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璇 焦瑩雪
摘要:該文主要以剖析甘肅省高職院校法律事務專業生存現狀及出路走向,并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重新審視該專業目前出現的困境與尷尬,以期能夠重塑法律事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其培養規格及模式,突出實踐技能,拓寬就業范圍,激活該專業的發展空間及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法律事務;人才培養目標;實踐技能
一、區域調研
一方面,對我省現有21所高職大專類院校調研,其中僅有3所高職大專院校開設了法律事務或與其相關的法律類專業。其中包括甘肅聯合大學(現已更名文理學院,部分學科升為本科)、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及蘭州外語職業學院。其中僅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院設置了1個專業,即法律事務專業,其他兩所院校分別均設置了2個專業及方向,分別是法律事務、司法行政或司法助理。法律事務專業在甘肅省內開設院校較少,招生人數均介于50人左右。
另一方面,以用人單位法律人才需求為視角,針對企業法律意識、糾紛解決途徑、企業常規及棘手法律問題等進行調研。探尋企業所需的核心職業技能,重構法學課程,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此次調研主要面向90家不同性質的企業,并隨機發放了70份調查問卷,回收60份。其中注明企業名稱的有57家,未注明企業名稱的有3家,回收率達到81.4%,調查問卷有效率達到98%。數據顯示,54%的企業非常重視企業法律文化及員工的法律知識,并經常組織員工接受法律知識培訓;84%的企業認為法務助理應具備合同擬定與審查、調解法律糾紛、法律培訓、法律咨詢服務及代表企業參與訴訟活動;60%的企業認為商法知識應在課程中占比更重。
二、專業窘況
1.高職法律事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法學職業共同體的實際需要脫節。眾所周知,法律專業行業特色濃重,傳統就業崗位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書記員等,這些崗位更青睞本科及以上學歷層次。而高職高專法律專業培養目標沒有切實針對法學職業共同體的實際需要,定位模糊,對法律應用性人才闡述不夠清晰,沒有充分突出高職的特色。其結局是產出的人才,理論上不如本科生,技能上不如技校生,不被市場需要的尷尬局面。
2.法律專業最權威的資格證書——司法考試門檻較高,且自2017年以來司法考試改革,專科考生不被允許參加此項考試,嚴重阻擋了高職法律輔助人才的職業資格認定,2016年起不止一所高職院校的法律事務專業因就業率問題被麥可思調查亮黃牌,2009—2015年連續7年,高職法律類專業都被列入紅牌警告專業,即就業前景最不被看好的十大專業之一。以2016 年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為例,在失業量大、就業率低的專業中,高職法律事務專業名列第一,就業率僅為75%。
3.課程體系設計針對性不強,課程內容缺乏職業特色,無法做到課證融通,專業核心技能不夠突出,課程沒有實際對接就業崗位及崗位技能,以至內容空洞,沒有突出與崗位技能對接的核心課程,導致課程雖全面,卻缺失亮點及就業競爭力。
4.實習單位及就業崗位單一,主要從事公、檢、法相關工作,但在學生實際畢業后卻無法滿足上述機關工作人員的要求和素質,因此,造成實習單位與就業崗位脫鉤的現象。
面對種種窘況,該專業發展步履艱難。想要沖出困境,重構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高職法律事務專業不宜再盲目跟隨傳統培養模式,應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重構專業課程體系,調整核心職業技能的相關課程內容,如:訴、審、調、寫、咨,通過5大技能的明確和完善,增強法律專業學生進入大中小型企業的競爭力,從而拓寬就業面。放棄司法考試,另辟蹊徑探尋與法律相關崗位群的職業技能證書。例如人力資源管理資格證書、速記速錄師職業資格證書、秘書資格證書。與此同時,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在原有基礎上突破常規,由主要向公檢法輸送法律人才轉變為主要向企業輸送法律人才,以幫助高職法律人才盡快將所學運用于實際工作崗位,學以致用,提升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