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我現在很困惑,兒子已經上五年級了,但感覺我們對他多好,他都覺得是應該的。記得一次寫作文讓寫父母最讓他感動的事,無論我和他媽媽怎么啟發,他都覺得“沒什么,不都這樣嗎?”這是我們教育失敗嗎?這樣辛苦養他卻指望不上他為我們養老?天津:飄逸
世界上最遙遠的心理距離就是“你欠我的”和“我感謝你”。這或許就是感恩心理的差距。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美德,更是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但遺憾的是,我們現在的感恩教育卻很有缺失。
感恩的人更健康快樂
心理學證實,感恩心理,不論是對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的感恩,還是對上蒼、大自然、社會甚至陌生人的感恩,也不論是用說的、寫的,或者默默的、自言自語的等方式,感恩可明顯有助身心兩方面的健康,尤其能減輕抑郁癥狀。
因感恩心理而產生的感激、滿足、愉悅等積極心情,都可以促進腦部加速釋放出包括多巴胺和5-羥色胺在內的讓人“愉悅”的化學物質,讓人感到快樂。大腦同時還會加大量地分泌一種激素——催產素。催產素有放松神經系統作用,能緩解焦慮、緊張、沮喪等心理壓力,進一步使感恩者長時間地保持心境平和。而這種積極心態,不僅有利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還能刺激病體更快康復。
教孩子學會感恩更重要
紐約州的心理教育專家馬斯特經過長達20年的相關跟蹤調查后指出,如果孩子從小就學會感恩,其睡眠情況、心理狀態和整體發育水平等,都比從不感恩的同齡孩子更好,較少出現抑郁、焦躁等負面心理,也很少參與毆斗等暴力行為,他們的朋友會比較多,長大成人后婚姻也相對更為幸福、穩定,對生活滿足感較為長久,更能跟社會和諧相處。
學會“感恩”,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后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學會感恩,先要學會知恩,要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
學會感恩從父母做起
對于孩子來講,給他們講大道理是聽不進去的,可以嘗試一起看書,聲情并茂一起講故事,講到動情處更要不吝嗇表達,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寫感恩日記,讓孩子明白父母生養他們并不容易,慢慢孩子行為上也會發生變化:知道節日給父母長輩問候;知道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做這些事可能只是一時興起,或者是為了得到一聲表揚,要讓感恩成為他們良好的品質,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引導。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更為重要。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之間要互敬、互愛、相互關心,對自己的父母要孝敬,也不吝感恩的表達。父母的感恩榜樣作用,是影響子女感恩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父母要積極主動地給子女營造一個既溫暖、輕松,又有理解和民主的家庭和諧氛圍,如此才能更好地促進子女良好品質的養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