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璐/山西工商學院
在劉明東的圖式理論與翻譯研究,他認為“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但實質上反映了譯者的內心深處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在原文和譯文之間傳遞不同的圖式)(2003,第67頁)。翻譯過程分為理解和表達兩個步驟。理解意味著對原語意義和作者原意的理解。這種表達是指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再現。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根據原文中的圖式結構對原文進行解碼,并將解碼后的譯文準確地移植到原文中,產生相似原文的目標文本。下圖顯示了模式如何影響翻譯: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通過閱讀原文本,它起著關鍵的作用,從譯文讀者理解所有。也就是說,譯文是譯者的消遣,也是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因此,解碼源文本中的圖像和對目標文本中的圖像進行編碼是翻譯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步驟。(胡斌,2014,p. 22)
理解原文的過程與譯者的心理圖式密切相關。圖式閱讀理論的研究表明,熟悉譯者的文本背景知識越容易理解。相反,如果譯者對原文的內容不熟悉,就沒有相關的圖式,導致閱讀障礙。國外語言學界和外語教學學者的研究也表明,如果潛在圖式不能被適當激活,整體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彼得·紐馬克認為,在解碼原文的過程中,譯者應注意以下圖式:文化背景、作者的寫作風格、話語的原始形式、原文的思想、原文中的民族、政治、宗教、社會和性別傾向(1988,第4-5頁)。因此,譯者應在翻譯前保持足夠的架構。
翻譯是一個雙重概念化的過程,包括原文、譯者的閱讀,這是我們在上一節的探討,并在譯文中譯者的閱讀。作為譯者,找出合適的譯文是他的最終目的。因此,譯者的表達在目標讀者的認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跨文化交際和成功交際中,圖式編碼的過程有利于激活目標讀者預先儲存的知識圖式,同時幫助他們建立更多的新圖式。Guo Jianzhogn(2000)把它作為人類思維推理過程。他總結說,“大腦對交流的關鍵作用是從他人的行為中推理”(第23頁)。這意味著,翻譯在本質上具有相似性之間的源文本和目標文本。譯者應以目標讀者的需要為中心提供大量的信息。
另外,不同的翻譯方法在譯文中可能起不同的作用,翻譯方法的選擇有利于譯文的編碼。因此,合格的譯者需要考慮各種信息,如文化背景、作者的寫作風格、話語的原始形式、已知的思想、原文中的民族、政治、宗教、社會和性別傾向等。
總之,為了在譯文中構建恰當的意象圖式,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譯者需要考慮翻譯方法的選擇、原文的背景信息、語篇的原始形式、宗教和社會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
[1]Black M.Models and Metaphor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2]Clapham C.Studies in Language Testing:The Development of LEL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7.
[3]Cook 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Oxford:OUP,IS,1997.
[4]Dedre G.Metaphor as Structure Mapping[J].Child Development,1988,3(1):47~59.
[5]Fauconnier G.,Turner M..The Way We Think[M].London:Basic Books press,2014:6.
[6]Fillmore C.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M].Berkeley: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2013:123.
[7]Gibbs.&Herbert.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Image-Schema Theory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5(6):34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