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何佳艷
人口老齡化是中日兩國共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10月23日,由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日本經濟產業省聯合主辦的首屆中日養老服務業合作論壇在京舉辦。中國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主要負責人表示,從2016年開始,中國在養老服務領域對外資全面放開,同時中國正在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障體系,這將為中日兩國在養老服務領域的合作打開廣闊前景。有“老年天堂”之稱的日本,能夠給中國養老產業的發展帶來哪些啟示?
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也是美國《新聞周刊》所評選的全球最適宜養老的國家。日本政府出版的2015年版《高齡社會白皮書》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有3300萬人,占總人口的26%,也就是4個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同時,日本國民平均壽命高達83歲,位居世界第一,顯示了日本在養老保障上的成功。
但日本并非一開始就是老年人的天堂。相傳在古代日本,一些過了70歲的老人會被兒女背到山上自生自滅,這樣的山,在日本被稱為“棄老山”。
日本對養老問題的重視是從上世紀50年代的工業化浪潮開始。當時日本開始進入戰后復興與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大批農村人離家奔赴城市謀生,其情景如同中國上世紀80年代大批農民工進城。工業化浪潮帶來了生活模式的變化,祖孫幾代生活在一起的傳統大家族模式逐漸解體,日本政府開始研究建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從1961年開始,日本政府制定了《國民年金法案》,根據這一部法律,日本建立國家養老金制度,國家承擔年金(養老金)總費用的三分之一,剩下的由企業與個人負擔。法律規定凡是居住在日本國內年滿20歲至60歲的人都必須強制加入。年滿60歲后,便可定期領取養老金。日本的這一種養老金制度比中國早了40多年。
1963年,日本又頒布實施了第一部關于老年人福利的專門法律——《老年人福利法》。該法著重推行養老的社會化,例如成立“老人之家”等養護福利機構,建立老年人定期體檢制度,向老年人家庭派遣服務人員等。這部法律連同后來制定的《生活保護法》《老年人保健法》等法案,建立起了政府、社會、家庭、個人共同養老與醫療的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些法律制度的建立,催生了日本養老產業的發展,養老院開始涌現。但是,養老院一般建在郊外,不方便親人探望。因此在2000年以前,日本的養老服務業發展緩慢。
至2000年,日本的長期照護險實施以后,養老服務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養老的重心逐漸從養老院轉向居家養老,并逐漸形成了當前龐大的養老服務業規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謂長期照護保險,是指對因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喪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被長期照顧的人提供護理費用或護理服務的保險。這一制度的主要的內容就是提供居家養老和病癱者的上門服務,包括上門護理、上門幫助洗浴、日托護理等多種項目。日本長期護理保險是一種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制度,日本國民凡是年齡達到40歲以上即自動成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被保險人,并需要定期繳納保險費。長期照護險制度的建立,保證了老年人在需要照護時可以獲得幫助,讓人們有了可以順利安全地到達人生最后的安心感。政策方向由原來的對困難老人的收容轉變為服務于大眾。
目前在日本,老年生活是以國民年金(養老金)、醫療保險、長期照護保險這“三道關”來全面實施保障的。由于日本的居家養老制度和政府的援助政策十分完備,日本70%以上的老年人都選擇居家養老。
據透露,日本多家大型養老企業近期將聯手進軍中國養老市場。2018年12月,日本最大的護理企業日醫學館(Nichii Gakkan)在大連擁有20個床位的護理設施將開始運營,并計劃2019年5月在北京開設200個床位的護理設施。日醫學館此前在中國只提供上門護理的“居家型服務”,今后將打造兼具“居家護理”和“機構護理”兩種功能的大型護理設施,預計入住費為每月1萬元左右,以高收入人群為目標客戶。
日本長壽控股將于2020年在青島開工建設擁有3000個房間的超大型老齡住宅,這將成為日本護理企業運營的最大規模老齡住宅。該公司2011年在青島開設了一家擁有161個房間的高檔養老院。目前幾乎滿員,2018年12月該公司將新開擁有100個房間的設施。
日本養老企業大舉進軍中國養老市場,源于中日養老市場規模的此消彼長。據聯合國統計,2015年,中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為1.3億人,預計2025年將達2億人,2040年將突破3億人。有調查顯示,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到2030年將達22萬億元。而日本2015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3300萬人,預計到2025年將超過3600萬人,2045年將增加至4000萬人左右。預計護理市場的規模(目前約為10萬億日元)也將進一步擴大。但是,2045年之后日本老齡人口數將轉為減少,中日市場規模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
雖然日式養老在中國不乏口碑和市場,但目前來看,進入中國的日本養老企業均處于虧損階段,而這也是中國養老產業普遍面臨的困境。在首屆中日養老服務業合作論壇上,有專家分析,與日本相比,中國養老產業現處于發展初期,在支付能力方面,養老保險體系主要依靠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金支付的壓力在逐步增大,無論是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都面臨支付難題。當老人的付費能力低于企業的服務成本,養老服務業很難實現盈利。從近20年日本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經驗來看,日本解決了養老服務業發展最難的一個問題,即支付問題,才得已快速發展。
而日本養老企業近幾年開始布局中國市場,正是瞄準了中國長期護理險落地的商機。自2016年7月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以后,全國15個試點城市著手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工作。在首屆中日養老服務業合作論壇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政府力爭2020年全面引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據統計,日本自2000實行長期照護保險,保險支付的照護費用,目前最高能付到將近20000萬人民幣/月。這個支付能力,有效地解決了老年人的支付問題,并作為一項國家政策被推行。2016年末日本長照險給付了10.4兆日元(約合人民幣6136億元),當期長期照護險的服務人數約為569萬,每月人均支付近萬元長期照護費用。個人需要負擔的部分,低收入者為10%,高收入者為20%,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能夠承擔。強大的支付能力,有效地促進了日本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而從目前中國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情況來看,成都最高支付標準為1796元/月,上海最高為2000元/月,基本上最高的能支付的長照費用,不足實際付費的一半,缺口很大,還不足以起到解決支付問題的作用。
對比日本的養老支付體系,中國需要補哪些課?長期護理險如何破題支付困局?
日本長照險的實施是提高老年人支付能力,推動日本養老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日本長照險籌資主要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家稅收支付50%,其中中央政府負擔25%,省級政府負擔12.5%,市鎮村負擔12.5%。另外50%由個人負擔。長期護理保險繳費上采取“稅收+保險金”的形式,大部分人的繳費直接從養老金或社會保險中抵扣,只有10%的低收入沒有養老金的人口需要直接繳費。
從中國15個城市的試點情況來看,長照險籌資是一個難題。青島市長期護理協會會長姜日進表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已提出要“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在這個背景下,想通過再增加繳費建立新的社保險種,其難度可想而知。而從政府來說,近幾年為了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以及應對老齡化,各級財政已作了大量投入,且必須繼續加大投入,不少地方的財政已是捉襟見肘,眼下無力再拿錢支持建立新險種。他認為,在不能增加新險種的情況下,中國需要擯棄部門利益,借鑒日本的做法,從全局出發,合理調整社保的籌資和支付管理結構,整合政府應對老齡化的資源,提高其效率,在不額外增加社保繳費和政府投入的情況下,把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起來。
另外,在責任界定、失能等級標準制定等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的關鍵環節,中國可以借鑒日本的地方也很多。嚴謹的評級標準、合理的認定流程是日本長期護理保險運作系統成熟的標志之一。中國可以學習其具體內容,并結合中國老年人的健康特點,建立統一的包括老年人護理評估工具、評估機構以及護理服務分級的評估體系。
此外,日本還特別重視推動老年人護理服務的社會化和產業化,專門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日本《照護保險法》不僅從法律層面上將對老人的看護護理由家庭問題轉化為由社會去承擔和解決,更帶動了老年用產品、養老設施和老年住宅、金融保險等多種行業的需求增加。《照護保險法》出臺不久之后的一項調查表明:33.5%的上市公司已進入或準備進入老齡市場,特別是184 家制造業和金融保險業大型企業中,已開始生產老齡用產品或提供老年金融保險商品的有146家,其中118 家表示將擴大規模。在這方面,中國未來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可以充分借鑒日本經驗,推進護理服務的社會化和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