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燕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大學開設的德育課,本文從本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對德育的目的進行探討。借鑒德育生活化的觀點,探討現代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的情況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應怎樣轉變。
關鍵詞:德育生活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政課教學
在大學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大門課程的全部教學內容中,無時無刻不在貫穿著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其中,主要的道德教育內容有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教育以及道德的基本理論和三個生活領域中的基本道德規范要求。內容涵蓋的領域廣泛,全面包含了各種道德知識和道德要求。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困惑。如何在這寬泛的內容中把握重點內容;對教材中在不同章節中重復出現內容的處理,如在人生觀中倡導的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的為人民服務的道德建設的核心;如何讓教材中略顯空洞的內容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真正做到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等。
基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首先想到德育目的。德育的目的是什么呢?為什么要進行道德教育呢?關于德育目的,學術界有各種說法,有如下典型的觀點。一是認為德育在本質上體現了國家意志和社會理性,德育目標應適應特定歷史時期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當代中國社會的德育要體現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意志和當代中國社會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認為生活是德育的目的,強調德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活和改造生活,使學生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德育要服務于生活的目的。真實有效的德育必須以生活為根基,從生活出發,不能從抽象的道德概念出發,在動態的生活中展開,并回到生活中去。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重視道德實踐,認為學習道德理論并不能實現德育的目的,要在生活過程中通過過有道德的生活進行德育。三是德育的目的在于對人自身全面發展的追求。強調人在世界中的主體地位,人的價值是最高價值。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培養人和發展人。德育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資源,德育為人的全面發展設定了普遍性的價值坐標,德育為人的全面發展創設了一種人生理想境界。四是認為教育蘊涵著人類對幸福的追求,教育要關注人類永恒的主題,即人的幸福,高校生活化德育的根本旨趣就是幫助大學生構建幸福的大學生活。高校生活化德育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樹立科學的幸福觀;引導大學生洞察生活,感悟生活,去體驗幸福;引導大學生努力奮斗,去創造幸福。五是德育是培養人、塑造人的工作,德育要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高校德育要重視現代人格的塑造,現代人格是指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一種心理狀態。
以上各種觀點從德育的不同角度出發,闡述了德育不同方面的本質和特點,值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去認真思考和探索。傳統的德育目的觀點強調德育要解決培養人的問題,強調德育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強調德育的意識形態性,無疑具有真理性,是必須在德育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原則;然而在德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實。長期以來,德育目標理想化,忽視學生的層次性,接受能力以及思想覺悟的差異性,造成德育目標和學生思想現狀的巨大差距。德育內容寬泛,涉及的領域廣而不具體,有的教學內容空洞,難以指導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對相關內容不感興趣。把美德當成知識進行灌輸,學生具有了道德知識,卻未必有道德情感,信奉和踐行道德觀念。正是在認識到以上種種問題的基礎上,學術界逐漸提出德育生活化的觀點。德育生活化傳承了杜威和陶行知兩位教育家的思想。杜威推崇“教育即生活”,反對道德教育脫離社會生活,陶行知認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德育生活化就是要關注處于現實生活世界中的感性的人,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實踐哲學的人文關懷,在生活中去找尋道德的本意,如對人生幸福的追求,人自我實現的追求,完美人格的塑造。雖然德育生活化的觀點也受到了置疑,但它的提出對于解決我們在德育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提供了重要啟示。
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了重大的轉變,這種轉變對今天的德育提出了挑戰。首先面臨著文化多樣性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個國家交往日益加深,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交融。對此我們要尊重文化的差異性,以平等開放的態度參與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同時要立足本土文化,合理地吸收改造外來文化,克服本土文化的消極因素,構建我們的文化價值體系。而我國也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思想道德觀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同時存在。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消極思想泛濫,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我們要傳承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克服現代社會的消極思想,實現傳統和現代的對接。其次面臨著互聯網時代的挑戰。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從人們接觸到的信息來看,信息量大,來源廣泛。其中真實信息與虛假信息、積極健康信息與消極頹廢信息魚龍混雜,深深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從人們的交往方式來看,因為互聯網的開放性的特點,人們的交往呈現出開放、平等、互動、廣泛參與的特征。個體的主動性得到了極大地增強,同時,傳統的家庭、學校權威消解,道德規范弱化。
面對當今的德育困境和挑戰,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我們需要適應新環境,轉變教學觀念。從教學理念上,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教師引導、注重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教學模式轉變。傳統德育課堂往往是教師主講,灌輸道德知識,學生很少參與,這樣的方式沒有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只是讓學生記住抽象空洞的道德知識,卻并沒有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違背了道德生成的規律,也難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將道德觀念轉化為自己的行動。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信息資源豐富,文化價值觀多元化,教師權威本身就面臨消解的危險,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再是權威和服從的關系。因此我們要轉變傳統的德育方式,在德育過程中,采用平等、民主、對話的方式,培養學生主體性道德人格,不是把學生當成道德的容器,而是引導其在紛繁復雜的價值觀中去選擇,培養其理性思考、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從教學內容上,應貼近學生的生活。應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特征,針對其在大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困惑,引導其積極主動面對困難,解決困難,過上幸福充實的大學生活。如引導學生適應從中學到大學的轉變,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如大學生活中每個人面臨的人際交往的問題,怎樣看待人生中的親情、友情、愛情,怎樣處理家庭關系、同學關系、戀愛關系。如大學生中有不少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引導大學生關注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識,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如大學生很多時間生活在網絡生活中,圍繞網絡生活,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明辨是非,慎獨自律,過健康有益身心的網絡生活。教師要善于發現身邊具有德育價值的事件,從身邊的小事去引導學生。從教學方式上,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注重實踐教學。課堂教學中,由單向式教學向師生互動式教學轉變,注重師生雙方的溝通交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同學之間相互質疑,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內安排討論、演講等教學活動豐富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參與社團從事志愿服務活動,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增進對社會的了解,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公德意識。讓學生結合社會熱點問題作社會調查,在調查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分析,撰寫調查報告。參觀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址等,訪問英雄模范人物,用生動鮮活的歷史事實感染學生,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總之,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讓德育貼近生活,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徐海生,杜威實用主義道德觀對當下德育教育的啟示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4.
[2]陳玉祥,德育生活化目標的人本解析,現代大學教育,2010.5.
[3]徐紅波、侯文華,德育生活化與大學生現代人格的塑造,教育探索 2010.3.
[4]陳桂香、顧愛萍、張文海,中國青年研究,2012.12.
[5]李祖平,基于交互主體性理論的大學德育生活化模式研究 理論月刊2009.11.
[6]文藝文,論大學德育生活化模式,道德與文明,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