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凌晨5點50分,當格爾木東方放出燦爛陽光的時候,第一張報紙——《格爾木報》創刊號誕生了!
在我的生命中,與新聞結緣是料想不到的。
1987年,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周日,我和同鄉同學張海山(男,生于1955年,甘肅平涼廟莊村吳家莊人)騎著自行車,跑了20多公里,來到平涼市花所鄉,見到了改革開放后第一個農民家庭文化室創辦者李存懷。后來我們寫了一個2500字的報告文學《小人物的平凡事》,在1988年1月15日《甘肅農民報》發表了。這算是我第一次和新聞接觸。
時間前進到19年的1997年,我也從甘肅省平涼市向西走了1500公里來到了青海省格爾木市,仿佛是靈魂的召喚,受命創辦名為《格爾木報》的報紙。
當時我是格爾木市委辦公室秘書。莊升學任市委辦公室主任,賀西京、張高社任市委辦公室副主任。辦公室秘書就我一個人,整天忙得焦頭爛額,連喝水的工夫都沒有。大概是三月乍暖還寒的一天,莊升學到我辦公室給我透露說:“可能叫你去辦格爾木報……”我的頭嗡一下,腦子亂作一團,我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
“我怕辦不好……”我說。
“什么都是人干的,有啥辦不好的?!鼻f升學打斷我的話,斬釘截鐵地說。
他給了我巨大的信心。
過了幾天,時任市委書記段亨利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同我正式談話,大意是組織經過認真考慮,讓你去辦報紙,“你喜歡寫東西,功底厚,你去辦我放心”。我什么話都沒說,出了書記辦公室,但我還是出了一身汗:我能辦好嗎?接著我就去找分管文字工作的副主任、我的頂頭上司張高社,說了市委讓我去辦報紙的話后,他沉默了足足有兩分鐘,然后說:“定了,你就去!”
我去了。
我不知道我要辦的報紙是個什么樣子,腦子里就像突然在黑暗房中打開了一盞明亮的燈,閃得睜不開眼。
1997年4月25日,我乘坐格爾木至西寧的列車,來到西寧市長江路5號青海日報社樓前。
哈哈,我要辦的報紙目前連一間辦公室還都沒有,怎么會有一幢報社辦公大樓呢!我這樣想著上到5樓,見到了青海日報社副總編輯施濤。我把時任格爾木市委宣傳部部長徐蘭英寫給他的信給他,他簡單地看了一眼,熱情地對我說:“我知道,我知道。你就到編報室去學習吧”。這樣在編報室先見到了一個叫許昌慶的副主任。他又把我交給一個叫余浩的老師。
我每天晚上10點到編報室來學習。先是看余浩老師選稿。他編輯的是青海日報頭版。頭版一、二條主任已經確定,其余稿件裝在一個文件盒里,自己挑選(都是手寫稿件,已經經過三審,稿紙上改得紅紅花花,每篇稿件的字數都標清楚了)。
接著是劃版:直尺、鉛筆、橡皮擦,在版樣紙上來回翻飛;字號、字體、圖片、正文一目了然?,F在可以休息一小會兒。因為一是選定的稿件交給了錄入人員在錄入;二是車間排版員在排版。俟后,版面初步排出來了?,F在校對員在校對室一個讀、一個盯,像上早讀一樣,一片朗讀聲;幾個版幾乎是同時開始校對,朗讀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余浩老師不斷回答或處理校對員提出的各種問題。主要是那篇稿子多了一行字,這篇少了幾個字等問題。如此往復再三,完成了三校。時間也快到了凌晨零點時分。余浩老師在大樣上簽上“付印”字樣。一個版就排成了。
我就這樣學習了一周。余浩老師在那天凌晨快下班時說:“明天你來具體操作”。在版樣紙前我就束手無策了:肩題、主題、副題,各需要什么字體?多大字號才符合要求?一篇稿子分幾欄合理?是橫標題還是豎標題美觀?需要安排五篇稿件還是七篇稿件?選用與稿件有關的圖片還是獨立的圖片?這都是要立即解決的問題。在余浩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問題一一得到了解決。兩個小時后我的版“劃”出來了,老師做了一些小修改,交了作業。有了第一次,以后就順利多了,以至余浩老師再不指導了,放手讓我獨立去操作。
學習期間,“五一”國際勞動之際,青海日報社分科室去南山公園活動?;顒幼钪匾膬热葜痪褪呛染?,編報室大腹便便的韓起彪老師用純正的青海話對我說:“小王來,一拳十二個,誰輸誰喝”。我的手抖抖的只是個輸,況且我本身就不是喝酒的料,上不得大壇場。這“一拳”就把我撩翻了,喝得不知東西,難分南北。暈暈乎乎、朦朦朧朧中,我又認識了李真歐、王宏彬、韓國寧等老師。
學習的這一月,因為報社剛組建,經費困難,我找到原市政協的同事馬文錄,他在青海省委黨校脫產學習,我就擠在他的宿舍里湊合了一個月,從而節省了不少住宿費用。
一個月學習結束了。
在市委一樓宣傳部對面已經騰出了一間半房子作為報社的辦公室。接著就是招兵買馬。市編制辦公室安排了6個編制,我是一個,從格爾木賓館調來了會計敖東云(女,四川人),還需要4人。徐蘭英部長決定通過考試選取編輯、記者。最后格爾木市礦產檢查大隊的王邑(男,陜西戶縣人)、青海胛肥廠中學的劉宗園(女,河南人)、大格勒中學的韓明成(男,陜西韓城人)進入報社,成為最早的編輯、記者。
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報社規模的擴大,焦煊、祝貴福、宋洪霞、魏紅魁、程曉霞、張新梅、賀忠祥、汪豹林、曾春桃、李維慶、劉文斌、寇亞輝、王會相以及李沙沙、李永斌、王海防、王啟瑛、吳天俊、劉海英、王建芳、張海明、戴學軍、李敏、李萍等先后進入報社工作。
這期間,我和會計敖東云,到各單位化緣。跑了兩周,求爺爺告奶奶,托關系,找熟人,募集到了20多萬元。其中總后勤部青藏兵站部還無償支援了一輛無牌照、無手續的北京吉普車。我又找到格爾木市交警大隊郭清大隊長,他一路綠燈,給了一幅牌照,說你們就這么跑去。啊,這輛車為格爾木報籌備工作出了力!
轉眼就到了1997年7月1日,市委確定這一天《格爾木報》正式出版。這一天既是中國共產黨的生日,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值得關注的日子——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刻,具有十分重要的紀念意義!
我的老師余浩已經從西寧來到了格爾木,用青海日報社施濤副總編輯的話說就是“扶上馬,再送一程”。他是受青海日報社委派幫助我們一個月時間,手把手教我們。
《格爾木報》報頭四個字是時任青海省委書記田成平手書。時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田源的祝賀文章《宏偉的事業,良好的祝愿》;時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馮敏剛的題詞《明珠之光,祝格爾木報創刊》;時任中共海西州委書記肖瑞華《賀〈格爾木報〉創刊》;中共格爾木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段亨利和中共格爾木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張旭的《堅持正確的辦報方向》等文章已經付排。我撰寫的創刊寄語《可讀可信可親·努力為格爾木市兩個文明服務》已經審定。
全文是:
時值建黨七十六周年和香港回歸祖國之日,中共格爾木市委機關報——《格爾木報》在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的關懷與支持下,今天與讀者見面了。她的誕生將對格爾木及青海西部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格爾木報》將在市委的領導下,面向全市各族人民,密切結合本市實際,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全面、準確地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其真正成為市委、市政府的喉舌,成為各族人民群眾的摯友。
本報同仁將按照“愛社、敬業、求實、創新”的要求,堅持黨報的黨性原則,充分體現全黨、全民辦報的宗旨,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標準,真實地報道我市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取得的新經驗、新典型、新成績,宣傳各條戰線上的先進人物、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反映全市各族人民的心聲,批評和揭露影響和阻礙我市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消極因素和存在的問題,全心全意為全市的工作大局服務,為廣大讀者服務。
本報將根據編輯方針,堅持政治標準和新聞業務標準,努力做到圖文并茂,把指導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力求豐富多彩、生動活潑,使讀者感到可讀、可信、可親,成為群眾生活中離不開的好伙伴,為把格爾木市建設成為祖國西部經濟繁榮、科技發展、社會文明、人民富裕的現代化城市做貢獻。
6月30日,開始了第一張報紙的編排工作。
編、排、校都在格爾木市中山路格爾木市印刷廠。王邑、劉宗園、韓明成每人負責兩個版,余浩老師全面協調。到了晚上徐蘭英部長也參與到我們的行列。印刷廠的工人也是第一次排版,顯得笨手笨腳,很不熟練。二、三、四、五、六版在多次反復中基本編排就緒。時間已經快到了凌晨,此前大家都忘記了饑餓,現在都說該吃點東西了。夜宵擺在桌子上,大家說著笑著吃著喝著,享受著辦報的辛苦與快樂。
1997年,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零點舉行,創刊號頭版頭條就采用這條消息。我們沒有接收新華社消息的系統,委托青海日報社李真歐高級編輯幫助我們傳新華社關于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消息稿。7月1日凌晨3點30分,接到李真歐老師傳真的兩篇新華社電訊稿。
錄入,錄入;排版,排版;印刷,印刷。一切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著。然而在4點20分,印刷出現了問題:紅色報頭和標題沒有套準確。徐蘭英部長當即決定:重新制版,重新印刷。5點50分,當格爾木東方放出燦爛陽光的時候,第一張報紙——《格爾木報》創刊號誕生了!
我們忘記了疲勞,忘記了一夜未眠,歡呼雀躍!
讀者看到《格爾木報》創刊號報眉是這樣記載的:格爾木報,1997年7月1日,試刊第一期,丁丑年五月二十七日,總編輯徐蘭英。
報眼是兩條口號: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六周年;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頭條是:百年夙愿今朝實現,百年屈辱蕩滌殆盡,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舉行。二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第三條是:格爾木人民慶祝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的三幅圖片。四條是編輯部創刊寄語。
這一年我40周歲。
從2007年回溯10年3600天,就是1997年。
我創辦的第一份報紙《格爾木報》于1997年7月1日凌晨5點50分誕生了。
經市委1997年7月19日第49次常委會議研究決定,王浩同志任格爾木報副總編輯。
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飛躍!
從此,有了展示我的潛能和才華的舞臺。
從此,我就像養育自己的孩子一樣養育《格爾木報》。
從此,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勞。1999年7月1日,《格爾木報》發展為周二刊。
2001年5月,我被市委任命為《格爾木報》社總編輯(正科級)。
2003年1月1日,《格爾木報》發展到周三刊。
2003年1月19日至31日,我和市廣播電視局陳學友、格爾木電視臺張輝,經市委書記胡成禮同意,與青海省新聞考察團成員一起經香港赴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國學習。
2003年3月,被選舉并出席中共格爾木市第十次黨代會。
2003年5月,我被任命為中共格爾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2006年7月1日,發展為周六刊,并于同日更名為《格爾木日報》。
2006年7月13日,舉行《格爾木報》更名《格爾木日報》既創刊9周年大會,時任市委副書記謝慶英,時任副市長任宗高,時任市人大主任張智芳,時任副市長孟海,時任市政協副主席李新民等出席。原人民日報社社長、中國記協主席邵華澤為格爾木報題寫了“與人民同行·祝格爾木報創刊九周年”。
2006年9月,被選舉并出席中共格爾木市第十一次黨代會。
2006年11月,被選舉并出席中共海西州第十次黨代會。
2007年7月1日《格爾木日報》推出大型特刊《圖說格爾木》以40個彩色版面,集中反映了格爾木發展建設的巨大成就。
至2007年8月,在我的支持下,報社新聞采編人員27人次的22篇(幅)新聞作品榮獲“青海新聞獎”三等獎以上的獎項,其中一篇作品獲“全國抗‘非典新聞獎”,副總編輯李維慶赴北京在人民大會堂領了獎。
我主持策劃了一些有影響的宣傳報道,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在2003年3月2日《格爾木報·周末》刊登了《阿姨,我要走路》的長篇通訊,向社會發出捐款呼喚,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內,社會各界共捐款20多萬元。2004年6月5日《格爾木日報》刊登了《拯救見義勇為的好青年》,報道了翟蘭英見義勇為與歹徒搏斗負傷的事跡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紛紛捐款為翟蘭英治病,其中駐軍某部高級工程師姚志祥個人捐款5000元。2005年6月1日至15日,《格爾木日報》組成記者組,遠赴山東省的青島、煙臺、濟南、淄博等地,采訪30年前山東知青開發建設格爾木的人和事,刊發特別報道新聞作品27件(幅),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促成了山東知青200多人重回格爾木考察的實踐活動。
《格爾木日報》的子報《格爾木電視報》,在原來4開8版的基礎上,2004年擴為4開16版,并實現彩色印刷;2007年該報創辦了《昆侖周刊》,成為格爾木讀者最多、發行量最大的都市生活休閑資訊周報。
2007年8月我離開了格爾木日報社,調任柴達木日報社當社長、總編輯。
作者簡介:王浩,字漢之,生于1957年8月,甘肅省平涼市人。先后在平涼第三中學、格爾木市人民武裝部、格爾木市政協辦公室、格爾木市委辦公室工作。1997年7月至2007年8月任海西州格爾木市《格爾木日報》副總編輯、總編輯。2007年8月調任海西州柴達木日報社總編輯、《柴達木開發研究》雜志主編。新聞專業主任編輯職稱。曾任中共格爾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海西州委宣傳部副部長、青海省報紙行業協會副會長、海西州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理事長、海西州攝影協會副主席、榮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青海分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青海分會會員。發表大量的文學、新聞及攝影作品,出版個人散文集《昆侖神韻》。平生喜文,擅長攝影,崇尚快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