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可欣
摘 要:本文運用熱拉爾·熱奈特的派生互文性戲仿理論來解讀《玻璃山》,以此來揭露后現代社會的荒誕、陳腐、無意義及充滿不確定性和冷漠的人際關系,從而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題,即對社會現實的諷刺和批判。
關鍵詞:戲仿 《玻璃山》 巴塞爾姆
《玻璃山》是最能體現巴塞爾姆對語言和敘述方式進行創新的作品之一。故事由100個用阿拉伯數字標記的句子或段落構成,且各小段形式各異、內容豐富,有句子、短語或單詞,有學術術語、童話故事節選,還有像垃圾一樣的語言的堆砌。憑借獨特的敘述方式,巴塞爾姆戲仿了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英雄主義形象、傳統敘述模式和荒誕的社會現實。
一
戲仿(paroday),作為互文性的一種特殊方式,備受后現代主義作家的青睞。批評家文其·奧蒙森曾對戲仿這一概念做出過客觀的評論:“模仿,卻又和原文保持一定的距離,戲仿一方面帶給讀者似曾相識的喜悅,另一方面又要求讀者重新批判地評價。”他認為戲仿是一種將人們對過去的某種記憶重新注入現實中的一種方式,同時,它也質疑著傳統文本寫作的權威性。熱拉爾·熱奈特是將戲仿應用到文學批評領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研究中,他稱“互文性”為“跨文本性”,在他看來任何文字都是跨文本的,任何文本都是產生在其他文本之上的“二度”結構。熱奈特將跨文性分為五類:互文性、準文本、元文性、超文本性以及元文本。“超文性是指,把文本乙(超文本)與文本甲(前文本)聯系起來的任何關系,文本乙在文本甲的基礎上進行了‘嫁接,其嫁接的方式是與評論的方式迥然不同的。”嫁接的方式有兩種:轉換與模仿。轉換指的是通過刪改、擴寫、縮寫等方式完成轉化,模仿指的是通過戲仿、拼貼、偽造、劣仿、漫畫等方式實現轉化。
巴塞爾姆將作品命名為《玻璃山》并在作品中做一些相似的情節敘述,意在讓讀者在閱讀時尋覓記憶中的《玻璃山上的公主》,并與其做對比。然而巴塞爾姆并非只是單純地復制和重述童話故事,相反,他在人們對原童話故事的熟悉和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對后現代寫作技巧——戲仿的應用,將故事以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
二
巴塞爾姆對原童話故事的戲仿是循序漸進的。首先,在小說的開頭,“我設法攀登玻璃山”就與讀者記憶中的原童話故事產生共鳴。然而在對攀爬者的描寫中,巴塞爾姆使“我”失去了原童話故事中人物的英雄氣概。在登山時,攀登者雖裝備齊全,卻依然膽怯,因為沒有帶邦迪而感到忐忑。接著作者繼續描寫“我拔下右手的吸盤留下左手那個在原位”,“接著我伸出右手并在高一點的地方重新按住,之后再一寸寸把我的腳挪到新的位置”,“進展甚微,不到一個手臂的長度”。最后當我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山頂,“我”并沒有娶公主為妻,而是將其拋到山下。作者通過將公主拋到山下這一動作表達了其對傳統和經典的解構與顛覆。另外,巴塞爾姆也戲仿了原童話故事中的“旁觀者”,山下的看客們不為登山者吶喊加油,反而破口大罵,并“在墜落的騎士中間走來走去,收集戒指、錢包、懷表、女士的遺贈物”。巴塞爾姆筆下的看客冷漠、荒誕,在這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社會中失去了他們的尊嚴和人格。巴塞爾姆通過對小說中人物的異化描寫,旨在影射同時代的年輕人。在戰爭期間,他們懷著崇高的理想積極入伍以求保家衛國。然而,到了戰場后他們發現這場戰爭毫無正義可言。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以及由于戰爭造成的創傷都使得他們的心理和價值觀受到嚴重的沖擊。戰爭結束后,由于經濟危機的爆發,他們失去了工作的機會。他們整日無所事事,對整個社會充滿不滿和抱怨,但又不知道怎樣去消解這種狀態,從而變成了冷漠、荒誕的形象。
三
學者申丹指出,在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后,傳統的敘事模式已經完全被摧毀。面對毫無意義的社會現實,大多數作家不再期待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運用理想的敘事結構進行創作。后現代主義作家摒棄傳統小說情節的完整性與戲劇性,將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另外,由于深受一些現代主義思想的影響,例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很多作家開始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的作品中經常展現日常生活的碎片,即無開頭、無高潮和無結局。重大事件的發生只是為在作品中引起心理反應及意識流動提供一些契機。因此,后現代小說經常超越傳統的敘事模式,從而開創自己的敘事模式。巴塞爾姆雖然模仿了原童話故事的情節,但通過戲仿的手段對其情節進行了很多革新。這種戲仿不僅向我們展示了傳統文學敘述模式的轉變,而且也表現了對傳統文學樣式的質疑和挑戰。在情節上,巴塞爾姆特意保留了一些傳統的敘述特征,即登山者歷盡千辛萬苦爬上玻璃山并得到了所謂的象征。然而作品中由100個數字標記的不同長度的句子或段落則打破了與傳統童話故事的相似性。1到100的數字看似具有邏輯性和精確性,其實只是將不同的材料隨意安排,使得作者的寫作過程暴露在讀者面前,而與故事本身并無多大的關聯。這種敘事模式摧毀了約定俗成的傳統文學形式,是對傳統寫作方式的諷刺與嘲弄,也迫使讀者必須重新審視文學的含義。
首先,在故事的開始,巴塞爾姆就通過列清單的形式來介紹攀登者的出場。“1.我在設法攀上玻璃山。……4.人們在山腳下望著我。5.這里我還是初來乍到。6.但人群中有我認識的人。”句子1-4是對傳統童話故事的戲仿,但是5-6就完全脫離了傳統寫作模式的秩序。通過戲仿,巴塞爾姆成功將讀者置身于困惑和不解的狀態,即他們不知道接下來讀到的將會是什么樣的故事。巴塞爾姆通過這種開場的方式暗示了滑稽與荒誕的現實社會。
其次,隨著情節發展,并沒有出現所謂的情節發展過程,即背景、發展和高潮。相反,通過拼貼的技巧,巴塞爾姆批判了在傳統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嚴肅和老套的慣例。拼貼是將許多不同的、彼此沒有任何聯系的碎片聯系在一起。例如“56.‘在現實中淫蕩趣味的減弱最近已告結束。——安登·艾倫斯威格。”“66.‘平靜統治著這個國家,感謝大家充滿信心的智慧。——M.蓬皮杜”等。這些引文的插入揭露了在后現代社會中后現代主義作家只注重語言的建構而不再關注傳統的文學作品的寫法。
在《玻璃山》的結尾處,當那位攀登者最終成功抵達山頂后,他并沒有拯救公主,而是將她“朝山下的熟人扔去”。這樣的結局充滿了荒誕和不確定性,仿佛巴塞爾姆給出的這個結尾僅僅是對讀者開了個玩笑,讀者們無須認真對待,或許這只是對傳統童話故事中的大團圓結局進行的諷刺性批判。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們經歷了很多不確定的事件,并且所有事情似乎都沒有結局。在《玻璃山》中,結局的缺失反映了現實社會的不確定和荒誕。
四
盡管巴塞爾姆的作品多是虛構出來的,但它們從未脫離過現實的社會生活。后現代主義批評家帕特睿希雅·沃認為在巴塞爾姆的大多數作品里,我們總能發現隱藏在虛構作品中的真實的生活面貌。在《玻璃山》中,現實生活的痕跡隨處可見。在作品中,作者通過描述“我”努力攀登玻璃山嘲諷和挖苦了當時在美國流行的核心價值觀。如果玻璃山象征著現代社會,那么豎立在山上的那座金色的城堡就代表著美國夢。巴塞爾姆用山頂來戲仿美國夢,生動地再現了現代人不惜代價去追求成功的丑態。玻璃山下躺滿了失敗者,他們的傷亡代表了現代人為了追求成功所付出的沉重代價。當敘述者登上山頂后發現自己苦苦追求的象征物“變成了一位美麗的公主”,便毫不猶豫地將她“朝山下的熟人扔去”。這一動作意在隱喻扔掉一直以來備受追捧的“美國夢”,扔掉所謂的“偉大的美國小說”,扔掉“中心和權威”,同時也“暗示人生的最高理想原來如此空洞乏味”,人生毫無意義。
巴塞爾姆也通過戲仿猛烈抨擊了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金錢至上的人際關系。小說中“我”的熟人們,在山下非但不為“我”加油,反而沖我大聲謾罵,幸災樂禍地站在山下看著“我”艱難地往上爬著,期盼著“我”摔落下去,為了誰該得到“我”的房子而爭論不休。他們是一群自私殘忍、唯利是圖的現代人,看到山下或死或傷的失敗者們,他們幸災樂禍并且“在墜落的爵士中間走來走去,收集戒指、錢包、懷表、女士的遺贈物”,他們“撬尚未死去的騎士的金牙”。巴塞爾姆通過刻畫山下看客的冷漠和貪婪,諷刺了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
《玻璃山》中對人和狗的戲仿也向讀者揭示了人們價值觀念的扭曲。“人行道上盡是色彩絢麗的狗屎:褐石、茶色、火星黃、黃褐、鉻綠、象牙黑、玫瑰茜草。”巴塞爾姆在描述人時只是運用了普通的字眼,而講到狗屎時,卻用詞考究,優雅得體。他們對狗喜愛有加,卻對周圍骯臟的生活環境視而不見。作者通過荒誕的語言諷刺了當代人的虛偽。
五
綜上所述,巴塞爾姆戲仿了原童話故事中傳統的英雄形象、敘述模式以及荒誕的社會現實。通過戲仿傳統童話故事,巴塞爾姆刻畫了一個怪誕的現實世界,揭露了后現代社會中人類生活無目的、無意義的狀態和人們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本性。這部作品也反映出大多數后現代主義作家的觀點,即世界是荒誕的,人活著毫無目的。通過對童話故事內容與形式的大膽革新,巴塞爾姆向讀者展示了荒誕社會的方方面面,同時也讓讀者對后現代現實社會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Genette,Gerard. Palimpsests: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Degree[M].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7.
[2] Ommundsen,Wenche. Metafictions Reflexivity in Contemporary Texts[M].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1993.
[3] Waugh,Patricia. Metafic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elf-Conscious Fiction[M]. New York:Methuen,1984.
[4] 安德魯·朗.玻璃山上的公主[M].顧生根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5] 鄧軍.熱奈特互文性理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7.
[6] 董雯.生態意識的覺醒:以生態批評理論解讀巴塞爾姆的《玻璃山》[J].學術探索,2010(6).
[7] 熱拉爾·熱奈特.熱奈特文集[M].史忠義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8]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 唐納德·巴塞爾姆.巴塞爾姆的60個故事[M].陳東飚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