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記彩 陳晨 樓彬
摘 要:“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探索與實踐“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有力保障。為了更好地推進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的“雙元制”本土化培養工作,文章作者在分析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借鑒德國“雙元制”師資培養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和學院自身情況,探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途徑,為我國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雙元制”模式;“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5
基金項目:2018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學改革項目階段性成果(jg20180818);2017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三個一百”工程教改項目(p30017jg053)。
作者簡介:王記彩(1983—),女,河南濮陽人,講師,碩士,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主任,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
一、引言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提出,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也指出,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設一支理念先進、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當前高職教育的重要課題,它決定著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高職院校的未來發展。本文以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對“實崗雙元,校企輪換”的“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展開探索與實踐。
二、“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是一種享譽世界的職業教育模式,為德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雙元”中的一元是學校,另一元是企業,學生既要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又要在企業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培訓專業技能。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本質上是一種以“實踐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的成功,師資是關鍵。德國“雙元制”模式自實行以來,已形成其獨有的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健全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對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完整的培養培訓體系,針對不同類型教師有合理的教學分工制度,同時非常重視教師實踐技能的培養,校企共同完成師資培養。
三、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取得了飛速發展,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也初具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影響了“雙師型”教師隊伍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準入門檻較低
職業院校的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外,還應具備系統的職業教育理論和企業實踐經歷。德國職業院校的理論課教師,必須參加并通過兩次嚴格的國家考試后才能任教,而實踐教師,還必須具有兩年以上的企業實踐經驗,才能對學生進行培訓。雖然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教師的準入門檻有所提高,但引進的教師大多為剛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他們在校學習期間重理論,輕實踐,缺乏高職教育所需的專業實踐技能。且他們大多數在任教初期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職業教育理論培訓就已上崗。
2.真正“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都十分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并創造各種條件優先培養了一批“雙師型”教師,“雙師”比例短期內就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由于“雙師型”教師資格的認定缺少統一的標準,多為高職院校自己組織評定,某些高職院校為了完成評估指標,只要具有“雙證書”或“雙職稱”,就認定為“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不高,真正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數量不足。
3.兼職教師數量少且不穩定
兼職教師是“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改善師資結構,彌補高職院校實踐教師數量不足,加強教師與行業企業間的聯系有著重要的作用。德國職業院校的兼職教師比例高達60%基至80%,而我國高職院校兼職教師的比例實際卻不足10%,很多高職院校在教學任務完成不了時才聘請兼職教師,有時甚至會聘請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師來上課,真正來自行業企業的技術人員比較少且不穩定。
4.缺乏有效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
目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已成為各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方向和目標,也是高職院校評估時的一項重要指標,然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機制卻不夠完善,影響了教師的發展。具體表現為:①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模式仍采用傳統普通教師的培養模式,與職教的應用性和實踐性不符。②大多數培訓的主體仍為普通高等院校,缺少了企業的參與,直接影響了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及專業技術的更新。③主管部門對職教師資培養缺乏有效的培養方案和質量評價體系,致使很多學校的師資培養過程流于形式。
四、“雙元制”模式下“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思路
1.認真做好教師的準入工作
我國高職教師大多是來自普通高校的研究生,真正既具備專業知識、又具備專業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較少。因此,高職院校要認真做好教師的準入工作:①引進專職教師時,要選擇既具有良好的專業理論背景,又具備在企業從事專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從學歷和企業工作經歷兩個方面進行嚴格把關。②引進兼職教師時,更要嚴格把關,提高兼職教師學歷層次,將企業中學歷高、技術硬的技術骨干引進來,同時兼職教師要接受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培訓后才能任教。
2.加強校企合作的“雙師”培養方式
我國職教師資培訓主體一般都是學校,忽略了對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使教師的質量不能滿足“雙師”素質的要求,只有通過校企合作的培養方式,才能使教師真正具備“雙師”素質。具體包括:①利用校企合作企業,創建一批教師實踐企業基地,鼓勵教師進行實踐鍛煉,對于新任教師,要先實踐、后上崗,對于專任教師,可以采用教學任務輪空制,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一般每兩年到企業累積實踐的時間不少于兩個月。②充分利用產學研共同體、協同創新中心、跨企業培訓中心等校企合作平臺,讓教師在生產實踐、教學及與企業的項目合作中,通過產品開發、技術服務與應用等,促進專業知識更新和自我發展。③制定相關法律政策,一方面明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義務和責任,另一方面建立企業接收教師實習的制度,對參與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或稅收優惠,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3.建立一體化的培養過程
職教教師的培養應是一個連續的、一體化的過程,我國高職教師培養的主要問題是職前職后相互脫節,職后培訓沒有形成規范的培養機制。因此,需要整合各級各類教師教育資源,構建一個統一的教師培養體制,實現對教師的一體化、持續性培養。入職前,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方法;新教師入職時,主要幫助他們完成從學生到教師角色的轉變,掌握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入職后,大力發展繼續教育。要讓繼續教育法治化,使繼續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同時要依托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建立“雙師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基地,為繼續教育提供場所與師資保障。在繼續教育的過程中可推行彈性學制,讓教師自主選擇上課的時間、地點、內容和形式,繼續教育完成考核時,要注重對教師實踐能力的考核。
4.完善“雙師型”師資管理制度
首先,嚴格職教教師準入制度。制訂職教教師資格標準,增加職教特色的要求,注重實踐技能的考核。
其次,改革職稱評定制度。應制訂適合職教特點的教師職稱評定條件,突出技能考核,將教師下企業鍛煉作為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的必備條件,社會服務作為資格評審的重要依據之一。
再次,建立激勵機制。除了薪資報酬激勵外,引進長期激勵機制,開通職稱職務晉升的渠道,并向“雙師型”教師進行傾斜。同時引入競爭機制,通過競爭上崗的方式聘用人才,完善教師崗位聘任制度。
最后,改革教師評價制度。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突出對教師專業技能的定期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教師晉升職務、職稱、評選專業帶頭人等項目的重要依據。
五、“雙元制”模式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的初期成效
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專業自2016年以來,探索與實踐“實崗雙元,校企輪換”的“雙元制”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初步構建了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近兩年,培養了省級專業帶頭人1名、校級專業負責人2名、校級骨干教師4名,組織3名教師赴德國系統學習“雙元制”職業教育理念,8名教師參加了上海工商大學等組織的“雙元制”企業培訓師培訓。通過校企合作,建立了科博達、博凱機械(BHS)、禮海電氣等多個企業實踐基地,它們接收10余名教師定期下企業實踐。組建了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兼職教師數量達到20人以上,成功打造了一支集“講師、工程師、培訓師”為一體的教師隊伍。近三年,教師團隊帶領學生獲省級技能比賽三等獎以上30余項,既鍛煉了教師能力,也證明了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效。“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已初具規模,但仍有一些不足,需要不斷改進。
六、結語
在踐行“雙元制”本土化模式的過程中,德國“雙元制”職教師資的培養模式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和經驗,通過借鑒德國職教師資的培養模式,努力改善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結構,建立一支穩定、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從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波勇,宋燕輝,張治元.基于雙元制校企合作機制下共建雙師型師資團隊的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52-54
[2]楊 柳.德國“雙元制”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對我國的啟示[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8.
[3]彭慧亮,胡維友.“雙元制”模式下“雙師”隊伍建設探索與實踐[J].宿州學院學報,2011(1):95-96.
[4]黃新章,張 誠.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對我國高職師資隊伍建設的啟示[J].河南農業,2016(3):8-9.
[5]王 雋.“雙元”師資團隊建設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2(9):64-65.
[6]易淼清.從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看我國高職教育師資的建設與管理[J].教育與職業,2009(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