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淑娟
摘要: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有用的人,對社會發展有利的人。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學校教育的關鍵。如今素質教育深入推進,把德育教育推上了教育教學計劃的重點,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在各科課堂都需要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英語;課堂文化建設;德育
中學英語新課程改革目標之一就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發展。德育作為中學教育的重要一環,不可缺少。傳統的中學英語教學注重的是英語知識的傳授和培養。由于受英語文章的歷史背景、語言差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傳統中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即使有一些德育教學,也是內容簡單,手段單一,無法吸收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收不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中學英語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
在英語新課程改革中,中學英語教材進行了重新編排和處理,增加了大量具有教育意義和時代氣息的文章。這些文章,題材廣泛,設計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中學生了解國外社會,增強對國外社會的認知,通過對比,增強對偉大祖國的崇敬和熱愛之情,也有利于中學英語教師利用這些文章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強中學生的責任意識、社會意識和道德品質。
(二)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
中學階段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定型,受周圍因素的影響很大,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中學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品德的可塑性特點,利用英語教材中的勵志故事正面引導學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品質,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
二、中學英語德育教育
(一)對德育滲透缺乏重視。
據調查研究表明,學校德育教育的現狀可以用名存實亡四個字來形容。絕大部分學校對智育教育有著絕對的重視,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為了通過學生成績來提高學校聲譽,學校教育幾乎全力傾注智育教育,除了必要的政治課上會涉及德育教育意外,幾乎沒有涉及德育教育的課程。片面地認為德育教育只是政治課堂的一部分,與其他學科毫無關系,導致其他學科的教師對德育教育不做計劃,想不到要把德育教育滲透入自己的課堂,學校德育教育發展停滯不前。以英語教師為例,他們就缺乏德育滲透意識,認為學校沒有明確分工,德育教育就不是英語教師的任務。事實上德育任務貫穿教育教學的始終,與任何學科都不是毫無關聯的。
(二)對教材的德育素材挖掘不充分。
中學英語教材蘊含著很多思想道德教育素材,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例如教材中的一個句子:If everybody offers a little love,the world will be come more beautiful。它是說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句話不但能夠讓學生想起來一首意思相同的歌曲,更能夠引發學生對于奉獻的思考。教師如果能夠利用這句話引導學生思考愛心的意義,以及對待他人的態度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就能夠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往往會忽略德育滲透,造成英語教材的的與價值流失。
三、中學英語課堂文化中德育的融合措施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利用教師的言行進行德育滲透。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使之成為學生仿效的榜樣。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學習掌握知識之道,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做人之道。課堂教學是實現德育滲透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師的自身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教師的儀表,教學中體現出來的激情和精神面貌都可以在無形中給學生一種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英語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這一重要形式,對學生言傳身教。在教學和生活中,養成對學生使用文明禮貌語言的習慣,使學生聽到的、看到的、學到的都是一致的,使言教身教合一。
(二)課堂教學與真實道德情景。
課堂教學中的真實情境最主要的是課堂人際交往中發生的各種場景,包括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等。這種情境因為過去一直沒有受到教師教育意識的足夠關注,教師和學生往往會在這種情境中展示出自己最自然本真的一面,因而它所體現的道德更多的是直覺性和習慣化的行為,因此也就更加利于師生之間進行更加有效的道德觀察、道德評價和道德教育。當然,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采用一些鼓勵課堂人際交往的教學方法,如交際法、提示法、社區式語言學習法、整體教學法、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合作型學習等,并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自己和學生在課堂交往時的道德行為和表現,及時給予評價或鼓勵。
在道德文化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虛擬情境抑或真實情境中,應鼓勵學生在對話與協商中提升其道德判斷和行為抉擇的能力。為了保證師生、生生之間對話與協商的有效性,在課堂交往中教師應注意有關言說與傾聽有關的問題。
(三)英語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
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學習,以便充實自己,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真正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的一舉一行都有可能影響到學生,教師需要以身作則,以人格感化人格,教育學生端正正確的生活態度。不斷地將教學理念和實際相結合,查找出自身的缺陷,總結教學經驗,關注教學動態,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注重自身的內在道德品質,引領學生們有寬厚待人的處事態度、樂觀精神以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真誠的對待他們,建立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用教師本身的人格力量幫助學生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更好的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
四、結語
教師應從情感維度上著眼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使教學內容在向學生呈現的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其在情感德育方面的積極作用。教師應巧妙地組織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成為滿足學生需要,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的誘因。因此,中學教師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只要選擇恰當的德育教育切入點,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就能達到德育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夏永燕。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5.
[2]梁健蘭。新課改下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0):63-65.[2017-08-10.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農村中學英語課程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最終成果;課題類別:自籌經費課題;課題名稱:“農村中學英語課程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15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