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 成都 610041)
非洲豬瘟(ASF)是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致死性疾病,該病傳播快,患豬以皮膚發紅,有壞死性皮炎和內臟嚴重出血為特征。非洲豬瘟病毒(ASFV)屬非洲豬瘟病毒科的非洲豬瘟病毒屬,為雙股線性DNA病毒,病毒粒子呈二十面體對稱,直徑約200 nm,外包囊膜,內部含有數個共同軸心的同心圓結構。非洲豬瘟病毒僅能感染家豬和野豬,其傳播媒介和保蟲宿主為軟蜱。
非洲豬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DNA蟲媒病毒,其保蟲宿主和傳播媒介為非洲鈍緣蜱和游走性鈍緣蜱。
一旦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家豬,帶毒家豬就成為傳染源,家豬之間的直接接觸會造成本病快速傳播。該病還可通過病豬血液、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工具、車輛等傳播。
非洲豬瘟病毒進入豬體后主要存在于被感染部位的淋巴結中,并在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中大量復制,經血液或淋巴液轉移到其他易感部位和器官。豬感染該病后,一般在8h之內發生毒血癥。
非洲豬瘟患豬在不同的地區因感染劑量、病毒毒力、感染途徑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在非洲感染豬多表現出急性型臨床癥狀,死亡率極高。
3.1 最急性型 病豬無明顯癥狀,突發高熱后迅速死亡,病死率高達100%。
3.2 急性型 病豬持續高溫,有的甚至達45℃,精神萎頓、食欲廢絕、呼吸困難、臥地不起,全身皮膚發紺,耳部和腹部尤為嚴重,常見不規則出血斑和皮膚壞死。隨著病情發展,病豬腹瀉,排血便。該型病豬一般在7d內歸于死亡。
3.3 亞急型 臨床癥狀與急性型相近,其病程稍長,患豬癥狀相對輕微,病死率相對較低。
3.4 慢性型 病豬體溫時高時低,伴發肺炎,皮膚有出血斑和壞死,感染母豬流產。患豬死亡極少,康復后終生帶毒。
3.5 隱性型 該型主要發生于非洲野豬,感染豬幾無臨床癥狀,其體內病毒含量甚至無法檢測,給非洲豬瘟防制帶來極大困難。
急性型和亞急型病豬嚴重出血,淋巴損傷,胃、肝臟、腎臟淋巴結出血、水腫尤為嚴重,其切面呈大理石紋樣。脾臟嚴重充血、腫大,呈黑紫色,其質地脆弱,切面隆起。心肌柔軟,心內外膜可見出血點甚至出血斑。腎臟可見點狀出血,病情嚴重的胃腸、膀胱黏膜出血,肝臟和膽囊充血,肺水腫、充血、出血。病變淋巴結觸片鏡檢,可見單核細胞核破裂,皮質區和髓質區呈現固縮的細胞核。
5.1 疫病防控 禁止到疫區引種,避免疫病傳播。做好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圓環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疾病的免疫工作,確??贵w滴度達標。
5.2 加強飼養管理 給豬提供優質飼料,做好滅蜱、滅蚊、滅鼠工作。嚴格執行衛生消毒制度,對人員、工具、車輛進行嚴格消毒,嚴禁不相關的人員、車輛進入圈舍。
5.3 應急處置 發現病豬立即隔離,并報告當地獸醫主管部門,同時做好撲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