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院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100730)黃偉 韓潔 張碧華 李怡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我國傳統醫學很早就有關于高血壓相關癥狀、證候描述和治療方法的記載,現代中醫學在高血壓理論和臨床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為此,本文對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的淵源及發展進行了探討,以期為中醫藥在防治高血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參考。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高血壓”的記載,歷代醫家常根據高血壓具有頭暈、頭痛、頸項僵緊、心悸、氣短、語言不利、半身活動障礙等主要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頭痛”“眩暈”“失眠”“心悸”“中風”等范疇。其癥狀描述、病因病機和治療原則的文獻記載散見于“頭痛”“眩暈”“失眠”“心悸”等論述中。
有關高血壓的早期記載可見《黃帝內經》:“上氣不足,則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傾,目則為之眩”“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認為本病與肝腎兩臟密切相關。漢代張仲景對本病的病機和治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其在《金匱要略》中記載:“心下有痰飲……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認為痰飲是導致眩暈出現的重要原因,治療應以化痰飲為主。認識到頭痛、眩暈是肝火厥逆所致可追溯到隋唐時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肝厥頭痛,肝火厥逆,上亢頭腦也”“其痛必至巔頂,以肝之脈與督脈會于巔,故肝厥頭痛必多眩暈”。他們從不同側面豐富和完善了中醫學對于高血壓的認識。
現代中醫學認為高血壓病機多與肝有關,其中肝陽上亢、肝火熱盛、肝腎陰虛是主要病因,而痰和瘀血也是高血壓形成的重要原因[1]。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高血壓病機的新理論,張珍珍等[2]提出了“脈脹”理論,對病機的認識側重于血脈病變,認為衛氣運行方向逆亂,甚至與營氣逆向而行,引起血脈壅塞不通,而致脈中壓力增大。李紅梅等[3]認為“絡風內動”是難治性高血壓的一個重要病機,脈絡受損是導致該病產生的中心環節,而伏風內動則是推動此病進一步惡化的關鍵所在。
現代中醫學對于高血壓分型主要依據其病因病機,但各種文件中關于高血壓的中醫分型不盡相同。2008年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牽頭編寫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中將高血壓分為肝火亢盛證、陰虛陽亢證、陰陽兩虛證、痰濕證、瘀血證5個證型;在2011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編寫的《高血壓中醫診療指南》中將高血壓分為肝火上炎證、痰濕內阻證、瘀血內阻證、陰虛陽亢證、腎精不足證、氣血兩虛證、沖任失調證7個證型;這些文件均對不同證型高血壓的判定標準和治療原則做出了具體規定,對于規范臨床診療工作、提高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未病先防是中醫藥的特點,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幾十年來,平肝潛陽、滋陰補腎、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等一直是治療高血壓病的常規方法,在對正常高值血壓的早期干預、保護心腦腎靶器官、改善血管功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中醫藥在改善癥狀、防治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緩全身疾病進展等方面的應用也日益受到重視。
4.1 辨證論治高血壓,制定規范化臨床診療標準 中醫藥治療高血壓應從中醫理論入手,探討高血壓發病機制,變化規律以及環境氣候的影響等,深入研究中醫辨證規律,通過臨床辨證分型施治,使患者獲得較好的療效。近年來中醫學在高血壓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方面多有論述和成果,但仍需咀嚼中醫經典之精華,從而形成中醫辨治高血壓的系統理論以指導實踐。目前中醫臨床中存在對高血壓中醫命名的探索與爭議,高血壓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然而中醫對其臨床證治尚無統一標準,辨證分型參考標準不統一。因此應積極建立規范化、統一的臨床診斷治療標準,以有利于中醫藥在治療高血壓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多中心的合作。
4.2 制定合理的中醫治療高血壓療效評價標準 目前,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的療效評價標準主要采用西醫的研究方法,但在療效評價方面存在多采用短期主觀性指標和理化指標,缺乏長期終點隨訪,對安全性評價重視不夠等問題。中醫藥治療高血壓偏重整體調理,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狀態,與西醫治療原理有本質不同。因此,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療效評價應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和整體調理的優勢,把高血壓患者癥狀改善的評價與生存質量評價結合起來,把治未病的中醫理論與高血壓的預防和并發癥的防治、改善高血壓預后結合起來,建立符合中醫理論的療效評價標準和能夠體現出中醫特色的遠期療效指標。
4.3 準確把握自身優勢,轉變角度并尋找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發展方向 從中醫理論來講,高血壓為本虛標實證,“緩則治其本”是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的發展方向,在偏重整體調理,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對影響血壓波動危險因素的控制和改善患者體質等方面中醫藥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提出:治療高血壓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死亡和病殘的總危險[4]。因此對靶器官的保護,對高血壓并發癥的預防,糾正糖、脂、尿酸等代謝紊亂和血液流變學異常,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可以成為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的研究方向和重點。
4.4 積極開展中藥新藥研究和高血壓防治工作 高血壓是慢性終身性疾病,因此高血壓的防治是個長期的工作。中藥新藥的研究,應依據中醫整體觀念,從改善預后、防治并發癥,改善生存質量入手,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并實事求是地進行藥物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藥物治療是改善高血壓患者臨床癥狀的主要手段,同時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高血壓患者預后有重要影響,因此應加強對高血壓患者的宣傳工作,使患者在堅持合理用藥的前提下,生活中注意飲食調理,加強鍛煉,心理調適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
西醫藥在血壓控制上成果顯著,但在改善患者預后、預防并發癥方面中醫藥凸顯了優勢。近年來,中醫藥在防治高血壓方面的研究不斷深入,并推出了有一定療效的中藥復方。只有通過不斷提高中醫藥防治高血壓的研究水平和研究地位,使其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才能使中醫藥在高血壓的防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