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鹿邑縣人民醫院(477200)李英華
腦心綜合征一般是指患者由于急性腦血管疾病之后出現或者同時出現心電圖改變。臨床上,急性腦梗死患者較易導致腦心綜合征,易引發心臟的損傷,不僅可延長患者腦梗的時間,而且常由于引發嚴重的心臟病而導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成為導致患者死亡的導火線,同時也是影響患者治療以后的重要參考指標[1]。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選取250例急性腦梗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別有122和128例,年齡為45~93歲,平均(74.5±8.8)歲,體重為58~80Kg,平均體重(65.3±9.2)Kg。根據患者一周以內的頭顱核磁結果中病灶的部位將其分為一組(島葉)、二組(腦干)和三組(其他部位)三組,并觀察每一組患者心電圖以及心肌酶譜的變化情況。 每個患者在診斷前需查頭顱核磁和CT來確診,并且排除其既往患有心律失常等心臟病和心電圖的變化。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在入院24小時、發病一周之內采用12導心電圖進行心電圖的檢查,并且分析每組患者心電圖的變化情況。心電圖的異常變化常見的有心律失常、異常U波、QT間期延長、ST段壓低或者抬高,心室高電壓、束支傳導阻滯等。患者在發病一周之內進行24小時動態心電監護檢查并且在入院兩天之內給予心肌酶譜、心肌肌鈣蛋白以及肌紅蛋白的檢查,部位不穩定患者進行復查。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和處理,組間發生率的比較采用卡方的檢驗方法進行檢驗,當P<0.05時,說明二者間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急性腦梗患者心電圖的改變情況 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電圖的異常改變,其中ST-T段異常改變的有112例(44.8%);發現心律失常的患者有80例(32.0%);出現傳導阻滯的有65例(26.0%);病理性U波的患者有40例(16.0%)。
2.2 急性腦梗患者心肌酶譜變化的情況 在選取的患者中發現143例(57.2%)患者的心肌酶譜有異常改變,其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異常升高的有6例(3.9%);乳酸脫氫酶升高者有127例(88.8%),肌酸激酶升高者有17例(11.9%),肌鈣、肌紅蛋白異常者分別有7例(4.9%)、28例(19.6%)。
2.3 急性腦梗患者不同病灶部位發生腦心綜合征幾率的情況 根據患者一周以內的頭顱核磁結果中病灶的部位將其分為一組(島葉)、二組(腦干)和三組(其他部位)3組,并觀察每一組患者心電圖以及心肌酶譜的變化情況。其中一組患者有137例(54.8%),右側的有100例(40%),左側的有37例(14.8%);二組患者有25例(10%),三組患者有88例(35.2%)。這證明了一組患者較二、三組患者更易發生腦心綜合征,組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此外一組患者中右側較左側發生腦心綜合征的幾率高,兩者存在顯著的差異;一組患者中右側島葉心電圖中發生ST-T段改變的有68例,傳導阻滯25例,病理性U波15例,心律失常有50例;左側島葉心電圖中發生ST-T段改變的有22例,傳導阻滯15例,病理性U波10例,心律失常有15例。二組患者心電圖中發生ST-T段改變的有11例,傳導阻滯7例,病理性U波8例,心律失常有9例。第三組患者心電圖中發生ST-T段改變的有11例,傳導阻滯8例,病理性U波8例,心律失常有6例。一組患者的心肌酶譜、肌鈣蛋白以及肌紅蛋白發生異常改變的有88例(35.2%),第二組患者有20例(8%),第三組患者有35例(14%)。對比之下可發現,二組患者心肌酶譜、肌紅和肌鈣蛋白有異常改變的發生率較一組和三組的高,具有顯著的差異。
大多數資料顯示,急性腦梗死與腦心血管疾病綜合征的發病密切相關,我院就250例因急性腦梗死而引發腦心血管疾病綜合征的患者進行了深入研究,對二者之間的關聯性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認識。研究表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最大也是獨立的危險性因素便是吸煙,同時,各類腦卒中的發病中長期酗酒亦是最為重要的危險性因素[2]。本次我院所研究的250例因急性腦梗死而引發腦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病情的調查也證實了上述觀點。
病理研究表明,腦心血管綜合征的發病機理主要是以下幾方面。首先,作為直接控制人體心臟的自主神經中樞在人體的腦干和其邊緣系統均有存在,同時,下丘腦也是自主神經中樞最為重要的所在地。因此,在人體腦干及其邊緣系統、下丘腦室旁核及大腦額葉、島葉等部位發生梗死或繼發性腦水腫等癥狀時,將會直接影響人體心臟神經中樞的運作,進而抑制人體迷走神經或交感神經,最終導致腦心血管綜合征的發生[3]。其中,兒茶酚神經元的梗死及腦水腫也會抑制人體迷走神經或交感神經,從而導致心電圖的異常改變。其次,研究還發現某些急性腦梗死患者在腦梗死病變前變已患有心臟供血不足或伴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而心臟缺血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又是引發腦心血管嚴重疾病的常見誘因。最后,研究發現,由于急性腦梗死患者一直處在應激狀態,而應激狀態下的相關反應又直接導致患者體內腎上腺素和兒茶酚胺水平的升高,而腦心血管疾病中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痙攣及心臟猝死等疾病均與二者水平高低密切相關[4]。因此,對于腦心血管綜合征的診斷與治療醫護人員應格外注意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相關情況,以便在第一時間控制急性腦梗死病情的發展,進而避免腦心血管綜合征疾病的發生。同時,腦心血管綜合征患者的病情發展或好轉也與急性腦梗死病情密切相關,因此,應結合二者病情、心電圖的變化對患者進行治療。
在患者突發急性腦梗死或腦卒中等疾病時,患者心電圖往往會顯示類似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內膜梗死變化,而在腦心血管疾病改善治愈后,前者心電圖變化也不再出現,部分學者、專家將這種相關性改變稱為假性心肌梗死。研究表明,這種假性心肌梗死約占所有腦卒中患者的一半以上。因此,我們便可從患者心電圖的改變中直接判斷真假心肌梗死的發生。二者主要的差異在于假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的ST段往往下降超過2mm,且T波未有明顯增大,U波也不是很明顯等。其次,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發病部位多為室間隔、左室壁、左室后壁,往往伴隨心內膜出血現象。而此時患者心電圖變化明顯且具有規律性。即竇性心動過速、房性心律以及結性心律失常為排在前三位的心電圖比例。而這與腦心血管綜合征與腦卒中病變部位密切有關,在心電圖異常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島葉部位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腦心血管綜合征疾病的人數遠遠高于腦干及其周圍系統,而右側島葉急性腦梗死引發腦心血管綜合征的人數也明顯多于左側島葉急性腦梗死患者。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病灶部位在島葉的一組患者無論是心電圖還是心肌酶譜、肌鈣和肌紅蛋白的異常改變均較二三組患者的異常,因此急性腦梗患者的病變部位在島葉者應更要引起注意,以防發生腦心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