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春秀
(四川省農業廳,四川 成都 610041)
編者按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總書記對四川農業農村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中央環保督察組對四川畜禽養殖污染整治要求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部署,2017年12月20日,全省畜牧業綠色發展暨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場推進會在綿陽市梓潼縣召開。四川省農業廳廳長祝春秀在會上作了專題發言,現刊登如下。
黨的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次會議既是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推進會,也是扎實推進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問題整改特別是涉及四川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整改的動員部署會,對于促進四川畜牧業轉型升級、加快綠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此次會議特別是小剛書記重要批示和史哈常委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畜牧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堅持種植與養殖協調、生產與生態并重、質量和效益齊抓,不斷增強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四川由畜牧業大省向多元畜牧業強省跨越。
1.1 立足區域資源調整布局 控制人口密集、水系發達的成都平原、川中及川南地區生豬、肉牛肉羊養殖、屠宰規模,引導向61個生豬調出大縣、49個肉牛基地縣、26羊基地縣集中。充分利用川南、川東北林地、草山草坡資源發展規模化肉兔、長毛兔及獺兔養殖,力爭年均增長5%。認真落實好新一輪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科學核定合理載畜量,每年安排5.25億元補助7000萬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草原禁牧封育,安排3.55億元對1.42億畝草原開展草畜平衡獎勵,力爭到2020年草原牲畜超載率降低2.1個百分點,達到7.5%。
1.2 立足種養互動優化結構 大力推進“糧改飼”、人工種草,在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基地縣每年新建20個糧改飼示范區,帶動經飼作物占種植業年均增加1%,落實國家草原生態補獎績效資金和省級配套資金,到2020年要累計建設人工草地980萬畝。堅持按照1畝3~5個豬養殖單位的比例協調種養布局,每年建設100個種養循環示范場,推廣“畜-沼-菜”、“畜-沼-果”等循環模式,積極推進“秸稈換肉奶”和“秸稈換肥料”工程試點,以種促養、以養定種“兩手抓”,促進種養業結構“雙調整”、效益“雙提升”。
1.3 立足標準生產控制規模 遵循環境容量引導發展年出欄生豬500頭、肉牛50頭、肉羊300只、肉雞3萬只和存欄奶牛100頭、蛋雞1萬只的畜禽標準養殖場,審慎發展大規模養殖,構建合理的養殖規模結構,到2020年全省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5%。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農戶”共建、聯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模式,每年建設100個部省級標準化示范場,到2020年因地制宜打造規模適度、標準化水平高、管理方式先進的養殖場5000個。
2.1 推進資源化利用 以就地就近用于農村能源和有機肥為主要使用方向,深入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探索試點開展雙向補貼,積極培育規范商品有機肥產業,集中扶持10家有機肥生產企業,到2020年全省有機肥產能達1 000萬噸,帶動全省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向,在新農村綜合體和新村聚居點新建集中供氣工程600處,積極推進富順、榮縣規模化生物天然氣試點項目達標入網、發電上網,在全省75個縣繼續實施CDM碳交易項目。
2.2 推進無害化處理 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建立專業無害化處理體系,加大對非法處置病死畜禽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繼續推動以成都為中心,輻射雅安、眉山、樂山、德陽等地的成都片區區域合作網開展協調聯動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繼續推廣以內江、遂寧、瀘州為中心,輻射宜賓、自貢、資陽等地的川南片區區域合作網病死畜禽無害委托處理方式,完善農業保險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聯動機制,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力爭到2020年病死畜禽全面實現集中收集、統一無害化處理。
2.3 推進社會化服務 統籌推進各類示范創建工作,創建認定10個國家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每年選擇10個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與農村沼氣工程、化肥零增長行動、土壤有機質提升工程項目結合起來,大力推行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利用PPP模式、第三方集中處理等模式,支持建設區域性沼液配送服務中心,開展沼液儲運、原料供應、管網管護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水平。
3.1 挖掘特色創品牌 加快外種豬引種落地,啟動川菜專用豬肉生產發展財政專項,深度發掘四川7個特色優良地方豬種資源,推進“川藏黑豬”配套系豬種產業化開發,力爭5年內形成1200萬頭的生產規模。注重發揮原產地優勢,推進地理標志品牌化開發,大力推廣蜀宣花牛、南江黃羊、天府肉鵝、川白獺兔、阿壩中蜂等地方優質特色品種,加強川西北高原區牦牛、藏山羊、藏綿羊選育,發展特色牦牛、藏羊和藏豬、藏雞產業和牦牛特色乳制品。
3.2 控制質量創品牌 完善畜禽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組織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和“三品一標”規模生產主體入駐省級追溯平臺,3年內全省生豬耳標追溯全覆蓋,牛羊耳標、禽類腳環追溯覆蓋面分別提高到80%和50%。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加強養殖投入品質量監管和畜禽產品生產經營過程監管,加強畜禽產品質量監督抽檢和病害畜禽產品無害化處理執法監管,有效杜絕養殖檔案不規范、濫用抗生素、私屠濫宰和違禁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突出問題。
3.3 融合發展創品牌 鼓勵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發展特色優勢畜禽標準化基地,抓好良種繁育、飼料生產、標準化屠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等全產業鏈發展,通過各類展會和各類媒體等宣傳“四川造”畜禽產品品牌,在全國進一步打響10個以上企業產品品牌。到2020年,培育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150家以上,龍頭企業輻射帶動生豬出欄量1000萬頭以上,建成年出口20萬噸豬肉生產能力的備案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