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價值追求、目標群體以及利益立場等方面的高度契合,文章順應時代召喚,努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全民共同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文章通過對時代必然性和現實可能性的論述,對高校資助工作的困擾和難題進行成因剖析,進而探索解決資助困擾及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質量和成效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資助育人工作;制度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18
基金項目:周口師范學院2018年度學生資助工作專項研究課題(2018-XSZZ-14)。
作者簡介:張愛麗(1980—),女,河南周口人,碩士,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資助育人是高校資助工作的價值向度,在國家資助政策的引導下,我國高校資助政策體系日益完善,資助工作的覆蓋面、力度都有較大提升,高校資助工作的基本功能大體得以實現。然而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有待加強和完善的地方。新時代背景下,提升高校資助育人質量和成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探索多元化、立體化多維資助育人路徑,真正實現高校資助工作的育人本質的回歸。
一、必然性和可能性
首先,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具有時代必然性。其是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建新時代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情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這恰恰也是高校資助人的追求所在;是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選擇,要使中國強起來,人才是首要資源,資助育人也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實現教育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有力舉措,資助育人能保障經濟困難的孩子受教育的權利、使他們順利完成學業,這本身既是社會和教育公平的體現,同時也是教育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其次,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具有現實可能性。高校資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有待加強和完善的現實問題,如重資助、輕育人,其具體表現為:資助解決了經濟貧困,而心理貧困欠解決;實現一定程度的覆蓋面,但做到精準資助,使貧有所需、貧能資助、真正公正卻很難;資助對象誠信意識欠缺,資助金有時難以發揮“好鋼用在刀刃上”和“雪中送炭”的作用;等等。
二、成因剖析
分析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現狀,主要是:第一,資助與育人不能有機結合,重“物質資助”輕“精神育人”,重給予(學生重索取)輕索取(學生輕貢獻),貢獻和回報不同步甚至兩條道逆行。第二,資助的公平公正性亟待加強,具體表現為貧困生的精準認定困難。究其背后原因主要存在于學校和學生兩個層面。
(1)學校層面:①貧困認定缺乏“火眼金睛”之功效,認定標準難以把握。目前,貧困生認定主要是依據學生自填的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家庭經濟情況量化自評表以及建檔立卡、村委會或民政局開具的貧困證明等,但由于缺乏相應的監督制約機制,個別學生在填寫指標數據時往往存在夸大甚至是虛假的現象,貧困證明的真實性和權威性難以考證,導致很難精準認定貧困生。②資助內容和方式缺乏多樣性。有些高校偏向于采用簡單、直接的資助方式,注重“外延式”無償“輸血”資助,如通過綠色通道可順利入學,通過高校助學貸款、生源地貸款、學費減免、國家獎助學金等可保證學費、住宿費以及生活費等,這種保障式資助忽視了資助的“內涵”提升,資助過程中物資方面無憂,而心理和人文關懷欠缺。③資助方式欠改善。資助方式不能很好地體現“應助盡助、非貧不助”,助學金的評定側重強調貧困狀況,對學習成績沒做過高要求,難以發揮資助對學業和回饋社會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勵志獎學金雖然強調了學習成績,但同一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其課程設置情況以及難易程度不盡相同,難以進行公正的橫向比較,因此其發放也欠公平。無償資助容易導致學生養成“等、靠、待”依賴、不思進取等不良習氣,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學業成績的同步發展。④對虛假資助生未制定嚴格懲罰標準。由于認定貧困生是由申請者單方面提供依據,難以對其提供的數據及貧困證明進行實地考察取證。此外,在貸款合同鑒定上,同樣銀行和高校也都無法有效地核實信息,這些易導致虛假貧困生的出現,究其根源是貧困生認定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沒有制定對投機取巧的虛假貧困生的懲罰措施。
(2)學生層面:①部分學生在貧困生認定上誠信意識淡薄。有些家庭經濟真正困難的學生存在自卑心理,卻不積極提出申請、開具貧困證明,反而有些不是真正貧困的同學卻申請、證明齊全,這無疑會讓虛假貧困生鉆了空子,占了貧困資助的名額,這種情況也會增加貧困生認定的困難度。②資助金存在濫用嫌疑,與資助的初衷背道而馳。國家為學生提供經濟資助是為了經濟困難的學生能獲取公平的學習機會、順利完成學業,從而實現個人成長成才。但一些受資助者尤其是一些高額獎學金獲得者,認為這些資助金到了自己手中,自己愛怎么花就怎么花,想用在什么地方就用在什么地方,于是他們為了攀比,或者買高昂的手機,或者買名牌衣服,把國家資助學生的初衷拋到九霄云外,甚至揚言:“這是我的錢,怎么花與誰何干!”③學生受資助后自立自強意識、回饋意識、感恩意識等欠缺。經濟資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資助的目的和價值導向所在。無論是獎、勤、貸還是助、免、補,部分學生認為獲得這些資助都是理所當然的,不僅不心懷感恩、勵志回饋社會和國家,甚至一些受助學生價值觀錯位,惡意拖欠貸款、騙取助、減、免、補等優惠,消費觀扭曲,攀比消費、超前消費等,甚至懷著“坐等助、減、免、補”的消極依賴心理,缺乏自立、自強、回饋意識、感恩意識、責任和擔當意識。盡管各高校也積極開展助后教育活動,但往往收效甚微。
三、路徑探析
高校應秉持“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的資助理念,積極探索資助工作新模式,堅持“一中心,四基點”的資助育人路徑。一個中心是育人為本、全面發展,四個基本點分別是資助助人、制度建設、文化培育、能力培養。
1.資助助人是基礎
貧困生所承受的沉重經濟壓力會深深影響到他們各種能力的積極培養,這無形中會削弱他們未來立足社會的競爭能力。盡管目前我校的資助體系已相對完善,但還遠不能做到應助盡助。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有些學生家庭實在貧困,但往往這些學生由于較強的自尊心,不愿意在同學面前暴露貧困的一面,長期在壓抑自卑中小心翼翼地生活,導致學習、活動等方面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試想,如果這些孩子經濟上有底氣,他們的潛力將得以充分釋放,相信他們的成就不亞于那些在安逸生活中長大的孩子,基于此,通過資助助人以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就尤為重要。
2.制度建設是支撐
建立和完善資助制度是高校資助工作持續、有序開展的保障,只有制度建設切實有效,資助才能規范和完善。學校在制度上應建立立體多元的經濟資助體系,通過獎、助、免、減、貸以及開辟綠色通道等,逐步形成國家助學貸款、各級獎助金、勤工助學、社會實踐與創業以及社會扶助多種資助途徑;建立五位一體的資助制度體系,并結合資助工作實際,不斷完善和豐富資助體系,以充分發揮資助制度的支撐功能。
3.文化培育是保障
資助后對學生的文化培育是高校資助工作持久、健康、穩定開展的有效保障。感恩、責任、誠信、自信和勵志文化都應該是資助文化培育的應有之義。①感恩文化。感恩有回饋之義,對曾經獲得資助的貧困學生來說,無論是在哪個層面上得到的資金資助,都應懷感恩和回饋之心,學校要持續開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動,比如,通過感恩主題班會、感恩承諾簽名等形式,貧困生可以深刻體會到國家政策的優惠及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②責任文化。高校貸助工作的目的應是讓貧困生平等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并激勵他們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如通過勤工助學,引導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和父母的不易,進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等。③誠信文化。誠信是高校資助工作的底線,誠信問題可呈現為高校助學貸款還款與否以及還款是否及時等,可通過誠信座談會以及誠信征文活動等系列舉措培養誠信文化。④勵志文化。資助工作中勵志文化的培養能使貧困生增強改變自我命運的信心和勇氣,激發他們通過努力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
4.能力建設是核心
學校應根據受助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專業特長,有意識地引導其培養自我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精神世界的升華。經濟困難的學生往往不能正視自己的優缺點,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焦慮和憂郁情緒,嚴重的還會發生離家出走、自殺等極端行為,這樣不僅對學生自身身心造成傷害,而且對家庭、學校和社會也帶來不良影響。因此,高校可通過心理健康講座、團體輔導、心理沙龍、心理咨詢等方式,及時有效疏導貧困生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對學生進行自我認知能力培養,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導其建立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心理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化劣勢為優勢,找準自己的位置。學習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首要能力,是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不可否認,經濟困難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要面臨較其他學生更多的困難和阻力,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苦和汗水。學校要以“尊道貴德,博學善建”的校訓鼓舞和激勵他們在學習上奮發有為。創新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重要能力,無論對改變他們的經濟狀態還是增強他們的信心都必不可少。誠然,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多層面的,也是較曲折的過程。學校可通過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三下鄉”、青年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活動,搭建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平臺,增強學生專業技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和諧校園的發展。
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以資助助人為基礎、制度建設為支撐、文化培育為保障、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一中心、四基點”多維資助育人模式是學校資助工作的新探索。實踐證明,多維資助育人模式是順應時代發展、符合新時期資助政策的必然選擇。其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形成和諧的社會氛圍;有利于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提升高校資助育人成效;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刻領悟時代精神,形成科學的價值觀;有利于切中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前沿問題,即與時俱進、因勢利導,不斷探索資助育人的新途徑;有利于切中工作實際。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為高校人才培養以及人才的全面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牛 兵,茅 蕾.幫困注重育人,實現貧困大學生的全面成才[J].華章,2009(6):56-57.
[2]唐文紅.從物質資助濟困育人到勵志強能育人——民族地區高校能力發展性資助育人的現實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