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霞
摘 要:河南豫劇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創新發展起來的戲曲。豫劇作為我國戲曲界的一大特色,它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把感情力度表現得淋漓盡致。另外,其表現出的是自然本色,更進一步將老百姓的生活以一種藝術的形式聲情并茂的表現出來。隨著時間的流逝,河南豫劇也在發生著變化。在新的時代,新的背景下也出現了新的問題、新的狀況。基于此,筆者闡述了河南豫劇在發展的狀況下遇到的問題進而探討其對策。
關鍵詞:起源;發展;河南豫劇
一、河南豫劇的起源
(一)河南豫劇的簡介
河南豫劇是我國古代藝術五大戲曲劇之一,也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劇種。起源于河南省,因在建國后河南簡稱“豫”,所以稱為豫劇。其產生于明末清初,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更有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祥符調四大唱腔。豫劇以不同的唱腔將歷史經典故事唱的深入人心,將歷史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河南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在1952年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代老藝術家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才更名為“豫劇”。在21世紀豫劇從全國300多個戲曲劇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戲曲中的榜眼。
(二)河南豫劇的流派
豫劇可以根據不同的特點,分為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地域、語音不同形的區域性藝術流派,表演風格,弟子傳承的風格流派。
豫劇中的四大腔調就是由語音、民間音樂不同而形成的。“祥符調”是以開封為中心,它的風格粗獷、高亢,代表人物有陳素真,她17歲就被譽為“河南梅蘭芳”,代表作品《三上轎》《宇宙鋒》;“豫東調”是以商丘為中心,它的風格是激昂,女聲俏麗、明快,男聲挺拔、昂奮,代表人物是劉忠河,成功塑造了巾幗英雄穆桂英的藝術形象;“豫西調”是以洛陽為中心,它的風格優美悅耳動聽、悲壯,代表人物有常香玉,代表作《花木蘭》《紅燈記》;“沙河調”則是豫南沙河一帶,它的風格是活潑、激昂,代表人物有梁振起。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發展的進步,形成了現代戲曲派。現代戲曲派則是在藝術家楊蘭春的指導下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和創新,學習專業的、科學的發聲方法,加入多種樂器作為音響效果,生動形象的塑造人物、演繹內容,使豫劇藝術在現代高科技快節奏的發展條件下成為一種樸實的、獨特的藝術,這種風格突破了原有的局限。2006年,豫劇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一百多個院團被國家文化部直接管理收編。
(三)河南豫劇的產生過程
豫劇起始于明末清初。早期是“地攤”和“板凳頭”沒有舞臺道具簡陋。清朝末年也只是在鄉村活動,在各地的廟會活動中搭臺唱戲。1912年之后,中原各地寺廟多,各地戲班接到的登臺表演的機會也多,以開封市為中心的河南豫劇開始傳承和發展。
1935年豫西名角周海水率班到開封演出,受到豫東藝人的歡迎,為豫西、豫東調兩大流派的交流開了先聲。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一些愛國的藝術人士為了喚醒民眾共赴國難開始用豫劇表演形式傳遞精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創作的作品在戲曲界都有很大的影響。
二、河南豫劇的發展
隨著新時期的發展,經濟的進步,文化的傳承,文化藝術也有了較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藝術流傳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改進,并出現了新的曲藝作品和偉大人物。豫劇的傳統劇目達到上千個,大多以古代的英雄人物、經典故事為曲藝的主題,讓人難以忘記的藝術代表作有《西廂記》《穆桂英掛帥》等。解放后中國國民黨為表現文化的正統性,為了弘揚中原文化又將豫劇作為中原文化典型代表在臺灣大力發揚。到了19世紀50年代中期一種新現代化的唱腔隨之產生,代表作是《朝陽溝》。21世紀臺灣的豫劇團首次以意大利著名歌劇《杜蘭朵公主》開創豫劇跨文化演出,演出非常轟動,之后再度以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為題材,又有一經典豫劇《約束》橫空出世。可見,豫劇的發展是以萬變不離其宗的概念在與時俱進。
三、河南豫劇的現狀
豫劇是我國戲曲界的一大特點,對于很多小戲種,甚至戲曲界周邊文化都有不小的影響。豫劇在近幾年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瓶頸,在市場經濟與現代文化的影響下,豫劇的發展市場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與現代的藝術相比在走下坡路線。現代藝術比古代戲曲藝術表現出了更多的因素,現代舞、現代說唱方法、現代作曲形式都影響了市場效益,觀眾對現代表演的喜愛以及對戲劇的不懂甚至嫌棄已經以數據的形式呈現在市場表面。據統計一場豫劇表演臺下觀眾只有中老年輩幾十號人觀看,而一場演唱會有上千甚至上萬人觀看。現階段豫劇人才的流失、儲備的不足等問題更是嚴峻。在這樣的狀況下人們要找到問題的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河南豫劇在傳統文化的道路上繼續發揚光大,并且成為永世傳承的中華藝術瑰寶。
四、河南豫劇在發展中的問題
豫劇是戲曲中重要的一個元素,然而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現今社會多元素的沖擊,豫劇步入了一個尷尬低谷期,從以前的一票難求到現在的一哄而散均表現了豫劇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演唱缺少風格
戲曲是由音樂和演唱技法組成,具有特色的背景音樂,融入情感在內,再加上獨特的演技則是戲曲的表達方法。演唱的技巧包括唱腔、唱技、吐字、聲韻、風格等多個方面,其中最為特色的是唱腔,唱腔的表現手法決定了一場戲劇的風格特色、人物的特征、故事的經典。
現今豫劇的演唱手法存在學院派單一性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個人聲音特色演變多種演唱手法。豫劇均是以長篇唱詞演出為主,也沒有融入戲曲四功的其他三功即“念、做、打”。一場豫劇表演觀眾看下來只是千篇一律,演員的聲音、演唱技巧雷同,藝術感在觀眾腦海中呈現了空白,戲曲內在的藝術感,豐富的情感都被長篇的唱詞所催化。在豫劇中唱腔分男腔、女腔,但現在很多豫劇作品中男腔、女腔唱腔基本相同沒有自己特色的音色,更沒有把人物的唱腔特點表現出來。
(二)豫劇發展跟不上新時代觀眾的需求
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是經濟、文化、生活等都在進步,人類的審美觀、消費觀念、甚至對藝術的喜愛也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改變,豫劇卻只接受原來的傳統因素,未廣納接新,傳統的服飾、傳統的音調、傳統的觀念這些都使豫劇在文藝的道路上停滯不前,未跟上現在社會的審美需求。
戲曲能在藝術的道路上長期發展是因為創作的作品經典、人物刻畫的形象。豫劇在戲曲藝術的發展道路上沒有很好的得到發展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品守舊,以前的經典曲目廣為流傳,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審美觀,以及對藝術的鑒別評審也在不斷進步。經典的劇目總是在舞臺上反復的重演,觀眾會失去對豫劇的興趣。很多豫劇曲目在觀念上沒有創新,沒有融合現代藝術的氣息和節奏,沒有貼近人類現代的生活,加之現代人很難接受古老的創作形式,沒有新意、與時代脫軌,因此,豫劇不能滿足新時期觀眾的欣賞水平和需求。
(三)豫劇專業人才流失
無論是戲曲還是舞蹈,對于任何一種藝術來說具有高素養、專業水平相對高才能更好地被傳承。目前在豫劇這個團體人才的流失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現象,很多豫劇工作人員因為要維持生活,再加上現在的戲劇行業不景氣,各級表演團體中的優秀演員紛紛選擇退出專業院團,還有許多從戲曲學校畢業的豫劇新秀從一畢業就改行從事其他工作,人才嚴重流失。
五、河南豫劇未來的發展對策
(一)豫劇創作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氣息相結合
豫劇已傳承300多年,豫劇精髓已深深扎根在中國藝術之中。豫劇作為河南的特色劇種,有很強烈的地方氣息,之前豫劇的創作是一些經典的古代歷史,今天的豫劇不僅要傳承傳統藝術還要與時俱進,融入現代的文化元素,將現在的人物生活、經典的感人故事、人物的豐盈形態編創到豫劇藝術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將豫劇繼續傳承發揚,創作出震撼世界的文藝作品。
(二)豫劇古典藝術與現代媒體相結合
豫劇演藝平臺隨著時代的發展,演員地位在這個充滿現代藝術氣息的時代已大大降低,豫劇的表演人員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面臨老齡化,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崇拜現代的文化藝術、演唱手法、生活節律。在藝術發展傳承的道路上人類是一個很好的介質,因此,豫劇演員不僅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還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從古到今一直流傳著“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臺上一分鐘,臺上十年功”的諺語,豫劇需要將念、唱、打、做這些基本功練扎實。要傳承豫劇,使豫劇走向觀眾、深入觀眾內心,也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部門可以創辦豫劇學校,將戲曲的基本功從小抓起,讓戲曲中的各個角色全面發展。另外,還應結合相關的電視欄目多宣傳豫劇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利用多媒體、網絡讓中國的傳統藝術走向國際化。
六、河南豫劇的魅力
河南豫劇之所以被廣大觀眾喜愛是有它獨特的魅力所在。人們所熟知的河南電視節目《梨園春》作為一項重要的傳播媒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節目的準時播放使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僑胞都能了解到豫劇的魅力。豫劇的表演具有強大的地方特色,它以古代歷史人物為基礎能讓更多人了解歷史,再加上豫劇的特色唱腔,比較貼近人們的生活且通俗易通,更能將故事演藝的淋漓盡致,還有就是基本功的結合又將劇情完美的展現,將中國的傳統民族藝術發揚光大。
七、結語
豫劇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代表作之一,豫劇更是中華文化的一種體現,豫劇的誕生、傳承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然而人們應正視豫劇的現狀,積極的創新改革,將豫劇的一些舊觀念修正,將豫劇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將豫劇的專業技能創新、編曲制作貼進現代生活。只有不斷地創新改革,不斷地發現傳統豫劇文化的不足才能把豫劇藝術在傳承古老藝術革命上重新走出去,唱腔表演才能在新世界新藝術形態上創新,才能有更大的突破。只有不斷努力河南豫劇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輝煌。
參考文獻:
[1]王碧瑤.多維文化視野下的河南豫劇現狀調查研究[J].戲劇之家,2012(3).
[2]吳素珍.豫劇的形成與發展[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