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揚
為實體經濟薄弱環節“輸血供氧”
2017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正在迎來轉型升級窗口期,迫切呼喚普惠金融在小微、“三農”等領域踐行,把金融服務的“雨露”惠澤鄉村和實體經濟薄弱領域。
業內專家表示,銀行業作為金融服務的中堅力量,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創新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為經濟轉型升級“輸血供氧”。
創新服務模式為“三農”持續發展“輸血”
發展普惠金融,重點在于解決小微、“三農”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順應小微、“三農”客戶需求變化,不斷健全服務體系,持續改進業務流程,創新服務模式,豐富服務方式,普惠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及時性和可獲得性大為提高。
褚時健8年孕育“勵志”褚橙,日本的木村用9年孕育“傾注了生產者靈魂”的蘋果,在淮安,有農民企業家正用5年甚至20年創造中國自己的鴿類種源基地。在這位農民企業家執著的匠心背后,是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經濟的幾番潮起潮落,其背后更有金融機構的鼎力支持。
“我剛開始辦貸款遲遲辦不下來,后來和江蘇銀行聯系,短短兩周時間,就在江蘇銀行成功辦理了500萬元貸款。”江蘇天裔鴿業負責人唐則裔告訴筆者。
江蘇天裔鴿業是一家集種鴿飼養、品種研發和鴿類產品銷售的新型養殖企業,由于公司前期自有資金投入較高,為擴大經營,需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但因無抵押物而申請困難。
“江蘇銀行楚州支行第一時間上門,深入了解天裔鴿業的運作情況和管理經驗后,為其創新打造了量身定制的貸款服務方案。”江蘇銀行淮安分行行長陳亞明介紹說,正是深入的走訪讓江蘇銀行敢于發放貸款,正是江蘇銀行的創新動能使其更善于量身定制具有針對性的服務方案,正是迅速的上門服務讓江蘇銀行為企業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如今,天裔鴿業先后榮獲江蘇省扶貧濟困獎、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稱號等榮譽,正致力于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蛋鴿養殖基地。
筆者了解到,江蘇銀行積極圍繞農業方面的相關政策和監管要求,積極發展縣域支行涉農貸款業務,將自身優勢與扶貧政策相結合,精準切入找準金融助力脫貧攻堅著力點,開發多樣化“三農”金融產品,推動信貸資金流向農村,流向貧困戶。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全行縣域和涉農貸款余額達1461.62億元,比年初增長14.22%,高于全行各項貸款平均增速2.57個百分點,占貸款余額的20.15%。
完善社區金融生態圈 打通普惠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普惠金融已成為金融業轉型發展、尋求新增長點的重要方向。銀行物理網點滲透充分,在社區服務方面持續發力,達到了聚集客戶、融合消費場景、滲透金融服務的效果。
在此方面,華夏銀行倡導運用“互聯網+”的跨界思維,打造智慧社區生態圈跨界服務平臺系統,通過“華夏e社區”和“華夏e商圈”系列APP,聚集社區周邊商戶和社區公眾服務機構,打造場景式金融服務,實現金融服務緊密融入百姓“衣食住行游”生活中。
華夏銀行先后研發了華夏e支付、e繳費、e貸款、e理財四大平臺。細分來看,華夏銀行借助移動設備支付、二維碼、云閃付、支付寶、微信支付、面對面收款等多種e支付方式,打造安全、方便、快捷、無障礙的消費體驗。
此外,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讓金融服務更快速、高效地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為解決客戶的多元化貸款需求,華夏銀行推出華夏e貸平臺,組合線上秒貸、積金寶、薪金貸及信用卡產品,及時解決客戶資金需求,在購物中即可辦理貸款,線上線下均可融資。
新平臺、新組合之下,華夏銀行智慧社區生態圈產品通過生活服務吸引客戶注意、金融服務增加客戶黏性,全面提升客戶價值,形成華夏銀行新的業務增長點。
普惠金融仍是短板 銀行須繼續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
從整體上看,普惠金融仍然是當前金融體系中的短板和薄弱環節。今后幾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普惠金融的發展程度也是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過去幾年,銀行加大了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但在脫貧攻堅和“雙創”等其他普惠金融領域還有差距,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普惠金融政策的內涵和外延。
“對我國而言,需要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特征,多管齊下,不斷完善政策支持環境。銀行業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創新力度,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
具體來說,溫彬建議,一是完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要加快民營銀行、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機構的發展,探索設立適合普惠金融特點且具有商業可持續性的金融機構,形成多層次、全功能、廣覆蓋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支付環境、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豐富服務品種,降低服務成本。三是創新信貸文化。要突破授信依賴擔保、抵押的傳統信貸文化,樹立全新的信貸文化和理念,建立與普惠金融相適應的風險體系和流程。四是加快信息科技應用。大力發展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直銷銀行等渠道,降低運營成本,增強信息透明度,拓展金融服務的寬度和深度。
“銀行在業務層面要不斷開發普惠金融產品,服務‘三農,大力推行農戶聯保貸款、林權抵押貸款等,適時開展農村房屋抵押貸款、農村土地抵押貸款等;在產品創新層面,要學習互聯網金融機構,借助科技創新,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推廣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業務,增加普惠金融服務產品線;在精準服務普惠人群金融訴求方面,要增加金融服務代理機構與代理業務,除提供各種存取款銀行基礎服務之外,還可以嘗試幫助弱勢人群開展理財、貸款等高級別金融服務。”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