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湍麗 張春霞/信陽師范學院
攻擊行為是青少年身上的一種常見現象,高中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攻擊行為是青少年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攻擊行為也是個體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2]。有學者在2011年曾調查北京市海淀區校園暴力犯罪狀況顯示,四年時間受理校園及其周邊發生暴力犯罪案件238件,心理工作者深感憂慮[3]。根據埃里克森的自我發展理論中的階段劃分,高中學生屬于埃里克森第五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獲得統一感而克服統一性混亂。因此,本研究在這個特殊時期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目前普遍認為攻擊行為與自尊、父母教養方式、人格等有關系[4]。家庭教養方式一般具有穩定性,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
攻擊行為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消極行為,攻擊行為的定義包含三個基本特征,即傷害意圖、傷害行為和傷害后果[5]。攻擊行為理論是對攻擊行為比較系統的解釋,主要包括本能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理論,暴力循環理論,挫折侵犯理論等。在這些理論中,我認為本能理論最能很好的解釋攻擊行為。
古人云:血濃于水,可見家庭關系相比其他社會關系更加牢固,對個體的影響也十分長久。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子女情感表現的一種組合方式[6]。家庭作為社會的最小單位也是個體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對于家庭教養方式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各界學者的關注。長期以來,親子之間的聯系都被看成是一種由父母撫養孩子并塑造孩子行為的過程。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為河南省某市重點高中,下發450份,回收有效問卷406份,有效回收率為90.22%,其中男生為177名,女生229名;農村210人,城市196人。

表1 父母教養方式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分析
1、基本資料
主要包括被試的基本信息,有性別、生源地、年級、年齡,父母是否離異等。
2、攻擊性問卷
選用 Amold&Mark(1992)編制的問卷。本論文采用了14題該問卷中的題目。本問卷采用5點計分的方法,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極為符合,分數越高,攻擊性越強,本問卷的第九題采用反向計分。該問卷的信度為0.83。
3、父母教養方式量表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選用由瑞典Umeu大學精神醫學系Perris等編制,中國醫科大學岳冬梅等引進修訂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DU)得分作為其觀測值。本問卷包括66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四個等級計分。量表包括父親的6個因子,母親5個因子。父親教養方式的6個因子分別是:(1)情感溫暖和理解,(2)懲罰嚴厲,(3)過分干涉,(4)偏愛,(5)拒絕否認,(6)過分保護;母親教養方式的5個因子分別是(1)情感溫暖和理解,(2)過分干涉和過分保護,(3)拒絕否認,(4)懲罰嚴厲,(5)偏愛被試,此問卷分半信度在0.50-0.91之間。
本問卷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表2 父母教養方式對攻擊性影響的回歸分析
從表1中的數據分析,根據皮爾遜相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父親溫暖、父親懲罰、父親拒絕、父親干涉、父親保護以及母親干涉、母親拒絕、母親懲罰對高中生的攻擊行為有顯著的相關,p〈0.01;其他幾項父母教養方式對高中生的攻擊行為相關不顯著,p>0.05。
根據表2顯示,臨近高考的不同性別高中生的攻擊性與父母教養方式存在顯著的多重線性關系,自變量父母的教養方式解釋了因變量變異程度為16.8%(校正的R2=0.168)。
通過研究發現父親溫暖和父親懲罰、父親拒絕和父親保護對孩子的攻擊行為有著顯著的相關關系。對于高中生而言,母親干涉、母親拒絕、母親懲罰與其攻擊性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母親溫暖與母親偏愛沒有顯著性的相關。父親溫暖和母親溫暖對孩子的攻擊行為的影響出現不同的效果。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為對于孩子來說母親本來就應該是溫暖型的,所以孩子父親的溫暖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影響最大。父母的拒絕與懲罰對孩子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對于高中生而言,父親對自己的干涉會被他們看成是關懷,父親的偏愛也屬于可接受的。父親比起母親在孩子的攻擊行為的影響力更大。
父母教養方式與不同性別高中生的攻擊行為有著很大的關系,對孩子的攻擊性影響最大的是孩子的父親。有研究指出如果父親隨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則傾向于順從、靦腆、被動、缺乏自信心;反之,如果父親接受孩子,孩子則情緒穩定、興趣廣泛行為更符合社會要求。
通過調查得出以下結論:(1)高三學生攻擊行為與學生的性別和父母教養方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2)父母教養方式能有效預測高三學生的攻擊行為。
[1]RH Bradley,DL Vandell.Child care and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7, 161(7):669~676.
[2]Y Gao,A Raine,F Chan,etal.Early maternal and paternal bonding,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and adult psychopat hic personality[J].Psychol Med,2010,40(6):1007~1016.
[3]倪林英,謝文靜.高校學生攻擊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教育評論,2012(3):66~68.
[4]羅貴明.父母教養方式、自尊水平與大學生攻擊行為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2):198~199.
[5]尚秀華.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2(1):28~30.
[6]鄭全全.初中學生攻擊行為的心理特征測量[J].心理科學,2002,3(6):68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