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楊子奇
摘要: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導致了國內的當代景觀設計盲目追求西方景觀文化在科學認知途徑指引下的邏輯思維模式,缺乏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思考。本文從藝術認知的途徑及中國傳統文化自身的內在邏輯出發,以“浙派”中國傳統山水畫入手,尋求民族的精神脈絡,探討中國傳統山水畫在當代景觀設計中所蘊含的哲學,展現其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浙派;景觀設計;園林;構圖形式;空間處理
一、“浙派”中國山水畫與當代景觀設計的關系
“浙派”山水畫在創作的過程中基于當地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條件,在尊重了歷史客觀條件的同時,又滿足了主觀的個人情感,將景物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在當代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則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既要尊重自然環境的同時,又要結合現實的地理條件,從而創造出一個有情感、有溫度的優秀景觀設計。“浙派”山水畫為當代景觀設計所帶來的啟示:
(一)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合理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觀,與傳統山水畫蘊含的哲學思想相適應,合理的進行改造以避免單純的追求形式。
(二)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營造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的自然景觀,減少對其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三)注重場地外對景觀有直接影響和作用的其他要素,考慮水文、氣候、植被及野生動物等要素特征,從而維護景觀的健康運行。
二、“浙派”中國山水畫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一)“浙派”山水畫中的意境美與當代景觀設計的融合。
意境是人們對外界景物所產生的一種審美心理體驗,是客觀環境的形式與自身所擁有的品格、意志、精神追求、審美愛好、生活情趣產生的直接聯系。“浙派”山水畫在空間上表現為化遠景為近景,突出對傳統山水畫“三遠”表現手法的弱化,表現出化遠為近的空靈意境的營構審美取向。在當代景觀設計中,要盡可能的保持人與空間景物的近距離接觸,并利用視、聽、觸、嗅、意等感覺方式去全方位的體驗,全身心的投入自然中,以增強意境與情感的深化。
蘇州博物館的庭院景觀設計承襲了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意蘊之美,黑色、灰色與白色和諧搭配,既有蘇州粉磚黛瓦的地域特點,又頗具中國傳統文化的水墨意味,是一座寫意的山水庭院。庭院中北面白墻前面的片石假山的運用,以白墻為紙,以山石為墨,山石錯落有致,將中國山水畫的意蘊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二)“浙派”山水畫中的構圖在景觀設計中的表現形式。
“浙派”在結構布局上強調情節性,多采用“一角一隅”的不全之景,并使用留白的手法簡潔有力而又具有藝術的完整性。即傳統造景方法中的藏景手法,半藏半露、虛實相生、若隱若現,既有一定的暗示,又有一定的保留。在空間分割上,常采用景隔屏障、綠樹繚繞進行空間的的暗示和心理誘導,同時引發觀者的共鳴與想象,營造當代景觀設計特有的含蓄之境。
北京紅磚美術館的景觀設計可謂是當代的山水園林,在空間的設計上收放自如、張弛有度,處處運用了框景的手法,使每一處框中之景都成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紅磚、青磚以及植物間的和諧搭配,步移景異、意蘊無窮。豐富了空間變化的同時,充滿了趣味與意境,極其具有美感。借鑒了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的山水樂趣,同時又結合了當代景觀設計的理念,塑造出了一個具有古雅樸素空間氣質的當代山水庭院式的園林美術館。
(三)“浙派”山水畫中的元素符號在當代景觀中的在創作與體現。
“浙派”山水畫中的亭、臺、軒、榭、山、石、水、木都成為了畫面中不可或缺的構成元素。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為了體現空間的層次感和豐富性,常采用交錯、重復、穿插、疊落、因子滲透等不確定性的處理方法,來完善路面、水岸、臺階、景觀小品、水景、坡地、雕塑等之間的功能滲透關系,為觀者提供視線的穿越、心理的跨越、行為的依靠和方向的識別與誘導。
南京證大喜馬拉雅中心中的立體公園,MAD建筑事務所正嘗試通過這一城市尺度的作品,實現一座理想中的“山水城市”。建筑的中心區域由一些散落在綠毯上的坡頂小屋構成,呈現出小村落式的環境,為大尺度的城市項目提供了宜人的城市空間。小橋連接著村落,從一個街區到另一個街區,串聯了假山、流水,構成了一幅充滿詩意的畫作。塔樓扮演了高山流水的遠景,而立體公園內水池、瀑布、溪流、水潭等水景承接了意象并隱喻具現化,模糊了遠景與近景的邊緣,營造了融合而富有生機的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契合,讓整座建筑的景觀設計充滿意境。
(四)自然型的植物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搭配種植。
綠色植被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觀賞對象,具有隨四季更迭、常見常新的審美觀賞價值。孤植的形式,常用來構成景觀中的視線焦點,從而形成聚景、點景、障景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對配置的組景,形成主從、高低、并置、呼應等搭配的效果;組團配置的綠植,或形成圍合環抱,或互相烘托陪襯,形成層林疊翠、曲徑通幽的意境。綠色植物與建筑、水體、山石、空氣、陽光等元素相結合,可以創造出具有各種詩情畫意的場景,使人心曠神怡、悅目怡情。
杭州西湖風景區,以其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也被譽為“人間天堂”。西湖湖面遼闊,視野寬廣,植物配置多從景觀的整體著眼,著重整體美和林冠線的節奏變化。環湖地區以垂楊柳為主景樹,保持“婀娜纖柳隨風舞”的西湖地方特色,并以體型巨大、樹姿優美、樹冠濃密的香樟作為基調樹種,突出西湖平緩、柔和輕快的地方格調,局部地區穿插水杉作為配景樹,以豐富林冠線的變化。花木配置多選用色彩鮮艷的花木,以增添“映水印影生色”之趣。
三、結語
“浙派”山水畫在審美意蘊上表現的意識特征具有開拓性,孕育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人文情懷,蘊藏著博大精深的東方美學與智慧。當代景觀設計中,要摒棄所追求的形式主義,在尊重客觀地域文化歷史自然的條件下,植根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與創意,借鑒其山水畫的思想理念及構成要素,探討當代景觀設計中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去闡釋中國人獨特的景觀審美特點,逐漸形成具有文化認同感、歸屬感的當代景觀設計理念。
注:本論文為2018年湖州師范學院創新創業計劃項目《中國山水畫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的研究成果;項目負責人:張雷 指導老師:楊子奇
參考文獻:
[1]趙以保.論明代浙派山水畫審美取向及畫史價值[J].中華文化論壇,2017(12).
[2]初冬.復歸“山水”[D].天津大學,2012.
[3]杜文嵐,李春.中國山水畫發展史管窺[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3(04).
[4]單國強.二十世紀對明代“浙派”的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