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
剛剛過去的2017年冬季,盡管寒冷依舊,但一部跨年大戲《天下糧田》的熱播,卻再次成為人們精神上的暖冬。這部由央視1套黃金時段隆重推出,以土地、糧食為主線,關注國計民生、反腐的大型歷史劇,未經任何炒作,迅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并且一躍成為年度收視第一名。更令人驕傲的是,該劇總制片俞勝利、總導演闞衛平、片頭繪畫設計李哲皆為土生土長的承德人,在影視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不能不說聯手合作的塞外“三劍客”,再次為河北增添了一份特殊的光榮。
俞勝利:作家型金牌制片人
俞勝利,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作家、制片人。曾任中央電視臺影視部編審組組長,中央電視臺中視影視俞勝利工作室主任。代表作:電視劇《大宅門》《天下糧倉》《天下糧田》《大宋提刑官》《臥薪嘗膽》《李小龍傳奇》《穆桂英掛帥》《小白玉霜》《冷箭》;3D電影《密道追蹤》。作品榮獲第22、23、27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中央電視臺年度優秀節目一等獎,第2屆首爾國際電視節最佳長篇電視劇獎。個人榮獲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2007年);中國廣播電影電視聯合會十佳制片人稱號(2008年),被媒體稱為“影視圈伯樂”。
燕趙自古多名士。俞勝利的名字最初為人所知,源自2001年推出四十集電視劇《大宅門》轟動一時,首輪上市即創下一億零三百萬的廣告標王紀錄,至今保持央視最高收視,被媒體稱之“前無古人,后難來者”。隨后俞勝利相繼推出《天下糧倉》《大宋提刑官》《臥薪嘗膽》《穆桂英掛帥》《李小龍傳奇》等一系列作品。據官方統計,自2001年以來,國內十年收視排行榜前六名的電視劇,俞勝利已獨占三部,從而奠定了這個來自河北承德的“金牌制片人”在中國影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就在《天下糧田》播出之前,《中國作家》雜志率先推出“俞勝利與編劇高鋒創作手記”,得到中宣部首肯,稱其對藝術與現實的結合,策劃高度與深度,已達到了進入國家智庫的高級人才的水準。
歷史時常會重演,俞勝利則以影視來演繹。《天下糧田》作為央視跨年大戲,面對受眾更迭網絡文化興起的今天,創作初衷便是以強大的憂患意識和“民以食為天”貫穿主題,從對現實關照出發再現歷史。在繼承《天下糧倉》宏大氣勢的同時,始終堅持推歷史正劇,用制片人俞勝利的話說便是:不戲說、不穿越、不用“小鮮肉”。中國作為地緣廣袤的農業大國,土地、糧食與饑荒,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深重的歷史記憶,無數次天災人禍導致大面積家破人亡,饑民造反政權更迭等等一系列重大社會問題。讀史方可明鑒,繼《天下糧倉》之后,《天下糧田》歷經15年漫長的歷程,可謂十年磨一劍、冷暖寸心知。從2002年起編劇高鋒便著手創作,潛心收集了幾百萬字史料,寫下200多萬字原始劇本,僅俞勝利與其微信探討便達數萬字。前者圍繞糧食與貪腐,后者則突出土地糧田與貪腐,步步驚心展現了乾隆年間一系列重大事件,再現了何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不僅為當下社會提出了有益的借鑒,而且將歷史正劇推向了新高峰。由此擅長書法的俞勝利特意飽蘸筆墨,為片頭題寫了如沐長風的“天下糧田”四個字。
制片人如何選用演員,影視界有兩個共識,一是“人保戲”,以大牌明星保駕護航;二是“戲保人”,既劇本品質特別突出,制作方超自信,不花高酬聘請大牌明星壯膽。在俞勝利眼里,中國的影視界并不乏實力雄厚的演員,唯一等待的是伯樂與時機。俞勝利作為央視制片人,當年推出《天下糧倉》便堅持啟用品德好演技高,處在上升期的二三線演員,由此推出了一批至今活躍熒屏的明星。《天下糧田》再度出山,俞勝利果斷推出三個話劇梅花獎獲得者:吳京安(飾劉統勛)、郝平(飾鐵弓南)、侯巖松(飾杜霄),摒棄了以往的臉熟。而事實也證明演員對人物刻畫極其成功,諸如劉統勛的忠誠忍辱負重,鐵弓南的剛正不阿,訥親的狡猾奸詐,鐵箭飛的冷漠陰毒,大扇子的奇人智慧,谷山的仁義厚道,乾隆對天下百姓的體恤、對大臣愛恨交織的復雜心理,皆為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劇中更有猶如神來之筆的大量細節,令人拍案稱絕:劉統勛頗具象征性的一雙鐵靴、殿上剖腹驗鳥、驚天動地棋盤鼓、鐵弓南府上的公雞與毛驢等等,包括那些匠心獨運充滿智慧的臺詞,無不體現了中國漢語的張力與精妙。例如乾隆將一個“飯”字一撕為二,一曰“食”一曰“反”,意為“百姓無食必反”;乾隆與劉統勛一系列 “你敢”的排比對話,智慧十足,亦莊亦諧,驚喜不斷,使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知識,趣味盎然地融入到了正劇品格里。尤值一提的是劇情另辟角度,對官員貪腐起因做了深度開掘,以人性角度解讀了原本是清官的杜霄,如何先正后邪由人變鬼成為貪官,這種對人物心理善惡軌跡的探尋,對人性丈量的寬度與深度,也是多年來影視作品未曾所及。
影視劇生產過程中,制片人堪稱總裁CEO,一部劇的龐雜繁復、工作任務之多之重,不僅關乎投資運用,以及開機前后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更重要的是從選題最初那一刻,制片人的素養已然決定結果是否精彩。俞勝利背后的支撐,并非制片人手中的權力,而是一個優秀作家對生活的觀察和思索。早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俞勝利便發表了大量頗具反響的文學作品,首屆魯迅文學獎得主徐小斌,高度評價其為 “當代最具沈從文氣質的作家”。或許是歷經知青年代的饑餓,俞勝利的小說關注土地與糧食。2000年《文藝報》作家論壇周刊曾以“農民對糧食的敬畏”為主題,為其小說集《亮眼》召開研討會,他的被稱為“饑餓四重奏”的四部短篇小說《秀才》《黑虎》《舅母》《奶奶》,評論界認為是繼劉恒的《狗日的糧食》、劉震云《溫故1942》之后面對饑餓少見的思考。此后這部小說集被中國現代文學館收藏;短篇小說《亮眼》被北大中文系教授孔慶東列入教學課程,這部小說還與他的另一篇小說《老六》被共同改編為電影《殺戒》;更有《舅母》入選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世界語言文學系教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代中文小說漢英對照讀本》等。俞勝利正是以一個作家對生活的思考,以潤物無聲滲透靈魂血液的文學修養,將影視藝術放在經典平臺去比較,方擁有了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洞察力。從《天下糧田》產生的轟動效應說,實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闞衛平:成長于皇城根的總導演
闞衛平,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會員,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就職于河北電視劇制作中心。曾獲第五屆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2016年“國際艾美評委獎”。執導《城市稻草人》《左權將軍》《奶媽》《共和國反貪風云》等影視作品。代表作:《大宋提刑官》《將裝修進行到底》《最后的村莊》(獲第二十屆金鷹獎優秀中篇連續劇獎)《走進八里堡》(獲第二十四屆飛天獎優秀長篇電視劇獎)。電視劇《吳承恩與西游記》獲比利時第一屆國際3D電影節“最佳創新獎”、澳門國際數字電影節“最佳電視劇獎”,被業內專家稱為“3D電視劇第一人”。
總制片俞勝利曾這樣評價闞衛平:藝術才華內斂,為人低調謙恭敦厚,善于忍辱負重,充滿睿智并堅韌。闞衛平是值得俞勝利信賴的人,其導演藝術的獨特魅力,不僅在于虛實之間呈現理想主義浪漫情懷,更在于以推理懸疑構成新的大千世界。為加強《天下糧田》正劇的可看性,俞勝利特別請來與之合作過《大宋提刑官》的導演闞衛平,目的就是要給這部正劇植入懸疑、動作、情感等因素,將關心國計民生的大情懷和奇情奇案融合,增加正劇可視性。
導演的任務是為一部劇找到準確的形式與風格,作為表演藝術的最高統帥、“群龍之首”,既是全劇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也是以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多年來闞衛平與俞勝利最為相通的信念便是,必須堅持“沒有的題材爭第一,同類題材求唯一,寧可少出作品也不拍爛戲”。在這個藝術至上的強大信念中,闞衛平再次為《天下糧田》擔綱,果然不負眾望,充分發揮了導演再度創作的職能,在貫徹總制片俞勝利全部理念的同時,也將一部大戲演繹得風生水起、酣暢淋漓。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歷史正劇明顯減少,全國都在刻意回避“正劇如何好看”這一高難度課題。而與15年前《天下糧倉》播出時相比,觀眾的欣賞訴求已發生極大變化,導演們講故事方式正在向青年一代新的審美口味趨近。體現在熒屏上就是,充滿商業味的古裝IP劇,偶像古裝架空劇,或以簡單的穿越言情戲說,甚至以惡搞進行主觀解構。如何將一部正劇導演得既好看又深刻?全劇確立了以“金殿驗鳥”“山東空倉案”“魚鱗冊造假案”三大事件為骨架,抽絲剝繭環環相扣,動用各種高科技手段虛實結合步步為營的手法。在照顧不同年齡段欣賞習慣的同時,也關照到80、90后與網絡觀眾的審美,既賦予了服裝道具置景新的時尚,更以恰到好處的動作戲,將撲朔迷離的劇情烘托得高潮迭起。尤其在人物關系上,充分展現了劉統勛與乾隆好友般的君臣之情,谷山與大扇子似姐弟的夫妻之情,谷山與杜霄親人般愛恨交加的兄弟之情,不僅突出了強烈的人物性格走向,保證了外在情節與人物內心血肉相連,同時也實現了盡可能還原清朝風貌質感,以史為鑒“改善民生才是強國之本”的大主題。
闞衛平的拍攝理念始終堅持:“影視作品可四分拍六分剪”“十幾個人可千軍萬馬人景合一”。不斷為影視注入高科技手段,是闞衛平的風格。當年拍完《大宋提刑官》,闞衛平花費五年漫長的時間,制作了全球首部3D電視劇《吳承恩與西游記》,率先攻破了“紅蘭色不重合,以普通民用電視機3D沖屏的國內外難題”。這次拍攝《天下糧田》,仍以“四分拍六分作”呈現劇情的“大氣度、大情懷、大使命”,事實也證明,即便是難以駕馭的主旋律作品,一旦注入新的科技元素,將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推向極致,同樣會產生上乘的社會效益與商業效益。
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曾說過三個必須:若想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品,必須站在那個時代最高的世界觀水平去思考;必須深刻體驗過某種感情,并希望將它傳達出來;必須在某種藝術領域具有非凡的才能。闞衛平始終認為,拍攝《天下糧田》不僅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更是對大清王朝和我們這個民族一次深刻的反思。而對清代歷史題材情有獨鐘,與自己青年時期的承德記憶不無關系。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出身軍人家庭的闞衛平自幼便住在避暑山莊里,即使“少年不識愁滋味”,父母嚴格的愛國主義教育,心懷天下的強烈軍人情結,已經奠定了一個人的世界觀。每天走在悠悠御路上,面對腳下湖光瀲滟,南山積雪皚皚,永佑寺隨風而逝的鈴聲,宮廷內外發生的無數重大事件,已給他心里積淀注入了特殊的歷史感。斗轉星移,又是承德話劇團培養了他,多年后始終難忘的是當年排演話劇《懿貴妃》,曾有幸拜見清史專家朱家縉,聆聽先生教誨的那一刻,面對身邊避暑山莊以及清代復雜的歷史,最初的樸素情感已經提升為更高的文化自覺。
李哲:16幅畫作闖央視
李哲,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曾為海軍某部政治部專職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瀚海書畫院副院長。作品多次獲得全軍、國家、省級大獎。
國際著名影視權威索爾·巴斯曾經說:一部劇的片頭背景設計,不僅會在第一時間展現作品的風格特色,同時也關乎觀眾對劇情的第一印象。這個唯一可吃爆米花的時間,需要得到充分的利用。
承德實力派畫家李哲,以16幅畫作為《天下糧田》開篇,不僅以鮮活貼切的畫面,準確展示了劇情宏大主題,同時也在這個所謂“吃爆米花”的時間里,令人感受到了華夏大地農耕文明與宮廷山水的視覺沖擊力。片頭畫作包括:避暑山莊楠木殿、芳園居,外圍天橋山、雙塔山、雞冠山、平泉縣大吉口燒鍋酒坊等,這種多畫面多角度的展示,無疑為該劇增添了歷史與時代的契合感。接到創作任務之初,李哲面對俞勝利這個有著深厚藝術修養,既懂文學亦懂書法、繪畫、音樂的制片人,欣喜之余絲毫不敢怠慢,在《天下糧田》重磅推出熱度急劇攀升的時候,唯有他自己知道,喧囂背后無數個日夜,又是付出了怎樣的艱辛與努力。
制片人選擇片頭畫面可謂萬里挑一。李哲的底氣完全來自對避暑山莊和大清王朝的理解。承德得天獨厚的丹霞地貌,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為畫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源優勢。是上帝賜予承德這塊土地的幸運,促使一批畫家于靈山秀水間不斷走向全國。李哲的繪畫特點,在于油畫與水墨相得益彰的風格,既遵循了中國傳統國畫的理念,同時恰當注入西方油畫的厚重。正是一系列精妙的選景、構圖和技法的獨特,引起了鑒賞力甚高的俞勝利注意,從而確立以當年清代熱河風貌為片頭。肩負囑托的李哲深知責任重大,歷時數月馬不停蹄,目標明確輾轉于承德周邊名山及避暑山莊外八廟。與以往不同的是,大量重新寫生令自己進入了絕妙的鏡頭感,領悟了繪畫與影視內在結合的要意。按照制片人俞勝利要求,該劇還需借鑒《大宅門》片頭構思,既是純粹的中國風,亦需有所創新變化,既需適合影視特點,亦需走下電視成為一幅精美地道的藝術品。進入畫室的李哲挑燈夜戰,胸中萬壑,始終想的是“土地與糧食”“清官與貪官”“國運昌盛在糧田”。數易其稿的反復推敲中,畫家筆下一彩一墨完全回到了清代,既體現了避暑山莊清代園林的北雄南秀,也將塞外蒼涼的山水融會貫通。當俞勝利與闞衛平看到一幅幅浸滿汗水的畫作時,眼前一亮,拍案稱贊:這才是真正上乘的藝術品,《天下糧田》就用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果說承德老熱河至今清代遺風尚存,畫家對清代歷史的理解則更加深入骨髓,一幅以470多種各色人物照見的世態萬象,涵蓋熱河地標性建筑及酒肆城郭乃至散淡縹緲裊裊村莊的巨幅畫卷,將繁似京城的老熱河描繪得栩栩如生,令人如同看見了一幅《清明上河圖》。當我們再次回顧《天下糧田》的片頭畫面時,看到的不僅是李哲的時光隧道愈走愈明亮,不僅是畫家不拘一格的創新,對自己否定之否定后的突破,更相信繪畫與影視之間完美的結合,也必會成為其他藝術門類的啟悟與典范。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