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
輿論之所以會跑到事實的前面,一個重要原因是怕擔責。因為怕擔責,一些地方政府和干部寧可少說話、晚說話也不敢說錯話。另外還與工作機制有關。很多問題的解決不能僅靠某個部門單打獨斗,一場輿論事件的應對也往往需要多層級、多部門形成合力。哪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影響工作進度,進而影響發聲效率和效果。
輿論關乎人心向背。過往實踐反復證明,每有事件發生,人們總有在第一時間獲知真相的沖動,如果權威信息無法及時占領輿論的制高點,就容易給小道消息提供空間。一旦人們關于事件的印象固化,官方再怎么發聲表態,都會被“有色眼鏡”推敲,再怎么依法處置相關人員,重新贏得社會信任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因此,著力提升與社會溝通的能力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應對輿論一條最根本、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及時、客觀、準確地描述事實真相,把問題說清,把原因說透,把責任說到位。社會輿論存有誤解的,要及時澄清;自身確實存在問題的,也不能遮掩捂瞞。正視輿論、科學應對,這既是對廣大群眾負責的應有態度,也是公共事務治理特別是應急處置能力的良好展示,它的收獲遠遠要比不作為、被動發聲帶來的影響多得多。
(摘自《黨建文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