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學敏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9)
學者李林在《法治社會與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寫道:“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數(shù))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數(shù))在經濟、文化、體能、智能、處境等方面處于一種相對不利的地位。”學者楊瓊在《論弱勢群體的權利保障》中認為“弱勢群體是相對于強勢群體或優(yōu)勢群體而言的,是指那些不但實際的經濟收入偏低,而且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其未來發(fā)展也有相當困難的社會群體。”由此可見,他們同“強者”相比,在生活方面具有困難性、發(fā)展方面具有滯后性、勞動方面具有歧視性、平等方面具有忽視性,弱勢群體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fā)展理念,其中“共享”發(fā)展理念就是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共享發(fā)展理念的提出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它不再是一味追求快速的經濟發(fā)展,而是更加強調全面和共享;發(fā)展成果不再是由少數(shù)人共享、一部分人享有,而是由人人享有、各得其所,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xiàn),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經過長期奮斗,我國基本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xiàn)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且對弱勢群體的保護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現(xiàn)階段我國還存在數(shù)量較大的弱勢群體,且對維護其合法權益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因此我國在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方面依然任重道遠,需要更加積極主動的應對。
(1)個人:增強自身素質和權利意識。現(xiàn)如今社會競爭激烈,對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除了必要的政府支持和社會保護外,通過個人的自身努力擺脫弱勢地位是一條更有效的途徑。如果完全依賴外部環(huán)境的支持,而不進行自助,是沒法徹底改變他們相對弱勢的狀況。因此,首先應該積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努力適應社會環(huán)境,進而擺脫弱勢地位;其次,要積極了解并且掌握他們自身的合法權益,并積極參與與他們息息相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決策,從而保護他們自身的權利不受侵犯。
(2)社會:給予更多的尊重和關心。由于種種原因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保障一直都沒有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重視。但是給予他們應有的合法權益,讓他們充分享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尊重,是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每個人都應該更新自己的觀念,拋棄陳舊的和錯誤的觀念,知道并且了解弱勢群體的地位,給予他們應該有的尊重和保護,以免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其次,應該給予他們高度的重視和關心,要認真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需求,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從而多渠道、全方位地改變弱勢群體合法權益被忽視的狀況。
(3)司法: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提供法律保護是當前最有效和最根本的一條路徑。但是我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部分的法律和制度都需要重新修訂或者重新完善。
(4)政府:積極發(fā)揮政府的作用。弱勢群體是我國不容忽視的一個部分,是我國進行共建共享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救助弱勢群體是社會的責任,更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所以構建社會安全網,保障弱勢群體的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國政府的基本責任和義務。首先政府應該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建立相應的機構,制定相應的措施。其次政府可以提高弱勢群體的最低生活保障,使他們基本的生活水平更具有保障性。最后我國政府對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保障資金投入,同時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為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的保障提供物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