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市第四人民醫院(467000)蘆斐 劉云霞
近些年,中醫藥在治療小兒厭食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日益受到患兒家屬青睞。參苓白術散屬治療脾胃氣虛典型方劑之一,其應用于厭食癥患兒,能充分發揮健脾、益氣、止瀉、滲濕之功效。捏脊療法屬中醫推拿方法之一,其應用于厭食癥患兒,能有效起到活血、通絡之作用。本研究選取厭食癥患兒167例,分組觀察參苓白術散聯合捏脊療法治療厭食癥患兒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0月厭食癥患兒167例,依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組,對照組83例,其中女34例,男49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3.29±1.02)歲。研究組84例,其中女33例,男51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13±0.96)歲。兩組臨床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調節飲食及胃蛋白酶合劑治療。對照組采取參苓白術散(西安自力中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61020274)治療,口服6g/次,2次/d,連用2周。研究組于對照組基礎上采取捏脊療法治療,取俯臥位,醫者立于患兒左側,從尾椎開始,自下而上對其施以推、捻、捏、提、放等手法,1次/d,每個療程為6d,療程結束休息7d,持續治療4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 療程結束后患兒厭食、拒食等情況未改善為無效;療程結束后患兒厭食、拒食等情況有所改善為有效;療程結束后患兒厭食、拒食等情況基本消失為顯效。將有效、顯效計入總有效率。
1.4 觀察指標 ①療效。②不良反應。
1.5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3.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x2檢驗,檢驗標準α=0.05。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97.62%(82/84)較對照組86.75%(72/83)高(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研究組發生惡心1例,頭痛2例,腹痛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4.76%,對照組惡心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41%,兩組差異不明顯(P>0.05)。
傳統中醫藥在治療小兒厭食癥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認為其病理機制為長期偏食,或喂養不當,或平素飲食不節,以致脾胃損傷、運化失調而發病,臨床治療時應以健脾、益氣、止瀉、滲濕為主。學者劉漢玉等[1]研究報道,厭食癥患兒于布拉氏酵母菌基礎上采取參苓白術散治療,能顯著改善其血清神經肽、促人生長激素腺釋放肽及瘦素水平,增強其食欲。參苓白術散屬治療脾胃氣虛典型方劑之一,最早記載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組方中黨參味甘、性溫,具有益氣、健脾、補氣之功效;白術味苦、性溫,具有燥濕、健脾之功效,與蒼術、茯苓聯用,可加強除濕、健脾之功效;藿香、厚樸、陳皮具有和中、理氣、助運、醒脾之功效;蒼術、防風具有固表、益氣之功效;麥芽、神曲、山楂具有消食、開胃之功效;山藥具有補中、和胃、健脾、益氣之功效;連翹具有解郁、清熱之功效;甘草味甘、性溫,具有調中、緩和諸藥之作用。因此,參苓白術散諸藥配合,應用于厭食癥患兒,能充分發揮健脾、益氣、止瀉、滲濕之功效。
學者烏海華[2]研究證明,小兒厭食癥采取參苓白術散聯合捏脊治療,中醫癥狀積分由(18.57±4.36)分降至(6.65±1.98)分,總有效率高達93.88%。推拿屬中醫療法之一,不僅無痛、無毒,且不受醫療條件局限,操作簡單、方便。捏脊療法屬中醫推拿方法之一,其應用于厭食癥患兒,能通過捏拿患兒背部,刺激臟腑腧穴,從而有效調節臟腑功能;還能通過捏拿督脈及膀胱經,調節陽氣運行,改善血液循環,進而起到活血、通絡之作用。本研究發現,研究組總有效率97.62%較對照組86.75%高(P<0.05)。可見對厭食癥患兒采取參苓白術散聯合捏脊療法治療,療效確切。參苓白術散聯合捏脊療法可充分發揮中醫內外合治的優勢,有效調理患兒脾胃功能,明顯減輕其臨床癥狀,且治療周期較短,治療費用較低。從本研究可知,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低。說明對厭食癥患兒采取參苓白術散聯合捏脊療法治療,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厭食癥患兒采取參苓白術散聯合捏脊療法治療,療效確切,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