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整個教學體系當中,在素質教育推行之下,美術這門學科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把生活化元素合理地融入初中的美術教學過程當中,就可以讓學生把枯燥復雜的美術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加強聯系,從而讓美術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和簡單,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以初中美術教師就應該讓美術像其他學科那樣以生活實踐為依托,這樣才能讓美術這門學科體現出更多的價值和優勢。文章對初中美術的教學提出新的思考,從生活化教學入手,旨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關鍵詞:生活化;初中美術;審美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08
作者簡介:彭建飛(1986—),男,江西鉛山人,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總務處主任,研究方向:初中美術。
一、挖掘生活化素材,創建教學情境
和小學美術知識相比較,初中教材中的知識點難度要相對較高,且內容也非常繁雜,學生在吸納知識的過程中很難轉化為自己的思維,從而也就容易出現跟不上課程進度的情況。所以在美術教學活動開展以前,美術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內容挖掘一些生活中的元素,通過創建新穎的教學情境,把學生迅速帶到課堂的學習當中,并把復雜的美術內容變得更加形象和直接,從而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學習動力。
例如,“竹編”這一課是學校充分結合本校條件、本地資源開發的校本教材,教材把美術學習內容與學生具體生活經驗相結合,以竹編工藝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同時引起學生對本地特色工藝的關注,傳承民間工藝,進而形成熱愛家鄉、關懷家鄉的情感,把竹編引入課堂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又熟悉。
從學生熟悉的素材入手教學,讓學生可以在動手操作中探究竹編的編織規律和編織技法,體會編織的樂趣。實踐訓練教學策略,竹編作品是運用竹條和篾片重復并有序地排列所構成的,單有理論知識未必就能完成竹編作品,分解步驟教學很重要。學生結合圖片討論竹編的編織技法,執教者在課堂上親自演示編織技法中“經緯編織法”的步驟,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竹編的“經緯編織法”。學生合作創作時,執教者引導學生在“經緯編織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讓作品呈現出不同的造型變化,編出富有個性并具有美感的竹編作品。
二、多媒體教學,拓寬美術視野
把現代化信息技術和生活化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并解決更多的美術問題,也能讓美術教學活動變得更加豐富有趣。比如在講到“色彩”這部分的美術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現與教材相關的生活中的常見色彩,從而降低美術知識的學習難度。
在美術授課過程中,一些教師和學校缺乏對美術創新化、高效化的思考,對美術活動還停留在傳統教育階段,沒有上升到對創新能力的認識,教師往往強制學生接受自己的意愿,或者是教師先做好模板,學生“照貓畫虎”,或教師為了節省時間,訂閱一些不符合學生發展的繪畫書,限制了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課堂效率低。
在初中美術教學課堂上,應當最大限度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充分發揮美術的意義價值與獨特魅力,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能夠享受學習的過程。教師在美術活動中和學生處于平等地位,要尊重學生大膽的想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鼓勵學生進行創造,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在講“植物和動物”這一課時,用幻燈片放映教師搜集的作品,讓學生觀察和欣賞,并且學生之間相互表述觀察動植物的感受,讓學生有了自己的審美觀點之后用語言正確地表達出來,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去學會感受美好的事物,提高審美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到多媒體等科學教具,例如,在 “走進大自然”課外延伸學習時,這是典型的在課堂上展示生活元素的例子,我們生活在四季變換之中,學生很多都在無意識中只關注課本,只知道從課本中尋找四季的影子。而在學習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通過PPT放映一年四季的圖片或者大自然的景觀,讓學生切實地感受來自生活元素中的語文知識。
綜上所述,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不僅可以讓美術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活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美術知識,并提高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對初中美術教師來說,生活化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還能全面推動初中美術的教學發展。
參考文獻:
[1]秦明華.農村初中美術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73-76.
[2]鄭珊珊.初中美術教學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魅力中國,2017(5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