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
摘 要:本土資源飽含了勞動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蘊藏著勞動人民的善良、仁慈、勤勞、熱情等美好的品質和樸素的審美情趣。本土資源對陶冶中學生的情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藝術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文章就來談一談如何開發利用本土資源促進中學美術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的個人發展水平。
關鍵詞:本土資源;美術;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08
作者簡介:郭 穎(1992—),女,江西鉛山人,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開發利用農村資源來建立適合鄉村中學美術的教學模式。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融入本土元素
中學教師在新時代的教學中,應當去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應當先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盡可能地讓學生從有條理的表述到有感情的表述,使學生自己的能力不斷提高,讓他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理解其所要表達的意思和見解。當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之后就會自信起來,從而勇于表達自己,并且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豐富自己,漸漸培養起自身勇于表達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中,學生可以常常發言表達自己,從而建立起與教師的學習交流,學生更加專注。
少兒版畫是一門繪畫與手工的綜合課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體驗美術活動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可以提高學生的動腦動手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表現力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拓印教學是一種模仿類教學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時,這種模仿類思維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身邊榜樣。但是中學生心智不成熟,教師就要及時指正學生不足之處,再利用美術學科之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高效教學。
二、重視本土民間藝術,把握課堂教學
本土民間藝術對當代學生日常行為養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土民間藝術的包含因素的分類方式很多,一種是按主客觀因素進行區分;另一種就是按可變量因素和不可變量因素區分,按照其性質可以應用到中學美術的教導過程中。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學習教育、知識能力等都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本土民間藝術資源的推廣要綜合分析廣大的學生群體,有一定導向性、針對性地進行傳承教育。面對人數龐大的中學生時,美術教師應該通過把握眾多要素的關聯性,來實現本土資源的創新發展,進而惠及學生群體,加快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步伐。在開發本土資源時,美術教師要充分把握好可變因素與不可變因素的聯系,充分調動可變因素的自身優勢。對于不可變因素,應盡可能從自身出發,不斷完善,完成學生行為養成因素的構建。
本土美術資源是與情感方面需求密不可分的,中學生也會有不一樣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教育工作者可以抓住適合的時機,利用教育環節中學生心理的動態變化過程,影響學生。在本土資源新形勢發展中,情感因素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元素的重要體現,本土資源中的內容表達有親情,也有愛情,定位到中學美術資源的教育過程中,需要先全面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通過相關的情感表現元素來突出自身的需求和并且進行高效的心理溝通,并且將美術教育過程巧妙地融入相關傳統文化體系,讓廣大的中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中國民間文化的精粹,對本土資源元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學校邀請藝術家入校進行現場的葫蘆畫創作展示時,學生興致勃勃,爭前恐后地進行觀摩與學習。
當然,學生彼此之間一定會存在能力差異與興趣差異,單獨的美術學習方式會導致他們學習進度參差不齊,不利于美術教學的開展。因此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上規避學生差異帶來的影響,開展分組合作式學習,既提高興趣,又提高效率。
本土資源對中學的教育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能力。本土民間藝術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是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民族藝術成果的代表之一。教師通過將本土民間藝術融于初中美術教學中向學生展示多樣的藝術作品,既讓學生感受到本土民間藝術的繁華,又增強學生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還能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在實際教學中融入本土民間藝術作品以豐富教學內容,有利于增強教學新意。
參考文獻:
[1]龐念慶.初中美術教學中開展師生合作學習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7):256.
[2]肖 杰.在中學美術教學中融入現代繪畫藝術創新意識[J].教學與管理,2015(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