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超信,張毅,邵靚,邢坤,邱明雙,周莉媛
(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人員培訓是獸醫實驗室管理中一項長期工作,是保證實驗室持續穩定運行、檢測質量和生物安全得以有效控制的基本措施之一。其目的是讓每個參與實驗室活動的人員熟悉、掌握并嚴格按照質量管理體系和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開展檢測工作,促進實驗室良性發展。獸醫實驗室應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培訓計劃。
1.1 管理層 管理層既是人員培訓的組織者,也是培訓對象,必須充分掌握與本實驗室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實驗室的法律地位和行政職責、質量管理與技術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間的關系,以此制定適合本實驗室發展的方針和目標。
1.2 實驗人員 實驗人員(含后勤保障人員)是實驗室開展檢測工作的主要人員。實驗人員對質量和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熟悉程度和對實驗室操作技術的熟練程度,直接決定了實驗室的檢測能力、管理水平和發展潛力。
1.3 新進人員 人員更新是新陳代謝的必然規律,新進人員通常僅具備一定的實驗室檢測技術,但實驗質量意識和生物安全意識比較薄弱。因而要對其進行持續的培訓。
1.4 臨時人員 臨時人員包括輔助人員(清潔人員、安保人員等)和訪客(參觀人員、儀器設備維保人員等),是實驗室安全的風險點,實驗室應建立臨時人員進出管理制度,并在進入實驗室前進行培訓。
2.1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動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種保藏管理辦法》《獸醫系統實驗室考核管理辦法》及考核細則、《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及評審準則等。
2.2 相關標準 《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要求通則》,及各類動物疫病檢測診斷及防治技術標準等。
2.3 規章制度 《實驗室檔案資料管理制度》《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實驗室劇毒藥品管理領取使用制度》《實驗室有毒有害物品管理領取使用制度》《實驗室廢棄物及污染物無害化處理制度》等。
2.4 質量管理體系和生物安全管理體系 管理體系編寫的依據、原則和指導思想;管理體系運行的要求、措施和記錄記載;實驗室的目標、方針和法律責任;各個崗位的職能、職責和任職條件等。
2.5 獸醫實驗室檢測技術 樣品的采集、保存、運輸;血清學和病原學檢測診斷技術;病原體的分離、培養、鑒定;儀器設備操作規程、檢定要求及維修保養;個人生物安全防護裝備的正確選擇與穿戴;實驗室廢棄物分類及無害化處理;獸醫領域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的研究動態等。
2.6 應急演練 實驗室應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所有參與實驗活動的人員均應接受應急預案培訓,并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所有人員必須熟悉安全通道路線、緊急電話、報警系統、處置措施、消防器材的位置及其操作程序。
2.7 心理疏導 檢測工作簡單枯燥,實驗人員易出現“職業倦怠”現象,進而影響實驗室檢測質量、工作效率和生物安全。因此,實驗室應定期開展心理咨詢輔導,關注實驗人員心理健康,緩解工作壓力,端正工作態度,激發工作熱情。
3.1 外單位培訓 除上級業務指導部門、學術團體組織的技術培訓和學術交流外,實驗室運行中的一些特殊崗位(如內審員、特種設備操作人員、實驗動物飼養員等)需經有資質的單位培訓合格后方可持證上崗。
3.2 內部培訓和交流 除按年度培訓計劃執行外,在外單位接受培訓的人員應及時將培訓成果在實驗室內部進行交流共享。
3.3 臨時培訓 實驗室負責人應在臨時人員進入實驗室前開展一次培訓,對實驗室規章制度、生物安全風險點、進出實驗室路線、陪同人員等情況進行簡單說明。必要時,與臨時人員簽訂《實驗室風險知情書》。
4.1 記錄記載 每次培訓完成后應詳細記錄培訓過程,培訓記錄記載必須包括時間、地點、主講人、參加人員、培訓主題、主要內容及效果評價等內容。
4.2 定期考核 考核是對培訓效果最直觀的評價,考核應包含實驗室管理理論和獸醫技術理論考試、獸醫實驗室檢測技術操作、突發事件處置等內容,考核合格者方可持證上崗,考核不合格者繼續培訓直至考核合格或調整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