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性質”中指出,地理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等特征,地理課程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重視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對初中地理教學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文章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綜合實際活動;創新精神;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07
作者簡介:范志堅(1979—),男,湖南長沙人,二級教師,本科,黨支部書記,研究方向:地理教學。
一、有利于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熱情的培養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孔子也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的前提和動力源泉,傳統的以課本為教材,以教室為場所的教學不利于學生學習內容的拓展與學習興趣的培養。突破教材,走出教室,從多彩的自然、真實生動的社會去尋找地理知識,發現真實美好的地理,能夠化解理論知識的枯燥無味感,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這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優勢與魅力所在。
比如,湘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的自然環境”和“中國的自然資源”部分,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環境組”和“資源組”,分別以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探討湖南省的地形、氣候、河流;湖南省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等。鼓勵學生在課外通過實地考察、查閱資料、訪問學者等實踐活動獲得第一手材料,然后通過地圖、表格、論文等形式進行整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可以感受到地理知識的趣味性,對地理學習產生興趣,這遠比局促于課堂、校內進行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更有學習熱情。
二、有利于建立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傳統的以課堂、以教材為本的地理教學割裂了地理與學生生活實踐的聯系,讓學生覺得地理與我們很遙遠,認識不到地理對生產生活的科學指導意義。作為一門理論性、應用性學科,地理知識與人類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知識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不接受實踐的檢驗并應用于指導實踐,則學科的價值作用得不到有效彰顯。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縮短課本與生活的距離,發揮地理學科的應用價值。
以湘教版八年級下冊的《長株潭城市群內部的差異與聯系》這一知識章節為例?;趨^域地理的貼近性優勢,教師可以在新課教授之前給學生布置綜合實踐活動,對長株潭的地理位置、人口、城市定位、支柱產業、產業機構和發展方向進行橫向對比,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然后再對照教材部分的知識內容,尋找差異。學生經過親身參與的綜合實踐活動獲得真實材料,發現自己的調查與課本具有諸多的一致,會獲得巨大的學習成就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課本知識原來就是通過科學實踐調查而來的,不再是那么遙不可及,而是十分“接地氣”,從而樹立學好地理、用好地理的意識。
三、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是新時期學習與生活的必備素養和基本技能?!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三維教學目標提出,要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善于發現地理問題,收集相關信息,運用相關知識和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對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
以上述案例為例,基于《長株潭城市群內部的差異與聯系》中長株潭三市的區域發展實際,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開放式的問題情境——探討長株潭一體化建設的措施。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訓練學生的決策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可以從產業、環境、通信、交通等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角度可大可小,言之有理即可。這樣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又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最后一章節的《建設永續發展的美麗中國》時,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活動——探討建設美麗中國的途徑,這種開放性的探究活動需要學生認真思考、創新思維、深入探究、綜合陳述,可以培育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開展地理綜合實踐活動,是落實地理課程標準、深化核心素養培養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地理學習、提高地理課堂效率的客觀需要。教師要充分發揮地理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作用,推動地理學科教育的深入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蘭 夏,周義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J].考試周刊,2012(52):124.
[2]孫理想.讓綜合實踐活動為初中地理教學增色[J].考試與評價,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