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持軍 張燕妮
摘要:教育并不是簡單的說教,也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心靈與心靈的映照。張楚廷教授的《給新教師的101條建議》正是給予教師全方位的指導。在文中主要就張楚廷的《給新教師的101條建議》進行簡要的評述,以期為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張楚廷;101條建議;教育;心靈
張楚廷教授,一位被國內教育界所熟悉的教育大咖,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2017年入選中國當代教育名家。學者們還常常給這位和藹可親、談笑風生的老校長、老教授“改革家”“思想家”“哲學家”“批評家”等等頭銜,年過八旬高齡的張老笑言道:“其實,我只是老人家。”
張楚廷教授從教生涯超過50年,著述頗豐,已出版著作超過110余部,發表論文超過1300余篇,是教育家中名副其實的“高產家”。張教授的作品,從數學、體育到文學,從天文、地理到哲學,天馬行空,視線開闊,觀念新穎,語言生動,讓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風。
近日,張楚廷教授最新力作《給新教師的101條建議》在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面世。翻開這部著作,最讓讀者感動的是張教授對人性的關注、對學生成長的關注、對當下教育的深刻反思。 在一次采訪中,他說:“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映照,如果有一方(師生雙方,特別是教師一方)儼然以教育者自居,或者誤以為自己僅僅是教育者,就不可能有這種映照。”可以說,這的確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新教師滿懷熱情、充滿激情地踏上三尺講臺,準備將自己所學傾數傳授給學生時,往往會發現之前所做的種種準備,包括在大學課本里所學的課程、學識淵博的教授們傳授的知識,和實習的時候所學的教學方法,卻難以施展開來。究其原因,初出校門的大學生們對自己課堂上的學生缺乏必要的研究,對教育的本質缺乏足夠的認識,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就是教師與學生能夠做到心靈相通。教師能夠以生為本,以人為本,進行教學設計,進行課堂教學;學生能夠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和尊重,從而在課堂上愉快地進行學習,積極參與教師組織的活動,既有愉悅的情感體驗、知識的生成,又有個性與人格的涵養,這就實現了高效的教學。
而這一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
幸而,作為教師,我們現在有幸能夠從張楚廷教授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中,領略到一位教育者不斷學習鉆研與成長的職業歷程,吸取來自于人生閱歷與教育實踐總結的經驗和智慧,更好地促進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
該書采用漫談方式與教師交流談心,以自己從教以來的教育經驗為綱展開,巨細皆有,凡101條。首條為“關于建議的建議”,余為知識儲備、教法學法、知情意、語言煉金術、培養學生為人之道、新課程觀等等。敘述平實親切,切中教育肯綮,為張楚廷式教育箴言。這些建議基本切中新教師初入課堂所要面對的種種問題,立足于指導新教師們更快的適應教育教學生活。
張楚廷教授提倡從哲學的高度來思考教育,從人的本質的教育去方向教育真諦,不斷形成和構建自己的教育哲學。如《處理好直覺與邏輯的關系》《明確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把握內涵與外延》等篇章,從哲學的一般性原理出發,來討論教育、教學中的個別問題的處理,有利于教師從宏觀的角度來思考教學,認識教育,加深對教育的理解。
教師素養方面,張楚廷教授提出教師應該廣泛了解所教學科之外的其他學科知識,從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強授課的生動性和豐富些,達到吸引學生興趣的目的,如《鐘情心理學》《視音樂為教育之魂》《把音樂、美術、體育看得更重些》,提出了教師應充分利用人文藝術學科、體育學科的趣味性,提升教學視線的廣度。
書中還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教學方法,如《更多注意方法的訓練》《不妨只說好、對、能》《還是讓學生酸甜苦辣都嘗嘗》等篇目,都是張楚廷先生在執教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非常有效的、實用的教學方法。這些張教授積淀的教育金點子,即是對于當今的教育實際,依然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本書以《給新教師的101條建議》為題,既是作者對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致敬,更是一種中國化教育理論與的探索和超越,這本書,對新教師、對從業多年的老教師的品讀,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