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妙
摘 要:歌謠,作為“抗戰”語境下的一種集語言、音樂、舞蹈及詩歌等體裁熔為一爐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較高的思想意義、藝術創造力和更廣泛的群眾性,成為革命群眾文藝最主要的形式之一。這些歌謠,在思想內容上充分反映出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感,抒發了對拯救他們的共產黨、八路軍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表達了決心“抗戰”到底的斗志和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在藝術風格上則明朗歡快,千姿百態。“抗戰”歌謠壯大了革命根據地的文化陣地,充實豐富了中國歌曲的寶庫,在歌曲的體裁體例上有了新的拓展。
關鍵詞:革命歌謠 內涵 藝術特色
革命根據地“抗戰”歌曲的普遍流行,帶動了“抗戰”歌謠的創作。歌謠,作為“抗戰”語境下的一種集語言、音樂、舞蹈及詩歌等體裁熔為一爐的藝術表現形式,是軍民的戰斗生活與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切的藝術反映,深刻影響著其他文藝創作活動,具有較高的思想意義、藝術創造力和更廣泛的群眾性,成為革命群眾文藝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山西革命根據地的“抗戰”歌謠,大體可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適合舞臺和街頭表演的、有曲譜的創作,如《東南西北》《十圈圈》《朱總司令下命令》;二是為地方民歌小調改填新詞,采用舊形式演唱新內容的歌謠,如《繡荷包》《逃難歌》《姐妹觀燈》;三是口頭流傳,類似“順口溜”那樣,沒有曲譜,如《趕快回》、《打火車》、《紅旗插上太行山》等。
“抗戰”歌謠創作的題材十分廣泛,反映的“抗戰”生活是多方面的,并且是人民群眾在生活中長期創作形成的,因而一般易唱易記,也便于填詞和流傳,表現出民間歌謠所特有的細膩和動人的風格。英勇的八路軍挺進山西,老百姓熱情歌唱《延安出救星》:“日本鬼子燒又殺,/人民苦難重。/延安府,出救星,/來了恩人毛澤東,/帶來八路軍。”《太陽不落照太行》:“太行山下沒太陽,/千年萬載遭災殃;/如今來了共產黨,/攆走黑暗亮堂堂;/受苦人民翻了身,/太陽不落照太行。”
首戰平型關,八路軍115師把日軍打了個落花流水。平型關下的繁峙縣人民歡呼雀躍,夸贊《平型關上逞英雄》:“英勇善戰八路軍,/平型關上逞英雄。/坂垣師團被殲滅,/‘抗戰史上第一功。”在最危險的時候,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要活就要干》:“山上流水嘩啦啦,/云雀叫呀哈哈哈。/鬼子來了咱就打,/打不過,咱就飛走啦,/叫鬼子干急沒辦法。/白天修路晚上破,/找到電桿馬上攏。/叫鬼子有腿不能走,/有嘴變啞巴。/鬼子想來大掃蕩,/埋了地雷等著他,/管叫他回老家。/要活就要干,/要干就得干到底,/要干就要干勝利!”
盡管日軍占領了大城市和交通線,但廣大的山區、農村在抗日軍民手中,人們對“抗戰”前景充滿信心。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渾源縣,人們傳唱: “日軍占了一條線,/八路軍占了一大片。/八路軍好,日軍背,/割了洋煙種蘿卜。/蘿卜也熟了,/日軍也死了。”
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使日軍陷入滅頂之災。在太行山區傳唱的《鬼子怕八路》,把侵略者的窘境丑態刻畫得形象逼真: “日本人,真不行,/缺少糧草和救兵。/天天鉆在據點里,/心驚肉跳光念經。/白日想回家,/晚上怕雷崩,/
哎喲喲,怕的就是八路軍。”
根據地人民組織起來,站崗放哨,參軍支前,變工互助,減租減息紅紅火火地生活。在晉中,妻子《送郎參軍打日本》:“一道道水,一道道山,/我送郎君汾河畔。/汾河流水永不斷,/千言萬語說不完。/小日本,真可恨,/放火燒殺又奸淫。/郎君參軍打日本,/打敗日本再回村。”在晉察冀抗根據地,姑娘們以嫁給八路軍為榮: “柳樹開花一團金,/尋人要尋抗日人,/有吃有穿真光榮,/每天起來打日本。”前方殺敵,后方支前。晉綏根據地的婦女踴躍做軍鞋:“針線兒不大麻麻密,/線不斷來手不歇。/軍鞋雙雙做得好,/戰士穿上正合腳。”
當年流傳在晉中一帶的歌謠《歡迎八路軍進城》再現了軍民之間的魚水情深:“八路軍,進了城,/家家戶戶都歡迎。/男的架柴燒茶水,/婦女穿針忙補縫。/娃娃掏出落花生,老漢送兒去參軍。/叫同志,喚弟兄,多年痛苦無處伸。/如今你們進了城,為咱報仇把冤伸。”
八路軍贏得了人民由衷的擁護和愛戴,老百姓說《八路軍為了咱》:“梨子樹,開鮮花,/軍隊和咱是一家,/咱們擁護八路軍,/八路打仗為了咱。”
《軍民好比一家人》:“東八路,西八路,/都是咱們的好隊伍,/見了群眾滿臉笑,/抽空給你擔水掃街道。/八路軍,老百姓,/軍民好比一家人。”
甚至覺得《八路比咱爹娘強》:“太陽出來滿地紅,/八路軍處處為百姓。/不講吃喝不講穿,/為的是百姓少負擔。/不避風霜不怕冷,/為的是百姓少受窮。/不為名譽不為官,/為的是百姓把身翻。/不怕犧牲不怕苦,/為的是百姓享民主。/頭上親人數爹娘,/八路軍還比爹娘強。”
連孩子們都知曉《比個八字給你瞧》:“要問哪個隊伍好,/弟弟妹妹咧嘴笑,/伸出兩個手指頭,/比個‘八字給你瞧。”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教育下,根據地的人民早已不是“抗戰”前那種受剝削、受壓迫的愚昧百姓了,他們是站到了歷史的潮頭上來認識自己,認識周圍的社會,并且放眼觀望世界風云了。在根據地的民謠中,就有國際形勢題材的作品出現,而且完全是老百姓的創作,如《蘇德戰爭》《中英美北非會議》《莫斯科三國會議》等,歌頌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軍。如在《第二戰場開辟》這首歌謠中唱道: “六月六號兩點鐘盟軍把陸登,/在法國北海岸先占克恩,/腰斬科坦丁,二戰場打得兇。/老鄉們,腰斬科坦丁,/二戰場打得兇。/艾森豪威爾盟軍指揮官,/統大兵百余萬進攻海灘,/飛機坦克車展開大戰。/老鄉們,不到一個月就把瑟堡占。/收復卡芬京城,紅軍真英勇,/明斯克快占領,夏季攻勢兇,/英美蘇東西南三面齊夾攻。/老鄉們,希特勒不完蛋,/你說他怎能行。”
這些歌謠,在思想內容上充分反映出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感,抒發了對拯救他們的共產黨、八路軍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表達了決心抗戰到底的斗志和不畏艱險的樂觀主義精神;在藝術風格上則明朗歡快,千姿百態。
一是樂段短小,三五句為一段,而段落多的,內容包涵量也大,這是由于中國傳統民間歌謠的傳承很大程度上維系于民眾集體性程式化的發展脈絡形態,歌謠的藝術創作結構也大多都會有一個現成的基本話語組合框架被套用效仿。如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的“四季歌”“五更調”“八段景”“十杯酒”“十二月歌”等歌謠結構形式,即是按照人們掌握的自然時序為線索而編連,把各種事件、典故或歷史人物等主題內容編排在一首渾然一體的歌謠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演繹流傳。山西革命抗戰歌謠在藝術創作結構方面,同樣繼承了傳統民間歌謠的這種語言系統模式。
二是故事性強,講明事件的來由并從中刻畫人物。如《左權將軍》敘述左權的身世,并誓死要為左權將軍報仇:“左權將軍家住湖南醴陵縣,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老鄉們,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參加中國革命整整十七年,/他為國家他為民族費盡心血, /老鄉們,他為國家他為民族費盡心血。/日本鬼子五月掃蕩咱路東,左權將軍麻田附近光榮犧牲啊……”
三是多采用賦比興手法,歌詞明朗,婉轉抒情,妙語迭出:“七月里連陰八月里暗,共產黨領導我們打日軍。陽婆婆上來滿山紅,共產黨領導我們翻了身。”又如,“天上的星星地上的燈,八路軍多得數不清”。這些歌謠并沒有固定的形式,因為它首先是由群眾用口語唱出,四言、五言、七言等都有,平仄自由,押韻也不十分講究,韻腳多是根據地方語音來定。
四是大量運用比喻、擬人、雙關、重疊、白描、夸張、象征、諧音等修辭手法,集中了人民群眾的語言藝術精華,展現了人民群眾無窮的藝術創造力。而且各種修辭手法往往并不是孤立單一的運用,各修辭格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常常交替出現,甚至交織于一體,從而創造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生動鮮活、令人神往的藝術畫面。如《八路軍拉大栓》:“瞄了一瞄準叭勾打死個小日本,他兩眼一瞪就上了西天哪哎嘿呦。”既運用了摹聲,又采用了雙關,還蘊含著比喻、夸張的色彩,在輕松幽默之中展現了人民群眾對于抗戰勝利的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再如唱響全中國的《東方紅》,首先用“東方紅,太陽升”的起興手法,通過日出東方的祖國壯麗山河烘托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的偉大光輝形象。整首歌謠綜合運用了賦、比、興、象征、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以最隆重、最熱烈、最誠摯的樸實情懷表達了中國人民群眾對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的無限崇敬。
抗戰歌謠的興起和新民歌的發展,有力地抵制、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宣傳,鼓舞了抗日軍民艱苦卓絕的斗爭,激發了成千上萬人民群眾的藝術創造力,并且壯大了革命根據地的文化陣地,豐富了中國歌曲的寶庫,在歌曲的體裁體例上有了新的拓展。一方面,“抗戰”歌謠與民間歌舞表演相結合,形成了載歌載舞、歡快熱烈的歌唱表演作品。如賀敬之分別與劉熾、馬可合作完成的《勝利鼓舞》《南泥灣》等,都融會運用了民間歌舞表演的藝術表現手法。另一方面,“抗戰”歌謠與多聲部聲樂相結合,演繹出一些體裁多種多樣的群眾性合唱作品。如《呂梁山大合唱》《八路軍大合唱》《晉察冀民眾四唱》《生產四部曲》等等,都是一部部聯合演唱形式,具有山西民間風味與民歌風格。再者,抗戰歌謠與話劇戲曲相結合,開啟了新秧歌、新歌劇的嶄新局面,創作出如《農村曲》《軍民進行曲》《無敵民兵》《兄妹開荒》《減租會》等新式歌劇。這類作品既吸收了中國民間歌謠曲調,又吸納了西方作曲技法,歌詞則富有農民群眾的語言特色,結構與情節相比以往更加復雜多變。這類歌劇的素材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活斗爭,曲風都來自于各地民歌民謠,因此,在群眾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并順勢在解放區掀起了新秧歌運動,從而極大提升了民間“抗戰”歌謠的藝術高度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