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男 鄧水秀 李丹 賴玲波
摘 要: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數量逐年增加,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因學歷層次、專業設置等客觀情況,其就業問題更為突出。文章針對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現狀,剖析了其問題成因,對如何做好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工作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1.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壓力持續嚴峻
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型,但是世界金融危機的陰霾仍未完全消散,高職畢業生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勢必會產生一定的憂慮心態。雖然適當的憂慮可以激勵學生更好地就業,但是憂慮過大勢必會給學生造成過大壓力,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影響學生順利就業。
2.社會人才需求及畢業生能力與就業期望錯位
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期,人才市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有專業知識層次、較強創新能力和熟練實踐技能的技術骨干已經成為未來高新領域內的緊缺人才,在擁有理論知識的同時,出色的動手實踐技能是他們最大的優勢。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與實踐脫節,滿足不了企業對人才能力的需求,進而造成供求結構的失衡。再者,當前高職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偏高,又無法正視當前就業狀況,使得就業市場專業需求節奏的變化與“雙向選擇”不對稱,嚴重制約了其就業。
3.高職大學生自主創業成果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新形勢下,我國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市場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創業也是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高職畢業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不了解創業,沒有充分利用好到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及補貼,而且很多地方也沒有將優惠政策落到實處,這些都阻礙了高職大學生創業的順利進行。除此之外,高職大學生還缺乏專業的創業教育,對企業的管理方法一無所知,導致創業成功率比較低,磨滅了對創業的初始熱情。
1.高職辦學脫離社會需求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往往還是沿用本科生的培養模式,對動手操作能力重視不夠,從而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亟待提高。高職院校在師資上也沒有充分發揮“雙師型”教師的作用,在辦學指導思想上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未及時按照行業產業需求來開設新專業,使其畢業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都不過硬,不符合社會、市場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高職專業設置不夠合理
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較,高職教育有著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但兩者在辦學層次定位、培養目標界定、專業課程設置和職業能力標準等方面有著明顯區別。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是職業教育,主要培養學生包括技術應用、統籌管理、發展創新等策略層面的職業能力。高職院校就是為社會、行業、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學校。而導致高職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二者之間系統性偏差的直接原因就是高職專業設置不合理,開設的專業無法準確地適應行業企業及職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專業設置有待提高其職業針對性。
3.就業指導教育不夠理想
作為高職院校畢業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業指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讓學生順利就業。然而在高職院校的實際就業指導工作中并不令人滿意,其主要原因是就業機構不健全,缺乏專業的就業培訓指導教師,就業培訓必備的設施投入不夠,就業指導課的效果難以保障,就業指導與服務僅局限于實習階段,沒有把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與就業指導的全員化、全程化要求差距還比較大,進而導致畢業生的就業技能不高,就業信息不順暢,畢業生缺乏與用人單位的交流,就業指導教育與服務不到位。
1.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培養社會所需人才
高職院校要以服務社會行業發展為導向,以適應就業市場需求為目標,建立一套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運行機制。首先,在招生計劃制訂的初期,需要對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做分析預測,實時地調整專業設置及其課程。其次,要加強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學生不僅要掌握過硬的理論知識,而且需要加強實踐創新能力的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素質和創新實踐方面的學習,也可帶領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和創業大賽等活動。最后,要加強教師的創新創業指導及其實踐能力培育。學校可建立一些實訓基地,引導教師和學生共同創業,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發揮高職院校對畢業生就業的指導作用,開展就業創業政策宣傳,做好學生就業心理服務,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素養,幫助學生順利就業、成功就業。
2.引導行業企業參與,建立協同育人機制
積極引導社會、行業和企業力量共同參與辦學,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簽訂人才培養合同,按照行業企業及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調整課程設置,給予學生更多參與企業具體崗位實踐的機會,鼓勵教師深入到企業一線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這樣不但拓寬了就業渠道,還可以實現校企合作的無縫對接。同時,深化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育,切實解決用人單位和學生就業的實際困難,努力實現高職院校專業教育“量身定做”“訂單培養”等目標與任務。在此基礎上,持續推進高職院校之間以及高職院校和政府之間的合作,跨專業、學科培養,建立多樣化合作模式及交叉培養機制,改變學生固有的學習模式,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創業和創新的能力。
3.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學生就業質量
采取多元化、多角度與多層次的有效途徑,科學規劃集職業教育、就業指導、就業推薦和就業服務于一體的就業指導網絡體系,全面開展高職院校各專業學生的就業指導及服務工作,可以聘請專業就業服務機構、專家教授等為高職大學生開展就業指導與服務;加強高職院校與主管部門、行業企業的橫向交流合作,以彌補高職院校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積極引導高職大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為實現良好就業筑牢基礎。
新形勢下,如何解決好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是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社會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趨勢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旗幟的引領下,高職院校需要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促進高職畢業生順暢、高質量就業,對高職院校的良性發展,對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1]李忠瑞,司宇佳,嚴 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河北企業,2015(12):191.
[2]李媛媛.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3):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