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尼沙·吾斯曼
摘要:歷史學科是初中教育階段的必修課,它起著傳承人類文明、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民族使命,歷史學科的地位不能被忽視,但現實卻不容樂觀, 歷史作為“小科”在學校教學中常常得給主科“讓路”,由于家長、學校、社會等因素,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也不高,使得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很難開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找出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既能提高教師教學效果,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興趣;激發
和眾多的教師一樣,我們總希望自己能夠在工作上取得一更多的成績,讓每個學生都喜歡自己,喜歡自己所任教的學科。但是現實畢竟和希冀不同,歷史學科編排枯燥、教學方式單一、評價方式死板、學習壓力太大、家長學生不夠重視等種種的問題擺在面前,讓每一個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都感到“亞歷山大”。要擺脫這一困境,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激發學生最原始的動機,也就是學習興趣。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了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方法。
一、創新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前人總結出的一條富有哲理的經驗。上課也是一樣,每堂課都要涉及到課前導入,導入時間雖短,但其地位舉足輕重。良好的導入會直接調起學生的味口,引起他們的興趣。那么怎樣導入新課才能喚起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用離奇新穎的故事、優美動聽的歌曲,或者是編排小短劇,設立縣念,創設問題等方式導入新課,往往會使學生情緒高昂,學習興趣便油然而生。例如,在講《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時,老師可先給學生出示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的圖片,并進行描述:“這是一幅教堂壁畫,畫的是耶穌遇難前同他的12個門徒共進晚餐時的情景。席間,耶穌說:‘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話音剛落,眾門徒的表情和內心活動頓時流露出來:有的悲嘆,有的憤恨,有的卻顯得心地坦蕩。出賣耶穌的猶大臉色灰暗,神情驚鄂,一手握著錢袋,可憎面目躍然紙上。這幅圖畫利用光的作用,通過明暗對比和陰影烘托人的形象,使畫面產生一種神奇朦朧的效果。這是一種在14世紀的時候一些畫家善于用的表現人物特征的手法,突出了人的中心作用,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思潮和文藝復興之間是什么關系?”由此導入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老師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二、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
近年來,人類社會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入信息時代,互聯網以其無限的容量、廣闊的覆蓋面迅速滲透到我們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這場信息革命同樣波及到了教育領域,中學歷史教學也不能不受其影響。利用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服務于歷史教學,成為信息技術時代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問題。互聯網上的信息浩如煙海,包羅萬象,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教學資源。歷史學科本身具有跨越時空的特點,而這一特點與互聯網的功能完全吻合。同時,隨著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推廣,網絡教室的設立,互聯網也為學生學習、探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豐富的資源。我們可以利用網絡進行現代化的網絡教學。例如網上課堂:即“空中課堂”,利用網絡實現課堂教學。這種方式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達到教育的最大化。可以將教師的課堂講授進行錄像,然后通過網絡傳播,或是在網上同步進行授課。它既可用于遠距離教學,實現異地、異校的課堂教學,也可以在校內進行,向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教學資源,因為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而且靈活性強,學生易掌握,因此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比如網上答疑:教師利用網絡的論壇和電子信箱,對學生進行答疑,尤其是可以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和輔導。學生也可以向老師發電子郵件,匯報自己學習的情況。這樣就使電子郵件具有了教學互動和教學反饋的功效,成為師生聯系的又一通道。網上答疑可以給學生對某一問題最充分的回答與解析。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某一問題的解答會受制于時間的關系而往往是簡單扼要式的,學生極有可能沒有完全明白。網上答疑則受到時間上的限制要少,回答與交流更充分。而且,網上交流的語言更貼近現實生活的實際,更富于親近感,有利于師生的和諧共處。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歷史科目的學習興趣。
三、創造各種條件,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學習活動的主體永遠是學生,教師永遠無法代替學生學習,所以,學生應該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掌握學習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各種條件,提高學生在課堂和課外的學習活動參與度。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和各種課外活動中,運用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歷史的研討和實踐活動中,真正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隋朝的統一與滅亡》時,教師可以先播放有關評述隋煬帝的一段視頻:首先推出大眾的觀點,隋煬帝是個暴君,然后指出隋煬帝能文能武, 寫下膾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氣魄雄渾,二十歲平定陳朝,完成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而且平定江南之后秋毫無犯,百姓都以楊廣為賢。即位之后,建洛陽城、巡游江南、征伐遼東,創立了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最重要的是開通了造福后世的大運河。表面上看都是歷史的壯舉,但他常年役使人民,荒廢農業生產,致使民怨沸騰,而且與關隴貴族集團的政治斗爭中的失敗,最后只落得“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半畝田”的下場。學生觀看視頻后,既驚嘆于隋煬帝的雄才大略,也憤怒于隋煬帝的奢侈殘暴,還了解了隋朝興亡的歷史,學習熱情也高漲起來。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小組討論:1.科舉制的創立在當時有什么意義?2.大運河的開通有哪些積極和消極的影響?3.請你評價隋煬帝這個人。這樣,通過多媒體呈現的歷史故事,情境更加真實,情節更加具有感染力,使學生身臨其境,運用聲音和畫面多方位渲染歷史的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于知識點能有更好地把握。小組討論使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的思維在這個過程中互相碰撞,深化理解,加強聯系,啟發學生的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扼殺學生探索的欲望”。所以,教師應該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這才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智能、心理及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軍.初中歷史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3.
[2]方尊.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