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初中地理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初中地理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還需要注重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人地協調觀是地理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學生終身發展中所需要的地理意識和觀念。基于此,文章主要對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地理;人地協調觀;教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16
作者簡介:董麗華(1987—),女,江西婺源人,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教育教學管理。
人地協調觀是指對人地之間的關系的正確認識、理解和判斷,也是地理學科中的核心觀點,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靈魂,能夠更好地實現地理教育的價值。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一、初中地理人地協調觀教育的現狀
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一直忽略了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初中地理教師認為對學生進行“地理情感和觀念”的培養是一件非常抽象和空洞的事情,不能像傳授知識點一樣用直接的形式傳輸給學生,學生也不能夠通過自主閱讀來獲取,在實際教學中操作難度較大。另一方面,要在初中的地理教學中融入人地協調觀,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并且效果不容易顯現,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更加愿意抓能夠看得見的成績,這也使得地理情感培養的教學活動不斷被壓縮,甚至被取消[1]。再加上地理情感和觀念的培養所需要耗費的時間遠比知識記憶和技能訓練的時間要多很多,在課時上存在嚴重的不足,這樣是導致目前初中地理人地協調觀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初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培養的策略
1.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教學理念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要想通過地理課堂教學來幫助學生形成人地協調的觀念,那么初中地理教師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只有當初中地理教師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對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時,才會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對人口、資源和自然環境等地理問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2]。
2.創設開放的地理課程
目前初中地理教學中使用的教材對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對案例的解讀或者對讀圖思考的形式上,側重于對原理的剖析和對問題的釋疑。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構建開放的、實踐和體驗的地理課程,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知識不斷的內化,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從而促進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形成。多元開放的地理課堂能夠促進學生地理情感的建立。例如:在對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人口”這一章節進行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以辯論賽的形式探討“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通過這種開放式的課堂,學生會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并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我國的人口問題,知道一個國家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3.建立地理情感和生活情感之間的聯系
地理價值觀教育是地理教材的主要載體,但卻并不是唯一的載體。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社會生活實際、自然環境實際、學生和教師的不同生活經歷都可以作為地理情感教育的重要資源,促進學生人地協調觀的發展,建立地理與實際生活之間的情感關系。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對霧霾的親身體驗,來引發學生對霧霾研究和治療的情感共鳴。對于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離不開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時事熱點、鄉土地理等進行關注和評價,從而提升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情感,例如:面對目前的全球變暖、自然災害頻發、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人地協調發展的角度去積極尋找這些問題的根源,以及保護地球家園的措施,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結語
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教學觀念,創設開放性的地理課程,建立地理學科和生活情感之間的關系,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讓他們在生活中也能夠時刻保持從環境友好出發的角度去觀察和看待地理環境問題。
參考文獻:
[1]楊修志,賈素知.初中地理“人地協調觀”素養培養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1):41-43.
[2]李佳宬,喬慧峰,裴娜娜,等.初中地理教學中人地協調觀的培養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