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森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成都 611731)
在山峽的巫山縣廟壩鄉龍骨坡發掘出人類化石,距今已有204萬年,說明了四川是原始人類起源地之一。四川文明起源于何時,至今尚無定論,但三星堆遺跡證明當時已有規模不同的房屋。房屋外圍柱有序排列,內柱無序排列,說明了當時的木結構體系尚不成熟;發展到三星堆晚期已經有了房間功能的劃分,并注意房屋的朝向;商周時出現了典型的干欄式建筑,已具后世四川民居雛形,春秋戰國時,干欄式建筑已經較為成熟。
秦漢至唐宋時期,移民帶來了中原文化,建筑由干欄式向院宅式發展。建筑技藝水平已位全國前列;城池開始規劃修建,奠定了日后大多數城鎮的基本格局和位置;建筑形式和裝飾手法更加豐富,雕飾逼真生動;亭謝、樹木、山石被引入住宅,宅園興起。
元明清時期遭受戰亂,北方和湖廣等地區大量人口遷入,帶來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使得建筑類型增多,與此同時建筑功能趨于復雜,規模逐漸宏大。四合院布局日益成熟,店宅形式出現,沿街聯排式民居形式定型,場鎮建設更加興盛,各地建筑技術已形成完善體系。
建筑布局中有使用中軸線的手法,但并不受限于中軸線。四川多山,因此建筑布局并不強求朝向,而是結合地形,依山就勢,彎直不拘,盡可能契合建筑場地。建筑尺度上不追求宏偉,講究適宜的空間高寬比,構成出“詩意棲居”的布局。
建筑布局中有使用中副軸線的手法,但并不完全受限于軸線。為適應山勢地形,建筑布局并不強求朝向,而更多的是講究背山面水,結合地形采取不同的平面布局形式,縱橫向均可發展。
按布局形式可分為:一字形式,曲尺形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一字形式一般是平民和農民使用的住宅,多散布在鄉野間,通常為三間,入門為堂屋,左右兩間為臥室和廚房。曲尺形式即在一字形的基礎上一側加廂房,形成一個半圍合的場地,稱“院壩”。三合院式即在一字形基礎上兩側加廂房,形成一個界限較為明確的院壩。四合院式為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所修建使用,四面均為房屋,圍合出一個明確的院壩,一般下廳房用作儲藏和過廳。
按使用功能可分為:宅院式,店宅式,寨堡式,吊腳樓式。宅院式即房屋前形成院壩,用以滿足平時生活活動和建筑的采光通風。店宅式因小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形成,根據店鋪與住宅的布局位置分為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和前店后坊宅。寨堡式是為了抵御外敵,自我防范而形成的建筑形式,根據碉樓和民居的布局位置可以分為附著型、嵌入型、圍合型。吊腳樓式常見于山地和江河邊,該形式靈活多變,適應能力強。
受限于山地丘陵的地形,經濟因素的考量,四川民居多為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當地的石材,木材等材料,并為了快捷方便的建造房屋,沒有對材料進行多余的加工而改變物理性能,而是在長時間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適宜當地材料物理性能的構造方式,最大化了材料自身的性能,無意識中對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
四川民居的結構形式豐富精巧,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和高超的技藝;建筑結構以穿斗結構為主,但不僅僅是穿斗結構,而是因地制宜進行完善和改進,例如常見的是將穿斗式與抬梁式相互結合,形成受力明確,且結合緊密的結構模式。而山區一般多用土石結構,就地取沙土、石材等材料構成主要承重結構。丘陵地區則多采用土木混合結構,將穿斗結構與土墻承重相結合。
各地就地取材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圍護立面,依據材料不同可分為:石墻、磚墻、土墻、木板墻、竹編夾泥墻。
石墻可分為條石墻、亂石墻、卵石墻。條石墻是石材精心加工,一層層錯縫疊加砌筑,亂石墻是用大小形狀不一的石塊進行拼接砌筑,卵石墻則是用河邊鵝卵石采取下大上小錯縫擺放的方式進行砌筑。
磚墻采用的磚尺寸繁多,通常砌筑成空斗墻,砌法有一斗一眠、三斗一眠、五斗一眠,多用作山墻、封火墻。
土墻分為夯土墻和土胚墻。夯土墻又稱版筑墻,墻體每增加約15 cm就鋪設一層竹筋或草筋以加強建筑整體性。土坯墻則是將泥土以砌塊的方式進墻體砌筑,通常在泥土中摻家草料以增強墻體韌性。
木板墻即為用木板作為圍護結構,此類圍護結構的建筑常見于森林資源豐富的山區,在祠堂會館這類建筑地位較高的建筑中也較為常見。
竹編夾泥墻是四川地區最常見的圍護墻體,主要因該做法所用材料在四川地區方便易得,制作較為簡單。通常做法是以編織竹條作為主要結構,雙面刷以泥漿再進行白色抹灰處理。
建筑裝飾主要受到儒、釋、道三種傳統宗教文化的影響,在主題上多為祈福求安,求吉避兇,或是忠孝禮義仁愛的故事場景再現,由此可以看出兼收并蓄的特點。從裝飾部位和裝飾程度可以看出大多數建筑都較淡雅,簡潔大方。
四川民居大多以屋脊、門窗、柱礎為重點部位加以雕飾,而其余部位只是結合材料本身屬性加以美化處理。屋脊正中心部位做脊中花裝飾,通常是用青瓦堆砌成銅錢的形式,表達吉祥的寓意;屋脊端頭通常做鴟尾,形式有多種,寓意防火防災。
門可概括分為攢邊門和格扇門,攢邊門是四周用木條組成外框,內部穿帶攢起木板組成;格門是由框、上部窗心、下部格板組成。窗的樣式非常繁多,題材非常豐富,是裝飾中最為集中表現的部位。
柱礎是木柱的底部基礎,有防止雨水侵蝕的保護作用,樣式很多,常見的為鼓形、邊鼓形、覆蓮形,雕飾以花草動物或人物故事。
四川民居發展演變,本質上反映了對應時期的經濟的發展,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和生產生活的演變。四川民居結構與形式自成體系,發展源遠流長,發展水平層次高,在中國建筑歷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四川民居與自然和諧共融,建筑不強改場地,而是適應環境,根據地形地勢進行建造,將就軸線堆成,均衡有序,但盡量保留地形地貌,根據實地情況進行靈活布局,不拘泥于軸線的絕對限制。四川民居多元融合,多時期、不同地區的移民,讓建筑在基于原有四川民居特色上又有不同元素的加入,形成了豐富的建筑樣式。
民居的保護和傳承應以保持其活性為核心,修繕保護為原則,建立民居檔案,建立健全保護法律,避免“拆舊建新”的模式。保持其場所特征是民居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民居場鎮應避免過度商業化,打造適度的針對旅游業的商業體系,保持民居場鎮本身的運轉模式,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維持傳統的生活方式與場所精神,防止過度商業化后導致功能的單一和特色喪失。民居的保護需要在周邊建立完善的服務輔助體系,能讓民居本身不被植入現代功能而被破壞,也能滿足游客在旅游參觀后的吃飯、居住等的需求,既保障了民居本身的活性,又保障了游客的需求。
在新建建筑中傳承民居的地域精神,才能避免“千城一面”。方法主要有借鑒四川民居的空間布局,提取裝飾元素符號,改進傳統結構形式。借鑒四川民居的空間布局是學習借鑒傳統民居的優點,避免其缺點,適當改變調整出新的能滿足現代功能又保留四川民居特色的空間布局,是對傳統民居歷史發展的傳承。提取裝飾元素符號則是提取民居中的精神文化,并運用到新建建筑中,使新建建筑延續地域的精神屬性。傳統結構歷經數千年發展,必然有其可取之處,對傳統結構進行研究,將其核心手提取出來運用到現代建筑的結構中,則是對傳統民居技藝發展的傳承。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四川民居肯定會發展或者消失。四川民居的研究有利于民居地域特色的保護和發展,能夠為新的建筑提供可借鑒的創造模式,讓新舊建筑有機協調共存,創造地域豐富的人居環境,利于本土文化弘揚和發展。
[1] 李先逵.四川民居[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2] 李先逵.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J]. 建筑學報,1995.
[3] 張琪.歷史文化村鎮的活態遺產與保護利用—以合江堯壩古鎮為例[J]. 小城鎮建設,2015(4).
[4] 巴蜀傳統建筑木構架地域特色研究[D]. 重慶: 重慶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