、高反射的油漆進行粉刷;在半開放的圍墻上加上黑色鐵絲網,使其視線沒那么通透;修剪車庫外圍的喬木與灌木,使得沒有可以匿藏的點,也減少通過爬樹進入2樓的機會,具體做法見圖2、圖3[31]。

圖2 / Figure 2停車庫環境改造前后對比圖Diagram of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environm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rking garage

圖3 / Figure 3停車庫一樓開放性圍墻上加建黑色鐵絲網Add black barbed wire to the development fence on the first floor of the parking garage
3.4.3 自然監視強化
通過環境設計增加監視預防手段,與上文提及的警員及閉路電視的正式監視不完全一樣,其作用是增加非正式監視,即自然監視。不同于正式監視所兼有的監控和及時終止犯罪的職能,自然監視更多是使潛在罪犯處在一種總是被“看著”的感覺中,從而心理上對犯罪實施產生阻嚇作用。在一般的城市公共空間中,可以通過引入不同的活動,使得場所中眾多的使用者承擔起自然監視者的工作。然而在校園內受到教學日程的周期性限制,難以保證校園內所有場所都經常有活動進行、經常處在被“監視”的狀態。
英國紐卡素大學開展了一項針對校園盜竊自行車犯罪的名為“監視之眼”的實驗,研究人員將校園內的部分自行車停放點作為實驗區,張貼如圖4所示的海報,試圖通過海報上的“監視之眼”對潛在竊車罪犯造成心理阻嚇。經過長達12個月的實驗觀測發現,實驗區的竊車案件比過去下降一半以上,但不幸的是,在其他停放點的案件卻有顯著上升,且約為實驗區下降的數量。盡管數量顯示出案件的轉移,但是研究人員表示這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犯罪預防手段,且其在實驗區的效用比一般的閉路電視監視系統更顯著[32]。

圖4 / Figure 4“監視之眼”干預措施 / Intervention of “Eye of surveillance”
4.1.1 燈光設施
校園燈光照明需要根據不同的場所特征選取不同的照明器具以及光源色調,盡量采用較為明亮的、暖色調的燈光,減輕人們的恐懼感。同時,燈光越明亮,越能減少人內心的恐懼,對于犯罪分子也更有震懾力。
在不同場所需要注意照明的設計。
(1)建筑出入口及建筑周邊廣場。相較于建筑主出入口,一些較為偏僻的建筑出入口處的燈光布置應該更為密集(圖5、圖6)。

圖5 / Figure 5燈光布置稀疏圖Sparse light layout來源 / Source: 作者自繪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圖6 / Figure 6燈光布置密集圖Dense lighting arrangements來源 / Source: 作者自繪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2)需要配置低矮的草坪燈,讓光線照射到草坪以及植物上,減輕人們內心的恐懼(圖7、圖8)。
(3)可以改進路燈的布置方式,由單側布置改為雙側對稱布置或雙側交錯布置[33],同時也可以通過改進路燈的類型(如將單懸臂式路燈改為雙懸臂式路燈)來增加光照,增強機動車道路兩側人行道、非機動車道的照明效果,減輕晚歸學生心理上的恐懼感(圖9、圖10)。

圖7 / Figure 7路燈照射示意圖/ Schematic diagram of streetlight irradiation來源 / Source: 作者自繪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圖8 / Figure 8草坪燈照射示意 / Schematic diagram of law light irradiation來源 / Source: 作者自繪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圖9 / Figure 9單懸臂式燈光覆蓋示意圖/ Schematic diagram of single cantilever light cover來源 / Source: 作者自繪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圖10 / Figure 10雙懸臂式燈光覆蓋示意圖/ Schematic diagram of double cantilever light cover來源 / Source: 作者自繪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4.1.2 監控設施
監控設施需要根據不同場所選擇,定點攝像機主要適用于宿舍、食堂、教學樓、圖書館等人流量較大但對監控點無控制要求的重點場所;紅外一體球主要適用于田徑場、廣場等監控范圍較大、需要控制監控的大范圍監控點。
特殊地段監控設施的布點要結合場所特征以達到最佳監視效果:在建筑物拐角處可以適當增加定點攝像機數量,或者采用紅外一體球,盡量使拐角空間監控角度透明化(圖11);路口流線選擇較多的路段需要特別重視該區域的監控布置,盡量從多個方位布置監控,有利于對該區域更好地進行監視以及及時發現突發情況(圖12)。

圖11 / Figure 11拐角監控示意圖Schematic diagram of corner monitoring來源 / Source: 作者自繪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圖12 / Figure 12路口流線選擇圖Diagram of intersection streamline selection來源 / Source: 作者自繪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4.1.3 圍欄
圍欄是校園很常用的防御設施,其設計需要滿足一定的要求以達到安防效果。圍欄的高度應當高于一般人的身高, 防止不法分子進行攀爬,建議圍欄高度設置不低于2m。在用圍欄進行邊界界定時,應當提前規劃好出入口的數量以及位置,并用圍欄進行界定,盡量控制出入口的數量以及大小。適當采用具有觀賞性的圍欄,在滿足犯罪預防的前提下,增強其趣味性。
4.2.1 植物配置
不恰當的植物配置會給場地造成視線遮擋,從而給特定的犯罪創造犯案條件,也給使用者帶來了不安全感。因此校園植物配置應遵循以下一些特征,以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①建筑靠墻種植的花草、灌木、樹木不宜高于1m,高于1m的樹木應單株種植,并與窗戶、陽臺錯開;②合理選擇植物的位置、形態,避免視線遮擋;③利用植物景觀設計,增強領域感,利于活動支持(圖13)。
4.2.2 建筑形體
建筑形體由于功能布置或者基地環境等因素,會有凹凸或者轉折形成自遮擋,使得視線不足形成空間盲區。空間無法受到足夠的視線監視,犯罪主體會利用這樣的空間使該區域成為危險區域。校園建筑設計時應當增加空間死角的自然監視,消除邊緣恐懼,使潛在的犯罪行為在這個環境中犯罪的難度大大增加(表2)。
對于已建成的校園,可以從建筑、設施、景觀以及活動4方面優化空間,消除空間死角所形成的問題:①可考慮改造遮擋視線的建筑物,在結構允許的情況下在適當的位置加開窗戶;②可以結合技術防控,在離地面較高的位置安裝亮度較強的壁燈、反光鏡或電子攝像頭等;③利用景觀填補視線盲區,建筑形成的“陰角”處通過種植綠籬來填補空間形體的缺失;④可以采取方法增加這類空間的公共活動來加強自然監視的作業,而一些空間也可以結合專業的技術防控來完成(圖14—圖16)。

圖13 / Figure 13合理種植植物示意圖[35]Schematic diagram of rational planting

表2 / Table 2建筑外空間死角類型Type of dead space outside the building來源 / Source: 作者自繪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圖14 / Figure 14增加壁燈 / Increase wall light來源 / Source: 網絡 / network

圖15 / Figure 15景觀填補 / Landscape filling來源 / Source: 網絡 / network

圖16 / Figure 16增加盲區活動 / Increase blind spot activity 來源 / Source: 網絡 / network
4.2.3 停車場地設計
自行車盜竊是我國校園最為常見的校園案件之一,自行車停放管理不善,缺少監控是被盜的常見原因。因此,建議通過調整停車場地的布置位置,在主要道路或建筑正面窗、門多的一側,使周邊居住或路過的師生對停車場進行觀察,加強自然監視,以降低被盜風險(圖17)。
出入口作為空間通行性的控制點,數量過多或過少均不利于預防犯罪的發生。數量過多會削弱對空間的控制力,一方面使犯罪者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進入空間并在案發后逃逸,另一方面影響邊界圍合感,進而影響使用者心理安全感。另外,出入口數量增多即空間通行性控制點增多,需要投入更多管理成本。出入口數量過少,容易導致某一時間節點該空間控制點和相鄰空間環境人流突然增多,使罪犯更容易接觸到潛在受害者。
4.3.1 校園出入口
在滿足校園相關規范要求的前提下,出入口的位置選擇不應太過偏僻,且需要明顯的空間界限感讓人便于發現內外空間的差異性。
對于新建校園的出入口設計,在滿足校園相關規范及實際需求的前提下,應對其出入口數量進行科學控制。校園出入口位置宜選取接近積極的空間環境或能提供較好監視作用的環境,如靠近城市道路。出入口設計應突出空間界限感。設計預留一定的出入口緩沖空間,使用具有一定尺度感或形象鮮明的校門、雕塑、標志石等形式形成標識邊界,劃分校園內外空間。
對于已建校園出入口改造,根據合理需求及實際使用情況,減少或增加出入口數量;對原來偏僻位置的出入口增加監控設施或增加安保人員值崗,增加監控;加強原有出入口的設計,通過增加標識牌等方式增加出入口空間界限感。
4.3.2 建筑出入口
對于新建校園建筑,應做到以下幾點:①控制建筑出入口的數量;②保持出入口視線通透,日間保持出入口視線通透,夜間建筑門廳內的光線也可通過玻璃門窗照射到出入口,增加了出入口夜間的光照強度;③圖書館、教學建筑的入口空間,交通功能與開放討論區交織(圖18,圖19)。
對于已建成的校園建筑,可以通過以下措施改善校園安全:①出入口活動增加,將通向建筑物內庭的主通道設置在大樓管理房邊,通道的出入口需有明確提醒,宿舍門口外可增加涂鴉畫、3D墻、宣傳欄等設施吸引過往人員注意,增強自然監視;②出入口環境改善,增加出入口夜間的光照強度,可在主入口處設置吊頂棚,為使用者提供遮避烈日或雨水的區域;③出入口空間過渡,空間的入口處種植低矮的綠籬,強化空間實體邊界的圍合,再通過不同材質的鋪地和道路區分開,形成心理邊界的圍合。

圖17 / Figure 17建筑一側布置地面停車位置接受監視情況示意圖Schematic diagram of layout of ground parking on one side of the building to be monitored來源 / Source: 作者自繪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圖18 / Figure 18夜間建筑出入口 / INight building entrances來源 / Source: 作者自攝 / Photo by the author

圖19 / Figure 19挪威商學院入口空間 / IEntrance space of BI Norwegian Business School / I來源 / Source: 網絡 / network
合理的功能分區規劃會產生很強的防控犯罪效應,校園中活動的合理組織和多樣化有利于形成開放共融的場所,提高空間的吸引力。同學們多擔心在偏僻人少處的犯罪行為,通過功能活動的復合組織,在人員活動較多、領域感強的空間,犯罪行為必然難以實施。
對于新建校園,應結合地形形成符合多樣的功能區復合型布局,單一功能區內的功能增加,使得每個分區中有主要功能,同時可兼具其他功能區的活動。例如“運動+生活”:部分小型運動場,如羽毛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可以分散設于學生生活區附近,有利于學生就近鍛煉的需要。在建筑內部功能方面,新建的學生公寓內設置自習室、單車房、健身房、乒乓球室等。
對于已建校園,應將建筑內單一功能空間轉化為積極多功能空間,從內而外地活化空間。多樣的活動可以強化學生對校園的歸屬感,從而強化自我保護意識。具體可以包括:①消除建筑內灰暗空間,對建筑內的通道狹長、空間死角多且光照差的情況,可以在內廊墻壁增加裝飾畫、宣傳欄,并增加此類空間的照明;②室內空間劃分,除了在新建建筑規劃時考慮到建筑戶外空間的利用,在建筑內部可通過設施的變化獲得額外功能,形成多功能的室內空間,如教學樓、圖書館內部可通過設置自習桌椅、自動販賣機形成交往空間或休息空間;③鼓勵更多的活動發生,開展經過組織策劃的校園活動,如有組織有主題的學生會、班級社團成員聚會。這些活動既是大學生休閑娛樂的方式,也是校園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對學生有強大的吸引力。
校園環境建設除了要著力于犯罪預防,即通過設計手段阻斷犯罪發生的可能性以外,還需提升使用者的心理安全感,即創造秩序良好、維護得當、保護得力的校園環境。對于已建成的校園,針對所出現的問題只能通過改善環境細節、加建技術設備、強化活動組織及人員管理等措施加以解決。從環境犯罪預防措施的最佳效果而言,應在校園規劃設計階段便充分考慮出現相關問題的潛在可能性,進行無安全隱患的校園空間規劃及環境設計。因此,有必要建立相關的校園規劃設計法律法規,指導新建校園進行“無犯罪校園”建設。類似的建設項目在規劃設計階段開展基于公共安全保障評估研究的做法在眾多歐美國家(如法國)早已寫入有關法律,形成建設項目設計階段中一項法定程序,具體做法與我國的“建設項目環境評價”相似。因此,我國也有必要盡快開展類似的工作,至少在與公眾、青少年利益息息相關的項目盡早實施類似的制度。
SYNOPSIS
Study and Enlightenment on Prevention Measures of Overseas Campus Crime
Zeng Minling, Su Wanyi, Mao Yuanyuan, Liang Yongxian, Wu Qisui
The crime problem on campus is not a new topic,but it has never left the public's eyes. On one hand,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group with independent civil capacity but still “supervised” by parents and teachers. The “rebelliou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ash” behavior pattern of students make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public security very ineffective, which causes the public concern.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the crime problem in college campuses is indeed not optimistic. For a long time, the prevention of campus crimes has mainly focused on “educational prevention”, but the work from the“physical prevention” level of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has received les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review the basic theory of crime prevention and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ain schools of crime prevention: social crime prevention and environmental crime prevention. Based on this analysis, compare the common measures and effects of overseas college campuse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crime prevention and environmental crime prevention. Combining with the security situation of campus security in Chin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asures of crime prevention that can be used in Chinese campus.
Western criminologists tend to classify the prevention theory into social crime prevention and environmental crime prevention, the latter including two main branch doctrines: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SCP) an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CPTED).
Compared to other crime prevention theories,CPTED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goal of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the measures of urban planning,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Its core technologies include land consolidation,surveillance, entrance control, activity support and image management. These technologies cannot work independently, and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urban planning to achieve optimal crime prevention effect.
Social prevention is often used to deal with school violence in oversea campuses. For example, the multi-level prevention method proposed by American scholar Roark is considered to be a traditional method based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ersonal intervention. Another new concept with the idea of “social ecology” indicts school violence to be one of the problems from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school violence and crime prevention methodolog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ork out their ow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the campus security management policy of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and the Safe Campus Project in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Organizational and mechanical prevention include police and security, as well as technical equipment.The former refers to the campus police and security personnel, whose missions are security duty, patrol,access control inspection, case investigation, security information release and police logistics management. Campus police is an independent police agency separated from federal, state and municipal police and responds only to school presidents and the Law. The latter, technical equipment, refers to metal detectors, locked cabinets,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surveillance, access control systems, etc.Studies showed that CCTV surveillance systems loading video analysis softwa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rime rates.
The basic idea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prevention is that the environment will affect students'behaviors,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fewer violent crimes in a clean, ungrained, well-maintained campus environment, which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broken window theory”. Typical techniques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prevention include activity space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modi fication and natural surveillance enhancement. Activity space organization can reduce the chances of contact between potential criminals and victims, including cases in the campus building and the whole campus. Environmental modi 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environmental design prevention methods, with purpose of making the space more unfavorable to the crime by adjusting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elements, such as improving the visibility of space and increasing the difficulty of commission. Examples include retro fitting lighting, adding guardrails and trimming plants. Natural surveillance refers to informal surveillance by common user,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olice control and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monitoring. Cases include activity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rom deterrent posters.
Inspired by the cas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crime prevention in overseas campuses, this paper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in four aspects: facility maintenance, sight control, entrance control and activity support.
In regarding to facility maintenance, suggestions include: 1) selecting different lighting fixtures and light colou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s, using the bright and warm light to reduce people's fear; 2) select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mera facilities and their location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sites and their spatial connections; 3) and choosing the height, material and entrance and exit position offenc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ecurity and aesthetics.
Sight control recommendations are 1) arranging plants with the principle of permeability; 2) elim-inating blind areas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of building form, windows and surrounding objects;3) and creating natural surveillance to vehicles by changing the positions of parking and surrounding buildings.
The ways of entrance control in campuses are 1) choosing less remote locations for campus entrances with clear spatial boundary of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chool; 2) and designing the number of building entrances, activity settings and landscapes to enhance natural surveillance and psychological boundaries.
The ideas of activity support believe that reasonable functional zone planning will have a strong effect on crime prevention. The r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ctivities on campuses can help to form an open and inclusive place to increase the attractiveness of space. It is suggested that people can design a space with multi-activities and strong sense of domain to deter crime.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 is to prevent crime, namely to block the possibility of crime through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to improve the user's sense of security by creating a well-ordered, well-maintained and well-protected campus environment. For the best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rime prevention measures, it is suggested to fully consider the potential problems in relevant to crime in the process of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to reduce and eliminate the risks of crime and insecur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our country to establish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domain of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as soon as possible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crime-free” cam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