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平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該人行天橋工程位于深圳龍崗坂雪崗工業區,距華為基地大約3 km。人行天橋連接華為荔枝園項目和楊美員工宿舍項目樓梯間,橫跨環城東路。環城東路為城市主干道,橋位處道路寬度約為56 m:3 m(人行道)+1.5 m(綠化帶)+2.5 m(自行車道)+6 m(綠化帶)+13 m(車行道)+4 m(中央綠化帶)+12 m(車行道)+7 m(綠化帶)+2.5 m(自行車道)+1.5 m(綠化帶)+3 m(人行道)。橋位西側連接荔枝園會所,東側連接楊美員工宿舍項目,兩側建筑均為與天橋同期建設的新建建筑。
(1)設計荷載。人群荷載:按《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范》(CJJ69-1995)規定取值;欄桿:水平荷載為2.5 kN/m,豎向荷載為1.2 kN/m;風荷載:基本風壓為0.9 kPa;地震荷載: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取0.1 g[1]。
(2)天橋橋下凈空。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不小于5.5 m,人行道不小于2.5 m。
(3)橋梁跨徑組合和寬度。橋梁跨度布置為:5.17 m+24 m+64 m+22 m+3.37 m。主橋寬為7.55 m,人行道凈寬3.4 m。
(4)其他技術要求。設計安全等級:二級;環境類別:Ⅰ-C類;設計基準期為100 a;抗震等級:Ⅵ度。
天橋橋跨布置為5.17 m+24 m+64 m+22 m+3.37 m,總長度118.54 m,為三跨連續梁,兩端分別懸出5.17 m和3.37 m,中間1號墩設置斜塔和拉索。天橋縱向設置雙向1.5%的縱坡,最高點位于中跨跨中處,天橋立面見圖1。從景觀方面考慮,天橋中間跨度采用64 m大跨度,中間橋墩采用大體量橢圓形橋墩,1號墩設置長懸臂斜塔和拉索,斜塔向主跨跨中傾斜。橋體為雅白色,橋面鋪花崗巖地磚,斜塔與拉索位于橋梁一側。天橋整體風格簡潔大氣,強調結構的力度和自然美感。
上部結構主梁采用鋼混結合梁,0號墩(含懸臂段5.17 m)和1號墩(往中跨7.624 m)之間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其中1.5 m為鋼混結合段,其他部分為鋼結構。主梁梁高2 m,梁寬7.55 m。預應力混凝土段采用滿堂支架現澆施工,主梁截面為單箱三室,根據景觀需要,兩側邊箱室為三角形風嘴。鋼結構段采用工廠預制,現場拼接,鋼結構段主梁截面為單箱四室,兩側邊箱室為三角形風嘴[2]。
天橋中間橋墩為橢圓形實心橋墩,上大下小,墩頂與主梁形成包抱形式。邊墩采用“V”型雙柱式橋墩。基礎采用樁基礎。1號墩與主梁固結,墩頂為橢圓截面,墩底為圓截面。墩頂橢圓長軸長6.12 m,橫橋向布置,短軸長5.4m;墩底原截面直徑Ф3.3 m。承臺厚度3 m,順橋向布置2排6Φ1.2 m樁基,每排3根。2號墩與主梁支座連接,墩頂、墩底均為橢圓截面。墩頂橢圓長軸長5.8 m,橫橋向布置,短軸長2.6 m;墩底長軸長3.5 m,橫橋向布置,短軸長2.0 m。承臺厚度2.5 m,順橋向布置2排4Φ1.2 m樁基,每排2根。0號墩和3號墩采用2Φ0.7 m鋼管混凝土圓柱,按“V”字型布置,墩頂采用Φ0.4 m系梁連接。承臺厚2 m,橫橋向布置2Φ1.2 m樁基。樁基按柱樁設計,樁底持力層為中風化粗粒花崗巖。圖2為天橋斷面圖。

圖1 天橋橋型立面圖(單位:mm)
為減輕結構設計的難度,本設計采取以下措施:斜塔采用鋼結構塔身,減少結構自重和內力;斜拉索均按裝飾索設計,選用最小規格的預應力鋼絞線拉索;嚴格控制拉索初拉力,以消除拉索自重下撓為目的。
鋼結構斜塔采用工廠預制、現場拼接安裝的方式。斜塔截面由根部至塔頂逐漸變小,軸線與水平面成39.054°傾角,布置12根拉索,塔頂距梁頂面28 m。斜塔北側(靠人行道側)為鉛直平面,塔頂段由5個平面組成五邊形斷面,逐漸變寬,到塔底部分南側增加切面,形成六邊形斷面,與主梁南側邊緣齊平。塔座為現澆混凝土結構,塔座頂與斜塔底順接,南側切面與主梁風嘴順接,兩側邊為曲面,圓滑變化與斜塔兩側主梁風嘴頂板順接。斜塔拉索采用鋼絞線整束擠壓拉索體系,為單根Фs15.2鋼絞線,環氧噴涂和多層熱擠PE防護,兩端采用叉耳與斜塔和鋼梁錨固[3]。
本天橋設置2處鋼混結合段,分別為預應力混凝土主梁與鋼梁之間結合段、塔座與斜塔之間結合段。鋼混結合段接頭采用填充混凝土后板式的方式,通過將鋼結構填充混凝土與鋼結構外壁PBL剪力板、預應力鋼筋和普通鋼筋連接,預應力鋼筋錨固在鋼混結合段承壓板上。主梁鋼混結合段長1.5~1.703 m(底板段長),采用PBL剪力鍵傳遞剪力,與箱體周邊縱肋對應布置。PBL鍵的傳剪孔孔徑為Φ60 mm,內插Φ22HRB400鋼筋。斜塔鋼混結合段長1.86 m(沿斜塔軸線量取),采用PBL剪力鍵傳遞剪力,與箱體周邊縱肋對應布置。PBL鍵的傳剪孔孔徑為Φ50 mm,內插Φ12HRB400鋼筋。鋼混結合段鋼結構內壁還設置一定數量的栓釘,增強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之間的連接。
天橋成橋階段模型采用Midas Civil Ver7.80版商業軟件空間建模計算,采用梁單元模擬主梁、斜塔以及橋墩、承臺和樁基礎,樁基礎根據m法設置樁側土彈簧,地表10 m深度范圍人工填土層m值取4 500 kN/m4,下方10 m深度范圍人工填土層m值取kN/m4,全風化、強風化花崗巖m值取45 000 kN/m4,微風化花崗巖C0值取15 000 000 kN/m4。斜拉索采用桁架單元模擬。建模時認為混凝土塔座范圍不會產生相對變形,即混凝土塔座范圍剛度無窮大,據此,在塔座范圍內斜塔、主梁單元設置剛性連接,并與橋墩墩頂節點剛接[4-5]。
考慮恒載,預應力荷載,斜拉索初拉力,不均勻沉降,人群荷載,溫度荷載,混凝土收縮徐變,橫橋風荷載等荷載,共計算7組基本組合,7組短期組合,7組長期組合,3組標準組合得到內力包絡圖,其中彎矩包絡圖見圖3。

圖2 天橋斷面圖(單位:mm)

圖3 基本組合彎矩包絡圖
(1)預應力混凝土主梁。預應力混凝土主梁按部分A類設計,根據《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D62-2004)對其抗彎和抗剪承載力、施工和使用階段混凝土應力、鋼束拉應力進行驗算。分別對抗彎和抗剪承載力、使用階段正截面抗裂、使用階段斜截面抗裂、使用階段正截面抗壓、使用階段斜截面抗壓、施工階段正截面應力、鋼束拉應力、混凝土主梁撓度進行驗算,均滿足現行設計規范要求。
(2)鋼箱梁驗算。分別對鋼箱梁強度、鋼箱梁變形、鋼箱梁豎向基頻、鋼箱梁局部穩定進行驗算,均滿足現行設計要求。其中第6階自振模態為主梁第1階豎向振動,豎向振動自振頻率為3.11 Hz,滿足規范要求。
(3)鋼斜塔驗算。分別對鋼斜塔強度、鋼斜塔變形、鋼斜塔疲勞、鋼斜塔局部穩定進行驗算,均滿足現行設計規范要求。
(4)墩柱和樁基。分別驗算墩柱和樁基礎承載力和裂縫,均滿足現行設計規范要求。
該人行天橋景觀造型采用較為少見的前傾式無背索斜拉橋形態,通過橋塔采用鋼結構塔身、斜拉索按裝飾索設計;嚴格控制拉索初拉力等針對性結構措施,達到了景觀和結構的平衡。結構受力分析結果表明,該人行天橋的應力、變形、自振頻率等各項指標均滿足規范要求。目前該橋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結構性能良好,同時具有較好的景觀效果。
[1]CJJ69-1995,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范[S].
[2]JTGD62-200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S].
[3]顧祥林.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4]譚玉寶.異形斜拉人行天橋的施工監測與控制[D].天津:天津大學,2007.
[5]朱奕鋒,馮健,曾濱.斜拉人行天橋的動力性能研究[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2(2):2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