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晗,孫偉昕
(隴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是在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表述為:“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從供給側發力,通過重大改革的推進來解決重大的結構性問題,是黨中央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著眼于國際形勢作出的一項事關長遠的戰略性舉措。其主要內容有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適度規模經營等。國家相關政策的提出對慶陽市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作出了明確指示,從農業供給側出發,提升農產品質量,發展特色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
隨著國家農機政策的落實,慶陽市農業機械化程度在不斷提高,機耕地面積從2011年的323.27萬畝增長到2016年的599.84萬畝,2016年機耕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88.04%,耕地作業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機播面積也在不斷上升,播種面積從2011年的318.62萬畝增長到2016年的558.74萬畝,增長了25.52%,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水利灌溉方面,機電井數量呈緩慢增加趨勢,有效灌溉面積也在緩慢增長,但是占總耕地面積的比重依然很低。以2016年為例,僅有11.81%的耕地得到了有效灌溉,其余的耕地只能靠雨季的雨水灌溉和農民人工運水灌溉。農業在水利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慶陽市重視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農業科技成果不斷涌現。2016年,慶陽市獲得農業技術發明獎2項,農業科技進步獎22項;完成無公害農產品、有機農產品認證14個;綠色食品認證1個,建成蔬菜基地綠色無公害標準化示范點9個;認定綠色無公害農作物24萬畝。農業科技成果的不斷涌現為慶陽市農業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在農作物增產增收、病蟲害防治、農作物品種改良等方面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使慶陽市的農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近年來,慶陽市重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土地資源集中起來,進行連片經營、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集中化經營打破了之前戶與戶的界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草莓園、花卉園的成功經營為農民提供了經驗,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嘗試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化經營不斷壯大。2016年,全市新建各類家庭農場114家,累計達到214家,家庭農場經營耕地總面積6.94萬畝,全年經營收入2728.6萬元,認定縣級以上示范性家庭農場51家。家庭農場的培育發展是對農業經營體制的創新,有助于激活農村發展動力、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進一步提升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了農業規模化水平、增加了農民收入,有效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目前,慶陽市農業綜合全面發展程度依然較低,總的特點是小規模、大群體、缺乏龍頭企業。農民生產銷售的只是農業初級產品,產品技術含量太低,難以形成良性的產業化結構。藥材、花卉等市場需求大的經濟作物種植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沒有形成相應的規模。
農業勞動力知識水平低,創新人才不足,很多農民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雖然產量看起來提高了,但對土地卻造成了永久的傷害。施肥量達到一定程度后,產量就難以再有新突破,土地肥力卻會不斷下降。
慶陽市要把種植業的優化升級放在首位,種植業要與養殖業、加工業相輔相成,促進種養加的協調發展,共同進步。慶陽市的杏制品和白瓜籽獨具特色,其加工產業發展較快,黃花菜種植面積大、蘋果品質優良、小雜糧特色明顯,產有300多種中草藥。增加經濟作物的種植,努力培育特色產業,使這些產品更具有地方優勢,并且要融合當地特色,把民俗文化注入到優勢產品中去,只有把這些產業做大做強,才能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農業產業。政府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支持,通過技術引進來提高當地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水平,要給予其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其生產品質高、有特色的農產品,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品牌,使其做大做強。
政府要重點支持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聯合本地高校,農業科研機構等,對農民、農業生產加工企業進行針對性的知識培訓,使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和相應的農業知識,使農業生產加工企業了解國內農業的最新態勢和相關生產技術。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培養農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政府還要大力宣傳農業知識,定期到農村開展農業知識講座,發放農業宣傳資料,開闊農民視野,解放農民思想,把農民的頭腦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產有更多的專業化、職業化勞動者。
目前,慶陽市要改變以玉米為主的種植結構。要加強市場引導,實現對玉米的有效調減和替代,做到玉米種植的專業化、規模化生產,適量加大薯類、豆類的種植面積。干部要深入農村,指導農民進行農產品種類的選擇,以防出現“谷賤傷農”的現象。政府要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藥材、瓜果、花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通過搭建農業信息共享平臺,使農民了解到經濟作物的市場需求,合理選擇經濟作物的種植,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真正形成農產品“適銷對路”的局面。
通過多年的發展,慶陽市農業機械化程度已達到較高水平,農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地區高校的存在促進了農業科技的進步。但從供給側來看,慶陽市農業發展依然存在農業生產經營效率低、農產品供給偏離市場需求、農民素質較低、創新能力較差等問題。慶陽市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采取促進農業三產融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綠色轉型發展、優化農產品供給結構等有針對性的實踐路徑,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率,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使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使慶陽市經濟發展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