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院(464000)楊聰巖 余四海
1.1 一般資料 我院疼痛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3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住院患者,治療組患者年齡為23~77歲,對照組為25~80歲,治療組患者中責任椎間盤為L4-5的占63%,L5-S1占29%,L4-5合并L5-S1者為8%,對照組患者中責任椎間盤為L4-5的占61%,L5-S1占28%,L4-5合并L5-S1者為11%。
1.2 治療方法 ①術前準備。患者術前均行血常規、凝血功能、生化及腰椎磁共振、CT及X線正側位及嚴格體格檢查明確診斷,確定責任椎間盤。術前2天停用活血及非甾體類藥物,術前30分鐘肌注血凝酶2iu,常規靜滴頭孢唑啉2g或克林霉素針0.6g,對于不能長時間保持術中體位患者,在術前5分鐘靜脈或肌肉運用芬太尼注射液鎮痛;手術設備包括大型C型臂X線機、椎間孔鏡、顯示器、雙極射頻、特制微創治療床等;手術人員應配備至少2名以上醫師、2名護士。②手術實施。患者入層流微創手術室后取俯臥位或者患側向上臥位,心電、血壓、脈搏氧監測,在C型臂X線機下用克氏針標記病變椎間隙,與患側腋前線取交點標記為A點,自A點向脊柱矢狀線做垂線交于B點(相當于病變椎間盤水平),繪出髂骨上緣邊界,從B點做髂骨上緣邊界的切線,在該線上距B點11~13cm處標記為穿刺點。常規消毒鋪巾,用1.5%利多卡因5ml做皮丘及皮下浸潤,18號穿刺針沿標定線方向穿刺至下位椎體之上關節突尖部,以0.5%利多卡因5ml阻滯關節突,置入導引鋼絲,退穿刺針,用刀片沿導絲向下做約1cm切口。沿導絲依次置入各級導桿及擴張導管,患者關節突阻擋擴張管,利用環鉆或者環踞切除部分上關節突,然后再置入工作套管。經工作套管置入椎間孔鏡,接生理鹽水灌注液3000ml(加慶大霉素針80WU),在鏡下辨認神經根、硬膜囊及髓核位置,確定髓核摘除靶點,可再次于髓核內注射碘海醇與亞甲藍混合液(10∶1)行椎間盤造影及靶點髓核染色[1]。用髓核鉗在鏡下分次摘除突出的髓核組織,利用雙極射頻整復纖維環裂口,探查硬膜囊搏動良好,神經根張力減小,緩緩退鏡,探查腰大肌,利用雙極射頻止血,縫合包扎,必要時放置引流管。術后行對癥及抗感染處理,7天拆線出院。
對照組患者處理:術前常規檢查處理同治療組,在C型臂X線引導下經小關節內側緣行腰椎間盤靶點射頻熱凝,40ug/ml臭氧注射,側隱窩注射鎮痛復合液(2%利多卡因注射液3ml,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甲鈷胺注射液1mg,神經妥樂平注射液7.2u),術后觀察1周,疼痛消失可出院。
1.3 觀察指標 術后1周VAS評分大于術前為疼痛加重,術后1周VAS<4分為疼痛緩解,3~6個月療效評定標準:優為疼痛消失,下肢感覺運動正常,活動不受限;良為有輕微疼痛,不影響生活和工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組內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3天疼痛緩解率分別為90.0%、90.7%,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3個月優良率分別為94.0%、80.7%,P<0.01;6個月優良率分別為96.7%、82.7%,P<0.01。
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確切,該技術擴展了以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療范疇。部分病人因體位受限或者術中疼痛,因此,應合理利用鎮痛藥物從而保證手術順利實施。首先局麻藥物的配制應采用低濃度的利多卡因注射液,或者低濃度羅哌卡因注射液,既充分鎮痛,又可避免運動神經被阻斷而發生神經損傷。除了必需的局麻外,術前5分鐘常規行靜脈點滴或者肌肉注射芬太尼針,或者術中追加運用芬太尼針可明顯增加病人對疼痛的耐受性,且不增加術中神經損傷幾率。此外,有部分病人術后仍訴疼痛,翻身受限,應區分其疼痛原因。絕大多數為椎管外因素,表現為腰骶部或腰臀部局限性疼痛,既可引發不典型的下肢牽涉痛,還可引發典型的下肢放射痛,行脊柱側彎試驗、胸腹墊枕試驗和脛神經按壓試驗,三項試驗陰性提示椎管外軟組織損害[2],行遠紅外熱像檢查可見病損區高溫改變。行銀質針導熱療法、發散式沖擊波治療、脊神經后內側支阻滯治療均取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