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匠人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長河中關于技術技能的知識體系,體現了各個行業的特質文化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社會的行為規范和指導。目前對于兩者的研究都非常深入和全面,但是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擬從高職院校匠人文化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者結合的重要意義入手,以期說明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關鍵詞:匠人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形勢也面臨著嚴峻考驗,作為就業者安身立命的職業素養就成了一種競爭“軟實力”。因此,我國在2016年將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研究界就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后,對此的研究是長久不衰。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可見,新時代人才衡量的基本標準是德才兼備。然而,我們在人才培養中過分注重職業技能培養,忽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精神底蘊的匠人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研究。
一、匠人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界定及關系
目前,學界對于匠人文化的內涵界定有很多種,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通過分析和總結,我認為匠人文化是指在整個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形成的與“工匠”相關的社會管理制度、生產生活方式、技術技能體系、精神活動信仰、行業文化傳統等一系列文化形態的綜合。匠人文化是一個歷史時代的產物,是一個行業的精神支撐,充分體現了其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專業性。其中,工匠精神是匠人文化的核心和凝練。
價值觀是指個人對客觀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對自己的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是對什么是好的、是應該的總看法,是推動并指引一個人采取決定和行動的原則、標準,是個性心理結構的核心因素之一。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集中反映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具體要求,決定人的自我認識,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和追求方向的性質。因此,任何一個社會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上,都有產生與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適應的、主導全社會思想和行為的價值觀念,即社會核心價值觀。當前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的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黨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作出的重要論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凝聚力量、匯聚智慧的最深層次的精神力量。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希望,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重要時期,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積極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化是整個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綜合,匠人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有國家管理制度、行業制度、教育與傳承方式、生產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信仰等等內容。可以說匠人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和實踐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需要通過匠人文化傳承得以具體實踐。二者的關系具體表現為:
(一)國家層面:匠人文化體現為富強文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目標。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要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化,要實現中國智造的偉大飛躍,不僅需要技術攻關,而且更需要匠人文化。眾所周知產品的競爭力不僅是產品質量本身的競爭,而且是產品所蘊含的價值理念的競爭。匠人文化傳承在提高了產品質量本身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體進步,實現富強文明的國家目標。
(二)社會層面:匠人文化體現為自由平等公正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目標。匠人文化傳承使得匠人將自己的勞動、技術、知識、創造融為一體,擁有平等的就業機會、自由的職業選擇,擁有更多的職業獲得感和幸福感,并在全社會得到尊重和重視,提升其社會地位。我們看到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的充分尊重技術工人和勞動者、尊重他們勞動成果的濃厚氛圍,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目標的有力弘揚。
(三)個人層面:匠人文化體現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個人目標。工匠精神是價值觀念與精神追求最為重要的,是匠人文化的靈魂與核心。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精神,體現著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行業規范,同時也體現著個人與國家、企業、社會和他人關系處理的行為規范。
二、高職院校匠人文化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狀及原因
新時代呼喚新時代新人,新時代呼喚新時代教育。新時代高職院校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人才培養模式中要更加注重新時代的需要和變化,及時調整和豐富人才培養方案、合理設置專業、科學化配置課程。但是,目前是職業院校教育存在重專業輕素質的現象比較嚴重。
第一,從課程設置上看,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時專業課程占到了總課時的三分之二,而對于學生將來適應社會、行業和職業需要的素質教育課程總課時少之又少。造成的現象是,很少有職業院校將匠人文化傳承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加以重視和推廣。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創業創新教育、專業頂崗實習、專業實踐課程……開展的如火如荼。高職院校忽視學生匠人文化傳承培養,學生將來在適應社會、行業過程中的融入適應時間會無形中被延長。
第二,從校內資源配置上看,高職院校在項目支持、專業開發、基地建設、實訓場所、教師培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要優于素質教育的投入。造成專業建設力量遠遠強于學生職業發展需要的匠人文化素質力量,出現了頭重腳輕的局面。這與我們所倡導要培養的“大國工匠”的目標相去甚遠,匠人文化旨在塑造適應新時代的“匠人”,這又是高職院校要深思的課題。
第三,從師資隊伍建設上看,高職院校教師更多是從校門到校門的教師,有豐富企業一線經驗的人少之又少。對于職業院校的教師們而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專業技能,更要將當前行業文化、社會主流觀念等有機融入其中,實現專業與職業、技能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結合。但是,由于教師本身企業掛職鍛煉的缺失,很難給予學生適應社會和企業所需的匠人文化支撐。
第四,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上看,高職院校以各種形式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活動,如歌詠比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文藝活動、社會實踐等等,可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是卻鮮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匠人文化傳承結合起來進行深入思考和具體推行的可行性方案。
三、高職院校匠人文化傳承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的幾點建議
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匠人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站在新時代歷史方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培養“大國工匠”,就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注重人才是關鍵理念先行。因此,高職院校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底蘊,通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環境熏陶、專業培養、實踐成長等途徑幫助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品質、精益求精的態度、勇于創新的精神,傳承匠人文化。
(一)以完善國家教育體制機制構筑匠人文化
要傳承匠人文化,必須從國家層面構筑完備的國民教育體系,完善教育制度體制機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于國民教育體系,全面實施《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意見》,同時將匠人文化融入國家教育體制機制各個方面,健全工匠制度體系,重視工匠精神培育,尊重勞動和技術,鼓勵匠人創新精神,以國家制度構筑匠人文化的大環境。
(二)以科學課程配置豐富匠人文化
匠人文化不僅僅是要融入專業課教學,而且要通過思政課堂、課堂思政、混合教學等模式,加強學生對專業、企業、行業的認知,理解匠人文化是工匠精神凝練和升華的深厚土壤,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傳承匠人文化。同時,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符合專業行業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包括專業課程、素養課程、創新實踐課程、思想政治課程等配置。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匠人文化
我們要積極培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引導人們形成崇德向善、樂觀向上的社會行為規范,這是新時代社會文化的底色,同時也是新時代社會各行各業行業文化的底色。匠人文化的傳承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實踐途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匠人文化,于良好的社會氛圍下,可以更好的提升各行各業的服務品質和產品質量,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
(四)以師資隊伍素質提升引領匠人文化
在高職院校中教師的角色更應該是師父的定位,不能簡單理解為就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和灌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企業文化理念、行業用人標準、職業資格認證標準和教學標準、教學內容相融合,以匠人文化為教學的大環境,引導學生嚴格遵守職業規范標準,培養職業素養,以工匠精神的標準完成課業任務。同時要加強教師企業掛職鍛煉一線實踐經驗的積累,通過深入企業,教師更要做到立德樹人,正人先正己,遵守職業道德,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學生可以學習和模仿的身邊匠人文化傳承的典型榜樣。
總之,高職院校匠人文化傳承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底蘊,從國家制度宏觀設計、學校課程中觀構筑、教師素養微觀加強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國家、社會、個人各方面的才能,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進而與具體實踐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對整個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坤.在大學生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4(12)
[2]朱鳳榮.制造業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7(4)
[3]陳姍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理工科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與實踐.高教學刊,2017年第22期
[4]習近平.加快發展職業教育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新華網,2014-06-23
[5]李慕堂.把培育工匠精神意識作為高職教育的新使命[N].甘肅日報(教育論壇),2017-09-05
作者簡介:康禮芳(1977-),女;河北人,碩士,思政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