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珈如
【摘 要】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經濟騰飛的背后,“地區經濟發展失衡”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區域差距擴大,對我國消費水平和產業升級都有著不利影響,導致經濟長期增長缺乏動力。為此,我們有必要研究東西區域經濟失衡的成因,并對癥下藥,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消費不足;產業升級受阻;人才輸送;資本;政策傾斜;產業轉移;資源稅改革;非公有制經濟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伴隨輝煌而來的,是一些令人頭疼的痼疾,比如“地區經濟發展失衡”現象。在這之中,又以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內陸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最為觸目驚心。
從表1全國居民按中、東、西部劃分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可以看出,相較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并且差距正在逐年拉大。
從重點扶貧縣數量來看,中西部地區共有487個貧困縣,占總貧困縣數量的比例高于83%。再看貧困人口的數據,在全國6500萬的貧困人口中,有高達85%的部分來自中西部地區。
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不可謂不大。扶持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不論是對我國社會穩定,還是對經濟的長期平穩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我們有必要研究東西區域經濟失衡的成因,并對癥下藥,提出解決方案,促進中西部的經濟建設。
二、東部與中西部差距過大的負面作用
東部與中西部之間發展水平差距如此巨大,對我國經濟和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總的來說,有以下兩點:
1.社會消費不足,經濟增長缺乏動力
和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層次較低,對商品的需求不足,購買力也比較低下,東部市場的過剩商品便無法輸送到中西部,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的消費不足進而影響全國經濟發展。而消費是經濟能夠實現長期穩定持續增長的一大重要動力,需求不足現象會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巨大阻礙。所以可以預見,促進消費將成為今后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增加需求的重點實施地點應該在中西部地區。
2.產業升級不暢,影響影響經濟增長活力,導致創造力不足
就目前而言,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仍舊會長期存在,這會使社會的消費不足,那么這也會影響新的消費熱點的形成與發展。如果需求長期匱乏,將造成消費長期不足,那么將很難催生新的消費熱點、形成新的消費需求,久而久之,東部生產企業將會有大量產品滯銷,產生大量過剩產能,卻沒有新的消費需求引導其進行產業升級,經濟喪失活力。
三、東部與中西部經濟差距過大的原因
總的來說,造成東部與中西部經濟差距過大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人才的輸送
人才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就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優秀高校建立于東部,對于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視,因此能吸引更多人才的前往。而對中西部來說,較為惡劣的天氣以及缺乏有效的人才挽留和引進策略導致中西部科技的落后,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
2.資本來源
資本充足與否是造成經濟差距過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東部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鋒地帶,資本來源體制更加完善。相較于東部,中西部仍舊依靠國有金融機構的存款及國有政策的貸款來形成一個較為依靠行政的經濟體系,這并不利于經濟的獨立發展。
3.政策的傾斜
地方經濟的差距擴大或縮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政府的策略。改革開放以來,即使國家在中西部也實行了一些特殊政策來扶持中西部經濟的發展,但總體來說,國家的優惠政策是向東部傾斜的。這為東部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國家給予東部的關于投資和稅收等方面的政策優惠使得西部本就有限資金紛紛外流。
四、促進中西部經濟快速發展的對策及存在的問題
1.產業轉移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資本趨于飽和,土地、勞動、能源等要素趨于穩定,競爭也日益激烈。而與東部相比,中西部具有低成本的地域優勢,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投資的理想地區。因此將東部地區部分勞動力密集型或者資源密集型產業向較不發達的中西部轉移,對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將會大有裨益。
但應該指出,中西部地區不能一味將經濟發展的希望寄托于東部產業轉移,還應該從自身內部出發,調整戰略,努力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依靠東部帶來的積極影響來擴大自身投資規模、整修內部經濟結構,從而實現快速發展。
目前,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產業轉移已有相當規模,但仍存在以下問題:(1)轉移資產規模較小,不足以快速拉動經濟發展。我們需正視一個事實,在現有條件下,東部具有經濟優勢的大規模企業、高端技術與科技研究等產業并不會真正轉移。(2)與環保理念相沖突,缺乏可持續性。為加速經濟發展,中西部地區勢必會引入一些不符合環保觀念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產業,這將加劇的環境的污染情況,這種以消耗環境來加速發展的產業是應該被規避的。(3)地區分布的不平衡或將加大中西部內部差距。與東部發展較為密切的地區,如省轄市等,勢必具有產業轉移的先天優勢,而承接能力較弱的地區轉移資產較為單一。這將導致中西部內部的經濟不平衡。基于這點,政府出臺的支持產業政策應具有針對性。
2.非公有制經濟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有助于在中西部地區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氛圍,對于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經濟運行效率也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此,對于增長較為緩慢的中西地區來說,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經濟循環。
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要求中西部地區實現所有制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大力推動國有制企業的改革,同時加強對市場經濟變化的把控,提升產業綜合素養。
目前,中西部地區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面臨的問題主要有:(1)政府鼓勵措施應逐漸法律化。面對并未完善的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措施,能否實現經濟的復蘇取決于能否使其依法享有國有待遇。(2)中西部大量人才向東外流,導致高端人才的匱乏,這將是在中西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首先需克服的一大難點。這需要依靠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科技能力,增強產品附加價值等方式來留住更多所需人才。(3)中西部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較為薄弱。中西部地區部分企業缺乏對經濟市場的正確分析與預測,導致應變能力明顯不足。因此,接下來中西部地區應當把“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作為一個工作重點。
3.資源稅收改革
我國中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煤炭、石油、金屬礦等含量極高,分別占據我國已探明儲量的90%、67.44%和62.01%,相比于東部具有極大的優勢。
為了中西部地區能夠合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政府應該實行科學合理的資源稅制度,保證企業能在公平開放的環境中進行競爭,規范企業的資源開采行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此外,政府還應出臺其它稅種,與資源稅相互配合,發揮稅收的調節收入的作用,避免因為資源多寡導致企業利益分配上的差距過大。
目前,中西部的資源稅改革還存在以下問題,今后也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改革:(1)資源稅征取的范圍不夠全面。我國現在只對一些容易監督管理的礦產品和鹽進行收稅,而土地、海洋等資源并不在征稅范圍之中。未征稅資源在開采過程中既容易造成資源浪費,也會導致自然環境受到破壞。所以,通過資源稅的收取來提高資源開采效率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我們逐漸擴大資源稅的收取范圍。(2)對單位資源收取的稅收定價過低,容易出現過度開采現象,降低了資源的利用率。另外,資源單位稅收的偏低將使中西部資源稅收的增幅緩慢。作為地方稅,增幅的緩慢將造成中西部財政收入的減少,影響地區的發展。(3)稅收征管體系并不完善。盡管近幾年來稅務機關加強了對資源稅的征管工作,但仍舊存在漏洞來造成稅收流失。體系的不完整會導致企業的逃稅現象嚴重進而影響中西方經濟發展。
五、總結與展望
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經濟差距不斷擴大,導致社會消費出現不足,產業升級受阻,經濟增長缺乏動力。該現象的產生與人才輸送、資本來源以及政府政策的傾斜都有一定的關聯。
為此,我們可以從產業轉移、非公有制經濟以及資源稅改革三方面來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使得我國經濟得以平穩有序地繼續增長,最終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韓建民.中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J].科學經濟社會,2008,26:11-15.
[2]劉榮.我國東西部差距不斷擴大的根源及對策[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09,10 :37-44.
[3]孫淑敏.我國東西部差距成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3,4 :27-29.
[4]阿不都艾尼·阿吾提.基于產業轉移中西部發展戰略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1,6,:83-85.
[5]陳棟生.中西部經濟崛起的重要支點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J].財經理論研究,1999,1:27-29 .
[6]王麗華.資源稅改革與中西部地區發展[J].國際稅收,2009,1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