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晴
摘要:在全球化的信息社會中,人文科學研究者和文化產業實踐者應當積極調整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抓住“中國夢”走向世界的大好機遇,充分挖掘傳統文本中的經典元素進行創造性改編,通過各種跨媒介平臺生產優質的綜合性媒體藝術產品,并積極探索國際市場運作方式進行整合營銷,更好地實現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的全球傳播與世界性發展。
關鍵詞:信息社會; 媒體融合; 中國古代文學; 新媒體文藝; 跨媒介傳播
一、戲曲媒介傳播
這屬于最原始、最傳統的媒介傳播方式,卻仍然有創新的巨大可能。京戲街舞劇《融》涵納了太極、醉拳、埃及手和街舞,昆曲肢體劇《陀螺》則融匯了昆曲、肢體劇、現代舞等元素,后者更以戲曲、雜技、舞蹈和打擊樂的有機融合,運用寓言的方式表達社會人的無奈、身份認同的惶惑、坐困愁城的抑郁以及心靈深處的掙扎,頗可印證德國耶拿大學理論哲學家沃爾夫岡·韋爾施( Wolfgang Welsch) 所云: “全球化帶來的最迫切的問題就是身份認同的問題———人的身份認同以及文化的身份認同”,因而具有強烈的現代性喻指。張藝謀執導的取材于《左傳》中“鄭伯克段于鄢”故事的京劇作品《天下歸心》,其所采用的多媒體手段雖僅點睛般寥寥幾筆,極盡簡約卻充滿想象智慧。比如借助各型舞臺技術團隊用多媒體皮影呈現鄭莊公平叛的戰爭場面。此后音樂聲響起,演員們的身影疊加在皮影之上,最終破紙而出,幾位主要人物也正式登上舞臺,大大拓展了花臉、老旦等行當的舞臺表演空間。即便是傳統戲曲的創作,在信息化語境下也必須充分利用媒介化傳播( mediated communication) 來盡量填平知識鴻溝( knowl-edge gap) 。
二、音樂媒介傳播
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但能有曲譜流傳的非常稀少,所以根據古文獻中的詩詞曲新編古樂和新創古風歌曲,也是傳承和傳播古代文學的重要途徑。比如鄧麗君《但愿人長久》取詞于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郭文景《愁空山》淵源于李白長詩《蜀道難》,姜育恒《梅花三弄》化用裴休《宛陵錄·上堂開示頌》和元好問《摸魚兒·雁邱詞》,還有徐小鳳《別亦難》、伊能靜《念奴嬌》、霍尊《卷珠簾》、毛寧《濤聲依舊》、鄧麗君《人面桃花》、梅艷芳《床前明月光》、黃安《新鴛鴦蝴蝶夢》,以及中央民族樂團敦煌曲譜《水鼓子》、上海民族樂團敦煌曲譜《急曲子》、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藝術團《詩經》、香港歌劇社合唱團《聲聲慢》等。趙麟為馬友友創作的協奏曲《度》,表現的是《大唐西域記》的故事,三個樂章名為“相”、“喜”、“悟”,以表現玄奘西行取經不同階段的心境。作品力圖用最純粹的音樂來表達復雜的思想,旋律和風格趨向傳統,配器與和聲則運用不少新穎的手法,馬友友的大提琴呈示出人性的精神和追求,吳彤的笙則注重表現佛法的玄妙,這種東西文化對話的構想,較好地呼應了整部作品的主題。
三、影視媒介傳播
大銀幕電影是古代文學傳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四大名著都有多部同題影視作品甚至戲說、搞笑的翻拍版。然而,近年來的大多數相關題材影視,基本上都是從純粹商業、娛樂甚至媚俗角度出發,往往不太尊重文化傳統和藝術真實,甚至折騰出許多俗不可耐乃至亂不堪言的輕薄之作。近兩年的作品中,王競導演的《大明劫》放棄了戲說式的編排手段,充分利用各種古物和文獻,關注歷史細節的逼真精致,只在確有必要的地方用 CG 技術進行加工和渲染,沒有刻意追求唯美、炫目卻違背歷史規律的視覺奇觀,而是在風格上努力傳達明朝末年凝滯沉重的氣息,以凸顯一種年代感和末世情懷。濃重的霧氣、陰郁的天空等營造出的冰冷色調,烘托起令人窒息的詭譎神秘的氛圍。片中的服裝、家具,乃至火器、鎧甲以及西北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造成一種具有震撼性歷史美學特征的藝術張力,人性的掙扎與人心的博弈使得歷史面相得以最大限度的呈示。而改編自《西游記》第九至十一回的《唐皇游地府》,則以極簡主義手法與黑白影像風格,巧妙地運用了連環畫和字幕,將現實的中國故事置于歷史語境下,批判性與幽默感兼而有之。
四、全景媒介傳播
在“三網融合”與“三屏合一”為表征的信息社會中,文化傳播越來越依賴智慧城市尤其智慧型信息設施建設。而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為代表的移動屏性媒介,更使信息流源源不斷地匯聚到我們眼前,如何吸引資訊爆炸年代的受眾,是當下文藝作品生產的最大困惑。中國古代文學經過歷史演變,已經非常飽滿豐富且自成一體,很難再做加法去增益它的魅力,不妨將其中的經典元素抽取一點出來,然后與其他藝術形式相融合,這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也可以從全新的視角來厘清古代文學作品里“中國夢”內涵的流轉與變遷,選擇契合時代潮流的歷史故事進行改編,避免對外傳播中的文化隔斷,即文化斷層及其所致的傳統湮沒。恰如美國傳媒學者詹姆斯·凱瑞( James W.Carey) 所云,“傳播確切地說是一種互動,它不僅是再現或描述,事實上也是對世界的塑形與建構”。在此基礎上,再嘗試借助多媒體融合的全息技術進行文化創新實踐,重估我們面對世界藝術的無限可能性。
結語
在這個媒介和信息科技風生水起的全球化世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面臨著重要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雖然媒介本身并沒有力量來啟動有益的變化,但是技術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會變化進行迅捷而廣泛的傳播。我們設想的中國古代文學跨媒介傳播的基本路徑是,首先匯攏和聚集散落于民間的大量傳統智慧和美德故事,接下來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各種故事元素進行拆解重組,最后依據“創意驅動”原則來制作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媒體文藝產品,減少在古代文學傳播過程中可能遭受到的阻力,實現在全球文化產業鏈中的利潤最優化、影響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美) 保羅·伍德. 藝術的商品化[J]. 文藝理論,2007( 9) : 79 -91
[2] Stuart Hall.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Culture,Globalization and Ethnicity[C].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 27
[3]高宣揚. 流行文化社會學[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55 -15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