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奕/四川城市職業學院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教學教育及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在幼兒時期,其對于情感的認知以及對行為的約束方面都開始迅速發展,這也是家長教育的關鍵階段。家長教育觀念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的教育效果,對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1]。農村地區很多家長雖然也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義,但在觀念及具體方法上仍存在誤區。
選取本省農村地區的15所幼兒園作為本次研究基礎,總共向其發放400份調查問卷(每位幼兒1份,交由家長填寫),總共回收367份,有效回收358份,有效回收率為89.5%。為進一步印證調查結果,邀請部分家長進行訪談。
實際調查農村地區家長的教育觀、家長的兒童觀、家長的成才觀,了解農村地區的家長對待幼兒教育的具體方式及相關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分析農村地區家長的核心教育觀念,并分析家長在幼兒教育上所存在的誤區,并為家長提供正確的教育理論。
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教育觀調查結果(n=358)

品德素質 75(20.95%)興趣愛好 113(31.56%)家長期望 31(8.66%)社會需求 108(30.17%)開發潛能 219(61.17%)
表1結果為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結果。最多家長最重視對幼兒潛能的開發,占比61.17%;最少的家長重視對家長期望的符合,占比8.66%。由此結果可以看出,即使在農村地區,家長對于兒童的教育觀念也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家長開始認識到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什么,并努力朝這一方向跟進。
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兒童觀調查結果(n=358)
表2結果為家長對于兒童培養核心目標的認同。大多數家長更認同對兒童興趣愛好的培養,占比66.76%;最少的家長認同應以父母的興趣愛好為前提,占比10.61%。這一結果說明,大多數的農村幼兒家長的兒童觀是客觀負責的,他們都逐漸開始接受不應將自己的愿望強加于兒童。
具體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成才觀調查結果(n=358)
根據表3結果,絕大多數家長都更期望兒童最終進入大學,擁有大學學歷,占比85.2%;極少數家長期望兒童學歷止步于高中即可,占比1.12%。多數家長希望兒童能夠根據自身興趣選擇職業,占比54.19%;少數家長認為兒童可以從事普通職業,占比8.1%。由此結果可以看出,多數農村家長希望兒童最后能夠成為社會棟梁之才,但認同職業無高低的家長占比卻較少,雖然很多家長都對于兒童的期望仍尊重兒童的興趣,但還是更傾向于從事更加“體面”的工作。
過去農村地區較明顯的重男輕女思想在本次調查中并不顯著,對于女孩和男孩的期望,家長并沒有明顯區別。根據個別訪談發現,在教育的投入方面家長對待男孩和女孩也不存在顯著區別,在男孩的教育投入上稍多于女孩。但對于男女兒教育的側重點仍有明顯區別,家長更希望男孩按照社會需求學習,而更希望女孩按照興趣愛好學習。
首先,農村家長容易片面地將幼兒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雖然這也算是觀念上的一種進步,但不夠徹底,這樣的認識會造成幼兒園在教育設置上一味迎合家長需求,導致幼兒教育呈現小學化傾向,幼兒教育難度不斷增加,這對于兒童學習興趣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2];其次,農村家長不重視對幼兒的全面開發,過于重視智力教育,因此很容易忽略兒童的特長和興趣,這樣很容易形成向兒童強行輸入自身價值觀的問題,不利于兒童日后的成長;最后,家長在教育兒童時,沒有重視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只將眼光集中在兒童身上,卻不重視對自身素質的提升,沒有為兒童樹立良好榜樣。
對于農村地區幼兒教育觀念形成的影響因素,最主要還是因當地經濟水平決定的,通常經濟水平高的地方,相應的教育水平也會較高;家庭傳統觀念和家族歷史,也是影響農村幼兒教育觀念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樣的觀念流傳較長時間后,就不太容易改變[3];家庭的經濟狀況對于幼兒教育的影響也是明顯的,經濟水平高的家庭,有能力更加重視對兒童的教育,因此在教育觀念上就會更加開明,而經濟水平低的家庭則相反。
農村地區的幼兒教育觀念未實現徹底改變,但改變已經非常明顯;少數家長教育觀念過于陳舊;少數家長難以妥善處理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家長通常對于子女的期望較高。
[1]許可.我國農村幼兒性教育存在的問題 、成因與對策[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7(10):46~49.
[2]李根.農村家長視角下“好幼兒園”的調查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141~142.
[3]譚恒.農村初入園幼兒適應對教師教育觀念與行為意識的沖擊——基于隔代教養的分歧[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7(10):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