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劉海杰 陽倩琳
摘要: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見證者與參與者,鄉村地區的老黨員的生存狀態值得關注。調查發現,川渝地區部分鄉村存在黨員老齡化、老黨員文化程度低、黨性堅定等特點。對老年黨員開展的口述訪談實踐,為建國后農村建設與社會發展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鄉村老黨員對鄉村地區的基礎建設工作、村級黨組織建設具有深遠影響,需要全社會的具體關注,實際關懷。
關鍵詞:鄉村老黨員;川渝;農村建設;口述訪談;“空心化”
鄉村地區的老黨員,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亟需社會各界的關注。開展鄉村老年黨員口述訪談活動1,對于了解黨的村級基層組織建設、鄉村的過去與現在以及老黨員的生存狀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川渝地區2為例,對以上問題做了簡單探討。
一、調查情況整理
本次訪談共涉及24位老年黨員,整理分析數據可知,年齡在91-100歲的1位,在81-90歲的5位,在71-80歲的11位,在61-70歲的7位;黨齡在61年及以上的有4位,在51-60年的有7位,在41-50年的有9位,在31-40年的有2位,在21-30年的有2位;其中22位男性,有2位女性;21位接受過教育,3位不曾正式上學;有7位退休干部,兩位自由職業者,15位農民;有11位退伍軍人。
總體來說,其一,鄉村基層黨員發展趨勢良好,多村鎮都建立黨群服務活動中心、黨員志愿者服務崗,充分發揮了老黨員的作用。退休的村老黨員干部,仍在鄉村治理中具有很大威信,能對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決議起到顧問的作用,許多老黨員也明確自己的責任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此外,鄉村老黨員的作用還有監督村級干部、調解村民糾紛、調動村民積極性,起示范作用等。
其二,鄉村老黨員個人生活方面,66.7%的鄉村老黨員談及政府會給予慰問、補助,甚至會為其專門組織文化活動、紅色旅游;每年的黨費額度因地區而異,所調查的地區為2—12元不等(多按照工資收入繳納相應比例的黨費),老黨員均認為繳納黨費是“對黨性的一種考驗”;不論個人職業,被采訪老年黨員均滿意如今的鄉村生活,看好未來鄉村的發展。
通過調查與訪談,還有以下幾點發現:
一、農村黨員老齡化問題。在受訪農村中,普遍存在老年黨員數量多于年輕黨員的現象。以成都市雙流區黃龍溪鎮大河村為例,有老年黨員50位,年輕黨員42位。受到戶籍制度、年齡因素和地理原因的影響,川渝農村的老年黨員外流現象較少;但隨著如今青壯年勞動人口的外流,鄉村地區黨員后備力量缺乏。當時黨組織發展的需要,對文化水平沒有限制,部分黨員沒有經過嚴格完整的入黨程序。
二、鄉村老黨員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24位訪談對象中,小學學歷、文盲老黨員占45.8%。由于多種因素的限制,1920年-1960年之間出生的各位受訪者受教育層次水平低;當時的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殘留,女性受教育者比例極低。在受訪者當中,少量的受教育者,受教途徑有部隊教育、革命年代必要的工作能力教育、政治夜校三種。20世紀80年代開始倡導干部隊伍要“四化”3,許多原本勞動積極、有責任感、有入黨資格的老人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選擇不入黨,部分老黨員干部因此退休4。由此可見,鄉村老黨員與年輕黨員之間存在一定的代溝,錯誤的“過時論、阻力論、包袱論”。[1] 這實際上一定程度導致了鄉村老黨員組織生活的邊緣化。
三、鄉村老黨員黨性極為堅定,但對于黨和國家的理解并不完善,需要進行一定的再教育。以受訪者為例,曾服役黨員占比為45.83%,部隊教育使得老年黨員對中國共產黨有更為深刻鑒定的感情認同。但在采訪中,不少老年黨員仍然把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簡單的理解為對于中國共產黨的全盤認同,不少黨員甚至認為我國是“一黨制國家”,這種錯誤的認識,加之當地低頻率的黨課教育,說明川渝農村的部分黨員任然需要接受相當的政治再教育。
二、口述歷史——內容分析
老黨員的口述訪談,除了獲得老黨員對當前現實的認知看法外,也會涉及到對史實的追憶。對鄉村地區的歷史記錄,一般只能在《四川通志》、《合江縣志》等地方志中找到只言片語。歷史上,縣級政區也稱作基層政區,是最為穩定的一級政區。[2] 古代中國長期存在“皇權不下縣”5現象,使得我國農村在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之前,是一種獨特的自治模式。20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用特殊手段強力挾制農村,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地區這種鄉村的社會結構中,還混雜著豪紳、袍哥、會門、匪特等勢力對鄉村權力的影響。為了重新整合鄉村治理關系,1950年農民協會6在四川各地普遍建立,建立貧雇農為骨干的鄉人民政府。[3] 鄉村老黨員這一群體逐漸在鄉村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川在1953年正式實行普選后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年四川省(包含現重慶地區)農村人口總計為56591119人,共12851742戶,10772個鄉。7如儀隴縣于該年6月至8月對三個區共20個鄉鎮142個村進行普選,共選出代表969人,當選代表中黨員184名,團員175名,占總代表數的34.04%。8由此可見,黨團員已經在鄉村政權中占了相當的比例,取得了群眾的信任,一些農村的老黨員是鄉村的有力建設者。此后,中共發動的全國性的群眾性政治運動,如土地改革、“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四清”、農業學大寨、文化大革命等,都與鄉村有著密切的聯系,鄉村的老黨員們大多是這些事件的經歷者與見證者。
在對川渝地區部分鄉村老黨員的口述訪談的過程中,他們所傳達出來的歷史信息,對于窺見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地區基層黨支部建設、農村地區的社會生活史、鄉村建設史是珍貴的資料。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口述歷史研究9,能對集體記憶10修殘補漏,是自下而上地引入新的歷史證據,因為它關注的是個人記憶,而個人記憶的價值問題口述史學的核心問題。[4] 老黨員是歷史的親身經歷者,他們所傳達出來的信息能為構建歷史公共記憶11 提供重要資料。
在訪談中,有老人講述道:49年四川和平解放后不久,朝鮮戰爭就爆發,位于四川省合江縣的鼓樓山因山高路險,自明清以來就屢禁不止的匪患就又興起,土匪經常下山搶掠民眾。老人的話便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合江縣鼓樓山地區的社會狀況的寫照,當時新中國的政權還不夠穩固,治理政策還沒有徹底落實,鼓樓山地區的社會治安還不夠安定。談及農業學大寨之時,老人們敘述“當時集體化吃大鍋飯,開山、墾荒、開河溝,有些盲目地違背規律地勞作”;“提倡山上是銀行,山下是糧倉,集體化吃大鍋飯、掙工分,但有很多人偷奸耍滑、導致效率低下。”問及最艱苦的時期,普遍對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印象深刻;對于土地下放,“原來集體需要3天做完的,自己1天就能做完。”;包產到戶之后“農民積極性提高了,糧食產量提高了,有余糧之后是國家來收的,也可以在市場上自己賣”。
以成都市黃龍溪鎮大河村為例,該地鄉村建設史,包括道路改進、溝渠整治、農業種植、社會治安、醫療設施等諸多方面,與過去相比呈穩重向好的趨勢。但交通狀況較差、農業災害頻繁、政策援助缺乏是包括大河村在內的如今許多村莊的不足。調查中發現,自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農場、生態農莊、生態養殖、瓜果蔬菜基地等在鄉村不斷探索,并且得到了有效的實踐。另外,鄉村旅游業成為許多鄉村地區日趨增長的一大產業。
三、鄉村黨員與“空心化”問題
眾所周知,作為人口流出的主要地區之一,川渝地區每年有大量的人口在外務工,從事各種行業。在川渝宗族勢力的影響下,大多以家族為單位,在外地進行集群化的工作。但是這一現象,也導致農村出現劇烈的“空心化”現象。
在實地的考察中,被調查的黨員中,有大量黨員均與配偶一起,單獨生活在農村地區,與此同時,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在外務工,人口流向從東部沿海地區,到東南亞地區不等。據資料顯示,四川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792. 8 萬人,占外出總人數的 61. 7 % ,其中21 歲至40 歲的青壯年人口占 70 %。[5] 這一“空心化”現象,對農村黨員的個人發展,以及組織建設,具有以下幾點影響:
一、對當地的基礎建設工作有不利影響。在黨領導下的農村基層群眾自治過程中,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流,村務赤字嚴重。對于一些村落,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得不到保證,在“村村通”等工程實施之余,一些不符合政策紅利的地區難以實現路面硬化等基建工作的開展。外流勞動力除從事服裝加工、印染等職業之外,少量勞動力從事教科文,難以實現本地區招商引資。中老年人是如今川渝農村的主要居民,老年黨員群體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空心化過程中,鄉村老年黨員自身的地位不斷下降。這些黨員受制于年齡、知識等因素,不能快速適應現代社會,在新型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傳統的老年黨員受到的沖擊尤為強烈。單純參與農業生產的中老年黨員,對于當地產業升級的意義不太明顯。至今,在走訪的農村中,仍有多個地區移動支付不便捷。落后于時代發展過程。
二、不利于農村地區黨組織建設。作為農村地區的自治領導集體,黨組織是當地協同發展、科學發展的具有領導性質的機構。在受采訪的諸位老年黨員中,有66%的老年黨員有希望子女入黨的意愿,28%的老年黨員有子女已經成為黨員,這一比例總體偏低。在沒有二代黨員的家庭中,“經濟條件”成為主要的制約條件,對于經濟利益的追求,使得年輕一代更少的考慮入黨,一方面是黨員的斷層、基層黨組織的人才斷層,使得后備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國共產黨在當地宣傳力度的不足,宣傳方式的落后。同時,已經入黨的老黨員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入黨時沒有經過完整的程序,缺乏必要的入黨宣誓、考察期。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鄉村老黨員的生存狀態是如今農村“空心化”問題之下值得關注的一大問題,而如何解決農村這樣的現狀,必是個復雜的問題,在此姑且不予論述。
參考文獻:
[1]易新濤,葉均. 民族地區農村老黨員生存狀態的調查與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15, 35(4):97
[2]周振鶴. 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M]. 北京,中華書局, 2016:134
[3]冉綿惠. 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基層政權建設與鄉村社會治理[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7:66-77
[4]陳墨. 口述史學研究:多學科視角[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73
[5]王菲. 農村空心化背景下村級黨組織建設研究[D]. 西華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7:21
作者簡介:李鑫(1998—),男,四川瀘州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6級歷史學在校生;劉海杰(1998—),男,山西省大同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6級古典文獻學在校生;陽倩琳(1998—),女,四川成都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6級歷史學在校生。
本文為陜西師范大學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校級一般項目“鄉村老黨員口述訪談——以川渝地區為例”的最終成果,文中通過實踐調查獲取的數據信息真實可靠。另外有張瑞、任露、饒曉睿、董小薇、熊惠、谷依諾、魏鋒、楊戈、包梅萍等團隊成員對本文成果的傾力協助。