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林
摘要: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所必備的基本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計算貫穿于小學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因此,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最基本、重要的內容。本文中,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計算能力
計算是人們生活、學習和生產實踐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數學方法,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計算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生后續學習的基礎。計算教學不僅要使學生能夠正確的進行四則運算,還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數據的特點,恰當的運用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選擇合理靈活的計算方法和計算過程使計算簡便。計算教學直接關系著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關系著學生觀察,記憶,注意,思維等能力的發展,關系著學生的學習習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因此,小學階段的計算教學就顯得異常重要。如何有效地開展計算教學,成為了小學數學教師探討的焦點。
一、重視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數學以及計算產生興趣,讓學生熱愛計。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計算公式與方法,讓學生熟練的掌握,使學生計算達到準,快目的. 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鍛煉學習。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進行訓練。例如:可以采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擊鼓傳花計算游戲,一個孩子擊鼓,到哪名學生那里停止,老師出題學生迅速說出答案,保證準確性這樣鍛煉學生反應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記時口算,教師出計算題,進行競賽。運用靈活多種方式進行教學練習,從而使學生產生對計算的興趣,與此同時還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教師可以再課堂開始時,講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故事激發興趣。 運用一些與數學計算相關小故事豐富課堂氣氛,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興趣愛好,調動起學生學習氛圍,集中精神提高學習成果。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良好的計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聽課、認真思索、認真獨立地完成作業,并做到先復習后練習,練習中要做到刻苦鉆研、細心推敲,不要輕易問別人或急于求證得數。還要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在計算的時候要讓學生養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習慣。所謂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題目中的數字和符號;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無簡便方法以及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進行計算;第四步進行演算,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教師還要加強書寫格式的指導,規范的書寫格式可以表達學生的運算思路和計算方法、步驟,防止錯寫漏寫一些數字和運算符號。教師還要以身作則,作學生的表率。如:解題教學,審題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層次分明;板書簡明、重點突出。
三、掌握基礎的數學計算知識
學生面對計算題,要得到計算結果,首先要考慮運用概念、運算定律、運算公式,計算法則等。因此理解和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決定了是否具有良好的計算能力。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對這些基礎知識講解透徹清楚。比如,學生要具備分數四則計算的能力,就必須先要理解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約分、帶分數與假分數之間的互化等基礎知識和相應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師只有把有關的基礎知識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生在計算時才會減少差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切不可急于求成,應幫助學生從整理已學的基礎知識開始,運用遷移的方法,不斷地深入。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法”時,可以先讓學生回答加法的意義,學生就會知道是兩個數(或多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接下來讓學生觀察發現異分母分數、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再引導學生運用通分知識“化異為同”,于是問題就轉化為已掌握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法了。
四、加強口算和估算的訓練
作為計算的基礎,口算一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入門方法。口算能力的高低、快慢直接影響著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口算練習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盡量使試題具備針對性,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比如,初學時,教師可以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以及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為基礎,讓學生嘗試進行口算。有了這一基礎,教師再逐漸增加難度,多引導學生探索規律,提高學生對數據特征的觀察力及數學推理能力,如此便能讓學生在面對較為復雜的計算題時,仍然能夠通過口算迅速得出正確答案。
估算與口算一樣,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計算方法之一。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將估算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對數學規律、解題思路等進行估算,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估算意識。其二,鼓勵學生通過估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比如,一個油桶裝5千克油,有32千克油,能裝幾桶?通過這樣的估算訓練,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從而引起重視,主動探索估算方法,提升估算意識和能力。
五、徹底弄清楚算理和法則
算理和法則是計算的依據,正確的運算必須建立在透徹地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生只有算理清楚,法則記得牢固,做四則計算題時,才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小學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湊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數連加的概念,十進制計數法,有關數位的概念,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積、商的變化規律,分數的意義與性質,分數單位的概念,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約分與通分等概念,教師都應講解得很清楚,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學習新知識時,能發揮知識的正遷移作用。如,“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這部分知識就很重要。在講解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法則,小數、百分數互化時,教師就要用到它。分數單位的概念,在講解分數加、減、乘、除的計算法則時也離不開它。這兩部分知識,學生如果掌握得很熟練,學習小數、分數四則計算就能順利。
總之,小學計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天天練“,在時間上要講速度,在質量上要講密度,練習訓練要少而精,這樣才能提高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參考文獻:
[1]孫伏龍.營造學生喜愛的數學課堂[J].大東方.2016(30).
[2]劉素珍.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數學生活化[J].讀寫算. 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