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敏辰+劉亞玲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飛速提升,人們的居住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出現在我們眼前,而有特色的古村鎮中的民居院落幾乎總被忽視,為了防止這樣的現象繼續惡化,該文章以烏拉街鎮的民居院落風格形式以及周邊景觀環境在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村鎮背景下和有成熟的空間設計理念的一些建筑群相迎合。因此對傳統民居院落空間的景觀如何保護、在延續傳統居住文化的同時也加入了現代的景觀元素及公共休閑場所,使當地的居民能更好的共享社會生活,同時提高人們的居住環境質量。
關鍵詞:民居院落;景觀再生;地域特色;特色小鎮
研究背景:當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有些地方把保護特色古鎮看成是阻礙的經濟發展,沒能以正確的態度將傳統院落景觀納入地方的建設規劃中來。但是在中國傳統院落中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院落的居住形式也在隨之改變。東北地區是個少數民族居多的地區,在中國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也受全球經濟影響的傳統院落的景觀特色也被人們逐漸忽略,正是因為以上背景,怎樣保護和可再生化的利用傳統院落的景觀特色,讓那些有當地特色的院落文化得以延續發展,讓偏遠村鎮中的居民也能體驗在充滿詩意的院落生活。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一)目的
特色小鎮發展模式日益高漲,而許多傳統民居院落缺乏系統性梳理,旨在特色小鎮的背景下,對民居院落進行景觀美化及周圍環境公共設施的優化,給居民帶來帶來生活上的便利以及城市的整體有象性。人們在追求物質需求的同時對舒適的生活環境包括由此產生的安全感、自豪感、歸屬感、認同感以及對美好的生活情趣的更高層次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而古村鎮中民居院落則漸漸被忽視,對于在有特色的村鎮中民居的類型、居住模式、居住文化、居住觀念等沒有系統的研究,還有對民居院落景觀空間的美化設計的缺失。
(二)意義
為了提高城市整體形象的有象性,目前城市面貌已趨向于以多元化向單一化趨勢發展,有特色的傳統民居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所影響,城市是人創造的,也“起源于藝術,發展與需求”,中國傳統院落的文化價值和未來將帶給我們的歷史價值是巨大的。因此,我們更應該多關注保護傳統民居建筑的有關研究。
二、具體的研究意義有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提高特色村鎮整體形象的有象性
目前中國大部分村鎮面貌已由多元化向單一化的趨勢發展,有特色的傳統民居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所影響,漸漸都趨向于單一化,村鎮中的院落環境是人創造的,也是供人們居住的交流共享的場所,從中國傳統院落的文化價值和未來的角度考慮,將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居住體驗。
(二)延續這些即將消失的“特色”
通過對院落景觀再生方式,在不改變民居使用者生活習性的前提下,使得院落環境在特色的村鎮中更有美觀性,中國部分特色小鎮中的傳統民居院落看似是對傳統院落的保護實則也是保護當地特色的歷史文化及地域特征與社會文化特征的民居形態,更是保護與延續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以及居民的生活習慣。
(三)在特色小鎮產業模式發展下以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當地特色來對院落景觀進行“再生”
通過對特色村鎮中民居院落的內外空間的再組合,融入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給特色民居院落有了不一樣的風景,使得有特色的小鎮內部不僅具有代表性歷史文化建筑特色和人工建成景觀環境各自有著獨具魅力的空間表現特征,并以此形成獨特的場所,在特色小鎮區域景觀多元化發展的前提,最終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各類特異性的場所景觀。
三、吉林市烏拉街特色小鎮中民居院落景觀可再生化利用
(一)再生化的含義
當今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在烏拉鎮的民居院落景觀內容和空間結構的形式上或多或少會受到不協調因素的影響,為了完善和發展傳統民居院落的功能性和美觀性的融合,在不改變原有建筑形式風格的前提下,對不同階段遺留下的民居院落進行梳理,對其進行有效的景觀恢復和再造,使傳統院落的景觀保護得到完善。
(二)歷史背景
烏拉爾古鎮位于吉林市龍潭區的一個小鎮,它是一個富有滿族文化特色的小鎮,保留著傳統的滿族風俗和名勝古跡,在探討滿族文化圖形符號的發展過程中,首先要追溯到滿族文化與文本升華的源頭,烏拉鎮內還遺留大量的建筑文物,如:清真寺、魁府、還有極具民族特色的圍合院落等。
(三)烏拉鎮民居院落空間的可再生化利用
首先為保護烏拉小鎮的滿族建筑群的文化特色,需要對鎮區規劃建筑進行風貌特色控制,建筑用地進行風貌分區,建筑風格要求各有不同形成古城風貌區,其次,在保護的基礎上提取部分元素進行創新進而促進發展,使民族民間文化與現代社會文化共同發展以實現新的文化生態平衡。
四、總結
對于傳統民居院落不是要一成不變,而是要創新與發展,但也不是要模式化的推倒重建,而是作為一種空間布局的一種手法隨著時代發展和功能變化的靈活性和可變性。對于傳統院落的保護與再生,最終要的是吸取院落特色的精華部分,做到現代與傳統相結合,這也對設計工作者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設計中既要考慮地理環境與人文風貌,還要考慮傳統院落特色的景觀體現才能得以實現保護與再生。
參考文獻:
[1]陳帥.傳統文化性園林的保護與再生[D].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四川大學,2005.
[2]肖篤寧.景觀生態研究進展[M].長沙:湖南科技技術出版社,1999.
[3]陳明浩.城市更新中的院落復興[D].碩士學位論文.重慶:重慶大學,2009.
[4]王小濤.地域性景觀設計初探[D].碩士學位論文.南京:東南大學,2006.
(作者單位:長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