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摘要】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言行意識產生著決定性的其影響。加深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價值觀思想內涵的深化理解、揭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形成機制,并根據實際情況對認同教育的實施路徑加以完善,有利于整合社會合力,逐步加深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認識,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貢獻相應的力量。本文從認同理論入手,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理論基礎以及認同教育的形成機制和培育策略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科學的提煉和概括,明確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北京大學的師生座談會上強調,青年人的社會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時期作為價值觀念形成和確立的重要時期,做好這一時期青年社會價值觀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年人應該從現在、從自己做起,逐漸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基本遵循,身體力行的在全社會的范圍內推廣。并根據青年的成長特征為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培育提供了幾點建議,認為“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青年在培養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堅持做到由易到難、由遠及近,努力在社會實踐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變為自身日常行為準則,進而逐步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青年指明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方向,也明確了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重要歷史意義。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理論基礎
認同在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學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弗洛伊德在研究中指出,認同是一個心理層面的重要過程,是個體向另外一個個體或集體的價值規范與社會面貌去模仿、結合自身思想進行內化并最終形成個性行為模式的過程,體現了個體與社會上他人具有情感聯系的原始形式。認同可以具體的解析為一種情感、態度思想認知的移植過程,是一種將外在表現的認知行為內化于意識形態的重要過程。認同具體可以劃分為認知、情感和行為集中任榮形式,三者之間表現出相互聯系并在發展中逐步遞進的關系。而對于價值認同來說,價值認同主要指非社會上某種價值觀念的認同,是認同主體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對自身的調整以對社會價值規范加以適應的過程,具體表現為認同主體對某一社會價值觀念和規范接受和維護所表現出的自覺性和相應的自律性。從價值認同的具體內涵上進行分析,價值認同與認同一樣屬于心理學范疇中的認知結構領域,本質特征是主客體之間動態調整著的相互關系,既表現出一種理念的不斷選擇和具體定位,也是一種對價值活動的不斷重新構造。
價值認同理念的實施路徑具體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路徑。自上而下的認同實施路徑就是通過對某種社會價值觀念的宣傳、灌輸、教育來影響和改變社會大眾的思想價值觀念,使其自覺接受某種社會價值觀念的領導,并主動約束自身行為。而價值觀念認同中自下而上的實施路徑具體指社會價值的行為主體通過自身思積淀、思維活動以及各個主體思維之間的交流和碰撞,自發的形成對某一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和心理上的接受。從價值認同的具體內涵和相關實施路徑上可以看出,價值認同的最終結構就是價值主體對社會上某一價值觀念進行內化發展實踐并逐步在行為中彰顯為外化實踐的具體過程。
“內化”具體指受教育者在實施教育者的引導和幫助下或者在企業社會教育因素的影響下,接受所處社會所要求的政治觀點、主流思想體系以及社會道德規范,并在接受過程中逐漸將其轉化為自身個體性的認識,逐漸使個體不僅能夠自覺接受和遵守相關社會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要求,而且能夠自愿將這些要求作為自身社會活動價值準則和行為參照依據的具體過程。根據認同理論的這種邏輯性思想內涵,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結構最終會表現為核心價值觀的內化思想實踐所指引的外化行為活動,大學生在認同教育的培育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自身思想價值觀念的心理內化過程在本質上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認同教育的關鍵性要素,即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思想實踐。大學生在認同教育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內化思想實踐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一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應該從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與外延傾向上進行系統的認知與深化學習,逐漸掌握和理解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本質要素,并以此為依據奠定內化實踐活動的基礎。其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先進價值觀念思想的認同,必然要經歷循序漸進、不斷變化發展與系統整合的過程。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認同教育內化實踐的具體目標是將這一外在價值觀念認同教育培育轉化為個體自身的內隱價值觀念,并在社會實踐中自覺以此為指導引領自身外在行為。實際上,在認同教育中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過程就是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以認同的基本路徑。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實踐中,應該以大學生群體的普遍認知特點與這一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對其進行價值觀念方面的教育和引導,才能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提升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認同實際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價值觀念主體對某一社會價值觀念的認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系統性和反復性,正如習近平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中所說,“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形成機制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重要形成過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核心思想內涵。韋東雪曾在研究中提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觀念的形成具體可以劃分為動態和靜態兩個表現層面。
從動態認同的具體過程看,如上文所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具體可以分為認知、情感和行為認同三個層次。首先,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應該以大學生對此價值觀念本質內涵的感知活動為基礎。從心理變化過程來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認知過程具體包括大學生在認知實踐中通過感知覺、思維、想象和記憶等心理活動對此價值觀念進行合理感知,進而通過對此觀念的綜合、對比、分析和抽象概括,將認知過程結束后得到的信息科學整合為自身認知結構,最終形成認知性價值觀念認同。其次,情感認同具體指大學生在已經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形成了初步的認知性認同前提下,大學生自覺以自身對核心價值觀的感知為依據,對個體行為是否能夠與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相符合進行合理評價,大學生在此評價選擇過程中所產生的肯定、滿意等主觀情感體驗就是所說的情感認同。因此可以說,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情感認同的過程在實質上就是一個“價值認知一價值評價一價值選擇”鏈接不斷循環往復進行發展的過程。大學生一旦在生活實踐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基本的情感認同,就必然會在發展中對認知認同進行合理的引導和進一步深化,將認知認同層次逐漸推向行為認同層次,具有一定的積極催化價值。再次,在已經初步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情感認同基礎上,大學生如果能夠在生活中自覺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進行內化、理解和深度吸收,真正轉化為自己的價值準則和基本行為規范,就能夠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整認同,并對自身和其他個體的行為產生影響。上文論述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認同三個重要過程,發生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每一次認識深化中,也就是在認知認同到行為認同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會不斷的循環著三個認同過程。
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靜態認同具體指可以劃分為表層和深層兩種主要認同形式。對于表層認同來說,表層認同主要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本質還沒有形成意識形態層面的淺層次認識,只是對核心價值觀的概念性思想進行了初步的基本了解,完全無法達到動態認同教育中所設計的三個主要層次;而深層認同則是指大學生已經能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本質進行較為深入的理解,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思想內涵真正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中,用價值觀中的基本信念來對自身成長和社會大眾的行為進行衡量,從而自覺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規范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效約束。
從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態認同基本過程可以看出,“價值認知→價值評價→價值選擇”的循環過程應該遵守認知、情感、思想和行為的心理發展內在規律,在認同活動的內部產生一個整合性的復雜結構。但是并不能簡單的定義為行為認同的產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思想的結束,而是應該認識到這種動態的認同過程既體現了內部結構的動態變化,也是一個隨著外部調整而隨之產生變化的動態發展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動態和靜態模型的正式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研究領域的研究空白,能夠使后期的研究從大學生認同教育的形成機制上來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過程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理解,對進一步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培育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模式支持。
三、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具體培養策略
我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具體培養策略包含著諸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構建以及社會實踐活動時培養策略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實踐有教師的引導和指點、同學之間的相互切磋和浩瀚的書籍組作為引路的明燈,所以學生可以在此期間“無旁騖求知問學”。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學校園文化以及課堂教學在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成長、踐行社會會注意核心價值觀方面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所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中應該充分發揮大學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引導作用,全面系統的深化課程改革,將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專業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其中思想政治課程作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重要領域,思想政治任課教師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以及大學生自身價值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改善教學主要手段,在教學實踐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科學系統的解讀。同時,應該注意將教學內容與認同教育理論、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其思想、心理活動和社會實踐行為的貼近,調動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逐步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態認同和自覺踐行。
大學階段的校園文化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學校園文化是經過大學長時間以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與現代化文化相融合演進而生成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積極融入到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建設之中,從校風、學風等建設層面入手進行有機融合,是大學生在接受和認同大學校園文化的同時也隨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認同感。在具體操作上,應該工校園精神的構建、校園文化活動的實施和開展以及校園文化的社會性宣傳等層面展開,全面系統的提升高校教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培育方面的實效。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培育的重要途徑。實踐是社會大眾形成社會正確價值觀念的基礎。大學生要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就要首先在社會實踐中形成正確對價值觀念的正確認識。正如劉云山在黨建工作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想真正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就必須將其融入到社會實踐中,讓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完成對其的感知和領悟。一旦離開生活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會發展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必須要把社會實踐正式納入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培育工作中,通過排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逐步提升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念的認知和深化理解。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表述時使用了“倡導”一詞,說明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培育是一個動態的、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隨著時代發展逐漸進步的過程。因此,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培育必然要與高校大學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相結合,甚至在教育環境的治理和教學制度的建設方面也應該對認同教育培育思想有多體現,使大學教育真正發展成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認同教育培育的主要載體,提升認同教育質量和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復雜工程,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科學培育過程中,既應該對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進行進一步的深化凝練,積極探索這一思想內涵在社會大眾生產生活中的有效傳播方式,也要關注大學生群體自身具備的差異性,在兼顧學生差異性的同時重點關注認同教育的基本理論的發展和深入研究,力求能夠在教育培育中逐步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內化于思想意識形態,并自覺約束自身行為,最終使其成為能夠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內在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