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嬌,張俊

摘 要:在教學能力大賽的背景下,促進課程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并在推廣使用過程中不斷優化課程資源,在“未來教室”平臺上打造“生命化課堂”。文章以“機械手驅動技術”課程為例,對“生命化課堂”的資源建設進行了闡述分析。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生命化課堂;教學大賽
中圖分類號:G434;G71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18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2017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未來教室平臺的課程資源庫建設與共享研究——以電氣自動化專業主干課程為例”(編號2017-R-58262)。
作者簡介:王雪嬌(1985—),女,江蘇無錫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中職電工電子教育。
一、建設背景
八年以來,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舉辦得如火如荼,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學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實施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教技〔2018〕6號),決定原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從2018年起調整為職業院校教訓能力比賽,并且納入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事體系。無錫技師學院(立信中專)(以下簡稱我校)教師積極參與該項賽事,并且感受到了數字化資源建設的不足,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較差,缺乏分析判斷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建設目標
我校在資源建設過程中面向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的電氣自動化專業,以電氣類主干課程及數字資源建設為重點,兼顧綜合職業能力,建設體現教學改革最新成果和特色的教學資源庫,開發課程的數字資源,推薦骨干教師使用并參加教學大賽,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創建“互聯網+教育”與多元化教學方式相融合的“生命化課堂”,帶動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使電氣類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應用常態化。
三、建設思路
“互聯網+”用在付錢方面就是支付寶、微信等,“互聯網+”用在打的方面就是滴滴出行、美團打車等,“互聯網+”用在購物市場上就是淘寶、京東……那么,將“互聯網+”運用到教學上,又是什么情況呢?信息化技術爆炸式的產生,使傳統教學受到了沖擊,按照課程標準中的知識點以章節和單元形式進行授課安排已經不再合適,取而代之的是以典型工作任務為教學任務,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學習內容的劃分,以不同學習情境對工作過程中用到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劃分,并通過動畫、視頻等直觀演示的形式進行原理分析講解,這種方式更能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吧n堂”就是要注重動態生成,促進生命成長,讓師生互教互學,形成學習共同體,達到共享、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而信息化教學的形式正適用于建設“生命化課堂”,教學中需要的課程資源就是重中之重。
四、建設內容
構建“生命化課堂”模式的課程開發不同于傳統課程以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劃分教學單元,而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學習情境來劃分教學單元,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教學環節以學生自主思考,然后分析判斷、實踐操作、總結評價、鞏固提高、綜合測驗等形式展開,讓學生將課程中的技能點和知識點牢固掌握。下面以“機械手驅動技術”這門課程來說明。
該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是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工作過程為向導,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點,結合理論綜合知識、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的一體化教學設計思路。通過課程的專業學習,全面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個人和社會能力。按照學習情境將課程的具體內容進行了劃分,如下表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到,每個學習情境都劃分了若干個學習任務,其中每個學習任務都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模擬企業生產實際,為了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每個學習任務都配備了互動系統,和模擬仿真、實訓操作、AR、VR等技術。在互動、模擬仿真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工藝要領,并且提高了自主學習、分析判斷、動手實踐、探索創新等綜合能力。
課堂資源建設是為了支持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采用,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內容以資源中豐富的視頻、動畫、三維立體仿真等方式更為形象、聲情并茂地展示出來,再加上提問啟發式教學法、頭腦風暴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形成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師生互動的課堂,這種利用多種信息化技術的新型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各種潛能,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也使該模式的課堂成了“生命化課堂”。
五、建設成果
以“機械手驅動技術”課程為例,該課程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授課方式基于“超星”學習平臺,在無線網全覆蓋的未來教室進行授課,該平臺分為教師端和學生端,開發了課堂教學、掃碼簽到、互動論壇、考核測驗、學業評價等功能。與軟通動力技術公司配合開發了關于“機械手驅動技術”課程的模擬軟件,分為電腦版、蘋果版、安卓版等客戶端,學生可以下載安裝進行操作系統模擬仿真,并且還可以通過動畫人物互動學習或復習相關知識,方便學生時時處處學習。在建設過程中,骨干教師多次參加教學能力大賽,在比賽的過程中不斷地使用和優化教學資源,更為該資源的推廣共享奠定了基礎,教學大賽的成績越來越好,教師的授課技能也在不斷提高。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我校加強了學校與企業共同培育技能人才方面的緊密合作,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開發教學資源的機制,奠定了后續其他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元元.信息化時代下職業院校課程開發和教學探析——以《應用光伏技術》課程為例[J].青年時代,2018(2).
[2]韋曉陽,陳 莉,李乃夫.信息化環境下的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設計創新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1):18-21.
[3]楊建軍.“活動”的課堂 “跳動”的思維——淺談中職生命化課堂的構建[J].職業,2014(5).
[4]梁吟曦.高職創新型課程開發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J].科技資訊,2017(18):42-43.
[5]陶哲峰.實踐中構建“基于工作過程”教學模式的探究1——《模具鉗工工藝與技能訓練》及數字化資源建設核心課程[J].現代職業教育,2016(8).
[6]唐永中,孫杰遠.信息技術背景下的知識分類與課程設計[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7]姚青梅,李 輝,林 林.電子技術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實踐[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6(4).
[8]左守金.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基礎》課整合教學心得[J].現代教育技術,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