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唐河縣人民醫院(473400)陳璞
ICU危重患者在臨床十分常見,這部分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謝紊亂以及營養不良,治療期間必須給予合理有效的營養支持,在增強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同時保證患者基本生命體征的平穩[1]。為了提高ICU危重患者護理質量,我院隨機選取6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在分組后分別給予常規營養護理措施和全胃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干預護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總結如下。
1.1 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原則要求從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ICU治療的危重患者中選取6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借助計算機軟件將其平均分組,其中接受常規營養護理措施的設為對照組(30例),接受全胃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干預護理措施的設為觀察組(30例)。入組患者中男、女患者依次為38例和22例;患者年齡為(30~66)歲,平均年齡(38.3±6.7)歲.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類似,統計學差異比較示P>0.05,無意義。
1.2 方法[2]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而觀察組患者則接受全胃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干預護理措施,具體為:入組患者均從鎖骨下靜脈或者頸內靜脈放置中心靜脈導管,然后將配比適中的糖、氨基酸、電解質、維生素等組成的全營養混合液持續勻速靜脈滴注,具體用量根據患者病情和身體狀況決定,輸入量必須嚴格控制,隨著輸入量的增加可適當的提高輸注速度。患者未發生消化系統癥狀基礎上將米湯從胃管或者鼻腸管置入,注意觀察患者臨床表現,如果未發生消化道癥狀如腹痛、惡心、嘔吐等則實施全胃腸內營養。在實施全胃腸內營養的首日將常規營養供應總量的1/3從胃腸管注入,后期可根據患者全胃腸外營養干預后表現對營養液進行調整,用量和速度根據患者病情調整。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治療7d后血漿清蛋白、血紅蛋白、血糖含量變化以及對護理依從性,借助統計學軟件進行對比。其次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通過SPSS22.0的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差異用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當P<0.05表示兩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7d后期血漿清蛋白、血紅蛋白以及血糖含量分別為(41.90±4.22)g/L、(104.22±13.90)g/L、(6.85±1.66)mmol/L,而對照組患者治療7d后期血漿清蛋白、血紅蛋白以及血糖含量分別為(37.63±5.78)g/L、(102.35±14.20)g/L、(7.53±1.78)mmol/L,觀察組各指標水平明顯占優勢,組間統計學差異比較有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分別為15例、14例和1例,總依從率為29(96.67%),對照組患者對護理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分別為11例、13例和6例,總依從率為24(80.00%),組間統計學差異比較有意義(P<0.05)。
ICU危重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質代謝紊亂以及營養缺乏,因此保證患者得到充足營養供應一直是ICU護理的重點。此次研究顯示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血漿清蛋白、血紅蛋白、血糖水平以及護理依從率明顯增加(P<0.05),這和多數研究報道相一致。全胃腸外營養通過在鎖骨上靜脈或者鎖骨下靜脈置管將患者機體所需的糖、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通過靜脈直接輸注,讓患者機體得到充分的營養供應;而腸內營養則是將部分無需消化或者只需要化學消化的營養液或者食物由鼻腸管或者胃管輸注到胃腸道,增加患者機體營養供應的同時促進體內蛋白質合成和營養代謝,保護胃腸粘膜功能和結構完整,防止腸道菌群易位[3]。
總之,ICU危重患者接受全胃腸外營養與腸內營養護理干預措施,可以增加患者機體營養供應又保證護理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