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春秀
(四川省農業廳,四川 成都 610041)
2017年,全省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三農”工作決策部署,敢于擔當,扎實工作,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預計今年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增長9%,繼續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農民收入增速。農業農村形勢好,為治蜀興川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集中抓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1 與時俱進推進理念創新,有力推動涉及全局的工作上升為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黨的“三農”理論創新為指引,著眼于全省經濟社會全局謀劃和推動農業工作,牽頭編制并實施了“十三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規劃,配套了21個專項規劃,引領全省農業工作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1.2 堅持不懈推進政策創新,突出抓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 把思想統一作為前提和基礎。舉辦市縣局長培訓班統一思想行動,制定實施方案系統部署推進,明確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作為主攻方向。把“三區一園”作為重要抓手。出臺建設意見,率先完成了都江堰灌區“兩區”劃定,新建高標準農田410萬畝;創建了230個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了3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促進糧食總產量達到3498.4萬噸,增產0.4%,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推進,糧改飼面積增加、效益顯現,果菜茶、肉蛋奶、水產品較快發展。把品牌化信息化作為關鍵引領。出臺品牌建設指導意見,實施“五大工程”,首次集中開展品牌推介,蒙頂山茶被評為“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共品牌”。整省推進信息進村入戶示范,建成益農信息社20745個。把對外合作作為重點延伸。與省進出口檢驗簡易局簽署合作備忘錄,加強出口基地建設,開拓農產品境外市場,啟動蔬菜直供港澳試點,推進境外農業園區建設。
1.3 順勢而為推進工作創新,扎實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 堅決擁護、全力配合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并以此為契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在工作思路上,統籌處理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鮮明提出建設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示范區的重大發展要求,推進農業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了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補貼制度,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1個、國家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3個。在工作指導上,健全農業生態環保工作領導機制,建立了條塊結合、行業聯動的工作機制,集中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促進了農業進一步轉型。在工作路徑上,強化農業清潔生產,推廣種養循環發展模式,實施了種養循環整縣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等一批引領性項目,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穩步提高,化肥使用量保持零增長,農藥使用量減少1500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4%以上。
1.4 持續用力推進制度創新,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 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有序。對接中央重大改革任務,以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重大改革方案,6個縣被納入全國試點,省級試點縣擴大到30個,清產核資在127個縣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在67個縣開展,覆蓋所有市州。“三權分置”并行效應快速釋放。
1.5 始終注重推進機制創新,聚力聚焦農業產業精準扶貧開創新局面 貧困地區產業扶貧力度持續增強,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強力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和農村能源扶貧,打出“春季攻勢”、“回頭看回頭幫”、“秋冬季百日攻堅”、“冬季大行動”組合拳,實現了再戰再勝,預計減貧54.4萬人。
2017年農業農村經濟穩中向好,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三農”工作好形勢的延續和發展。5年來,全省各級農業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努力適應和滿足群眾對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業功能拓展的多樣化需要,持續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形成了農業農村經濟加快發展、加速轉型,推動跨越的新局面。
1.5.1 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成效明顯 我們始終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大力調整種養業結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成效明顯。生豬出欄穩定在7000萬頭左右,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西部第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結構日益優化,“三品一標”農產品達到5 142個,增加了20.3%,創建了1040個部省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139個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率先在全國建成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動植物疫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全面完成生豬屠宰行業清理整頓,屠宰場(點)數量較整頓前壓縮46%。
1.5.2 推進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成效明顯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率比2014年推進試點前提高了11.6個百分點,畜禽養殖規?;侍岣叩?0%以上。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綜合利用、化肥農藥零增長等行動,落實“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連續2年和3年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8.1個百分點。草原植被綜合蓋度提高2.5個百分點,達到84.8%,比全國主要牧區高30.2個百分點。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分別達到69.2%、38%。
1.5.3 提高物質裝備水平成效明顯 我們始終堅持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不斷提高農業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標準化水平,成效明顯。主要農作物良種化率達到96%,創建了19個部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爭取政府投入支持外種豬引進,啟動省級生豬聯合育種平臺建設。育成了大恒肉雞配套系等一批突破性新品種,草科院"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種質資源挖掘與育種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機械化水平達到57%,5年分別提高3個和14個百分點。
1.5.4 激發農村內生動力成效明顯 我們始終堅持“四條底線”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動搖,先后承擔了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等重大改革試點任務。全省農業農村改革全面深入,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進一步明晰,探索出了“農業共營制”等全國示范模式,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增收的產業化經營機制逐步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實現了經營方式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等“八個轉變”,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取得成員確認等“六大突破”,農民群眾獲得感更加充實。
全省各級農業部門要準確把握“三農”工作新的歷史方位,深刻領會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意圖,切實把工作全面轉到服務保障鄉村振興上來,貫徹新理念新要求,適應新形勢新變化,謀劃新思路新舉措。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奮力建設農業強省,要把握建設農業強國的要求,切實增強責任感;要把握分三步走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要求,切實增強緊迫感;要把握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要求,切實增強使命感。具體要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2.1 著眼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
2.1.1 要下大力氣確保糧食安全 保障糧食安全,關鍵要保糧食生產能力,高標準劃定和建設“兩區”,建好高標準農田,把現代種業、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提上去,真正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把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800億斤以上。
2.1.2 要下大力氣提高農業發展質量 走質量興農之路,要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要用市場力量去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部門工作重點要轉到深化改革、指導服務上。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水域、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要在“特色”上做文章,著眼國際國內大市場,實行重點突破,加快培育具有區域特色、能做到最好最優最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要學會給農產品梳妝打扮和營銷宣傳,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強化產后分級、包裝、倉儲、物流、營銷,特別要補齊冷鏈物流等短板,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
2.1.3 要下大力氣有效利用資源 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堅持綠色興農,著力把各地農業資源的多樣性獨特性轉化為農業的競爭力、農村的吸引力。要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明確農業優化發展、適度發展、保護發展的重點區域,明確區域生產功能,謀劃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對農業生產力布局進行調整優化。要探索農業產業扶貧綠色開發機制,實現產業發展、農民脫貧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同步提升。要大力研發推廣綠色高效技術和模式,探索研究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補償辦法,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2.2 著眼于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以要素優化配置為核心推動農業發展效率變革
2.2.1 要以提高農地使用效率優化土地要素配置 要堅定不移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推進“三權分置”并行。農業生產經營規模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強迫命令。要處理好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生產的關系,創新有效帶動機制,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構建現代農業供應鏈體系,以服務規模化促進生產經營規模化,提升小農經營組織化程度和抗風險能力,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2.2.2 要以提高職業農民素質優化勞動力要素配置 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建設農業強省的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以專業化、職業化為方向,加快培養現代青年農場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農業職業經理人,加快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高素質的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提供堅實人力基礎和保障。
2.2.3 要以完善支持保護政策優化資本要素配置 要做好“整合”和“撬動”兩篇文章,發揮規劃的統籌引領作用,把各類涉農資金盡可能打捆使用形成合力,通過以獎代補、貼息、擔保等方式,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農業農村,探索開展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風險保障金等金融支持試點,積極構建多元化投入農業農村發展的有效機制。要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突出對農業科技、職業農民培訓、綠色生態環保等的投入。要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作用,創新信貸擔保方式,提高服務產業發展的水平。
2.3 著眼于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以產業融合發展為抓手推動農業發展動能變革
2.3.1 要以延長產業鏈為核心促進融合 要樹立“大農業大產業”理念,推動眾多農產品生產出來之后能夠有效進入加工、流通等領域,大力延長農業產業鏈。省政府提出的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建設是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的重要抓手,要以此為示范引領,加快推進區域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和產業鏈配置全方位變革,在做強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做優農產品加工業,做活農村第三產業,大力發展各類專業流通服務。
2.3.2 要以拓展多功能為出路促進融合 要適應城鄉居民需求新變化,挖掘差異化特色化農耕文化、農業景觀、民間藝術等內涵,強化公共服務配套和服務規范化建設,加快提升發展休閑農業、體驗農業、康養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功能,推動農業與旅游、農業與養生、農業與教育等深度融合,拓寬產業融合發展途徑。
2.3.3 要以農業信息化為手段促進融合 要以信息化和農業融合為手段,深入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和農村信息進村入戶示范,積極發展智慧農業和電子商務。要積極探索發展針對小農的重點農產品信息服務平臺,發展農資下行和農產品上行同步推進的農業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實現小農生產和大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
3.1 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持續用力做強優勢產業優勢品牌 要深入挖掘各地農業資源優勢,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
3.1.1 以優勢為原則抓好結構調整 畜牧產業方面,要堅持“穩豬禽、興牛羊”,加快國外優質豬種和四川特色地方豬種資源開發利用,推進生豬生產結構和生產力布局調整,全面開展市縣級畜禽養殖標準化場建設?!凹Z改飼”示范區擴大到40個,提升發展草食牲畜和奶業。漁業方面,因地制宜調整和優化水產業布局,大力發展健康養殖等“六種模式”。創建2個國家級、30個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基地(區),新增稻漁綜合種養20萬畝;大力發展名優水產品和觀賞水產品,加快水產凍品、魚子醬等高端水產品開發。
3.1.2 以質量為重點抓好標準生產 要抓好標準制定。重點圍繞糧油、果蔬茶藥、肉蛋奶和水產等優勢產業,制修訂省級農業地方標準30個,無標制標,缺標補標,逐步完善生產技術、冷鏈物流、質量追溯等重要環節標準。要抓好基地建設?,F代農業畜牧業重點縣、現代農業示范市縣、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范園區要率先實現標準化生產。今年要完成新一輪現代農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要把標準化生產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同時,要抓好標準應用。
3.1.3 以安全為底線抓好質量監管 抓好質檢機構“雙認證”,引導市縣檢測機構向綜合性機構發展;對獲證機構進行能力驗證和監督檢查,確保規范運行。開展鄉鎮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試點,繼續深化“兩個創建”,不斷強化追溯管理。指導督促5個縣做好國家追溯平臺試運行,搞好國家與省級追溯平臺對接,探索省級追溯平臺、省級農資監管平臺與市級相關平臺對接。
3.1.4 以特色為前提抓好品牌提升 要加大品牌創建,深入實施農產品品牌建設“五大工程”,培育“三品一標”為基礎的農產品品牌體系。要做好品牌營銷,加強品牌監管,強化農產品品牌保護激勵,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和動態管理機制,強化農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等失信懲戒,營造“誠實守信、鼓勵創新、追求品牌”的社會環境,推進農業對外合作。
3.2 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持續用力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 新時代需要重新發現農業農村的價值,打開農民增收就業新空間。
3.2.1 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作為示范引領來抓要科學規劃園區布局,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標準化生產,強化基地提升、品牌創建、加工配套和科技支撐,完善產業化帶動機制和利益聯結機制,大力健全園區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園區建設和管理水平。要高標準高質量推進3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鞏固提升1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水平。
3.2.2 把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重點任務來抓 要加大對產地初加工設施建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惠民工程支持力度。鼓勵使用農產品加工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1000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率達到53%。
3.2.3 把新產業新業態作為突出亮點來抓 鼓勵和支持各地依托村史館建設農耕文化展示館等。省政府將出臺加快休閑農業提升發展的意見,深入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建設認定10個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基地。搞好整省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建成3.7萬個益農信息社,集中打造100個農業互聯網特色小鎮。要大力培育新農民新技術,建設一批省級農村雙創示范縣、園區(基地),培育一批農村雙創優秀帶頭人,總結推廣典型案例,大力營造農村雙創良好氛圍。
3.3 強化技術裝備建設,持續用力加快現代生產要素推廣應用 技術裝備水平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標志,也是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支撐。一要加強農業良繁體系建設;二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三要強化先進適用農機裝備建設。
3.4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持續用力構建生態循環開發機制 要按照“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方式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要求,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七大工程”,持續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反饋的有關涉農問題整改到位,加快農業綠色轉型。
3.4.1 突出綠色安全,把農業投入品“減”下去,著力推動獸用抗菌藥物減量使用,有效保障養殖業和動物產品安全。
3.4.2 突出綠色循環,把農業廢棄物“用”起來。要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生態循環補償制度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啟動省級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試點。大力推廣生態循環模式,新建沼氣工程202處、戶用沼氣2 200口。全面開展畜禽養殖場賦碼備案和糞污資源化利用機構信息管理工作。全面實施第二次農業污染源普查,圍繞重點流域啟動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片)。
3.4.3 突出綠色生態,把農業資源"管"起來。繼續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質量提升行動,抓實耕地質量等級變更調查評價,持續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試點。深入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穩妥推進草原確權承包登記試點,全面推行草原保護制度,加強漁政執法,扎實開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工作。
3.5 落實改革重大部署,持續用力創新農業農村體制機制 要按照“擴面、提速、集成”要求,著力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抓好各項工作部署落實,持續釋放改革紅利。一要持續深化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二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三要穩步推進國有農墾(農場)改革。
3.6 統籌整合資源要素,持續用力抓好產業扶貧和農村能源扶貧 農業廳的項目資金將進一步向深度貧困縣傾斜,聚力推進深度貧困地區攻堅,支持培育產業、發展生產,壯大集體經濟,增強發展能力,把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增強發展能力作為根本舉措,進一步瞄準特定貧困群眾,加強分類施策指導,落實精準要求,繼續抓好產業扶貧和農村能源扶貧。要強化農業技術幫扶和人才培育,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和深度貧困縣農業人才振興工程,繼續深化特聘農技員試點,推進貧困地區基層農技隊伍優化結構、提升能力、降低空編率。農能扶貧建設任務都是基建項目,程序多、耗時長,各地要早謀劃、早安排、早落實,推動種養循環農業發展,確保建設任務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